党政网站效能
编者按:最新的统计显示,几年以来,我国党政网站拥有率稳步提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开通,96%的国务院部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97%的省级政府、96.7%的地市级政府、87%的县级政府拥有了自己的网站,政府网站的总体拥有率达86%。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党政网站在党和政府与大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对于提高党和政府工作效率、完善公共服务、提高党和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民主化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
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些群众反映,一些政府网站功能单一,互动性不足,效能仍难以令公众满意。在不少市民眼里,政府网站更多的是政府的传声筒,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
政府网站当然不应成为摆设。提高政府网站的效能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一些政府网站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率先展开不同方式的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此,我们刊发记者在杭州、广州、济源等地的调查文章,希望他们的报道能够带来更多的启示。
当公务员要懂“电子政务”
安徽巢湖市居巢区要求公务员掌握电子政务基本技能、信息化知识,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公共服务水平和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图为部分公务员上机参加“信息化与电子政务”考试。
从政府网站“打盹”说起
只因“看帖不回帖”,洛阳市两个市直单位和三个县政府,近日受到洛阳市政府的通报批评。去年6月,洛阳市政府网站“连线政府”栏目开通,洛阳市民可以通过该栏目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投诉、咨询,洛阳市各相关部门指定专人每天处理并予以回复。但部分单位对市民帖子回复不及时,或者不回复且不说明情况,或者推诿扯皮、胡乱应付,造成了不良影响。
这种政府网站“打盹”的现象其实在全国不在少数。长期以来,政府网站的功能基本局限在信息提供的层次,而缺少积极参与互动,网络更为根本的交流特性没有体现出来。一些工作人员甚至把政府网站视作一个很不正规,并不需要认真对待的办事渠道。这使一些政府网站流于形式,不仅浪费了信息资源,而且网上办事的不可靠性更加重了政府与人民的矛盾。
政府网站是信息技术普及的产物,也是政府服务功能一个新的展示途径,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公布政府决策信息,是一个现代政府应当具备的行政能力,政府网站一旦投入运营,它就必须认真对待信息的发布,而且还要发挥同来信来访接待室一样的责任,成为连接政府与人民关系的纽带,而不能将之视为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手段。作为一种新的行政工作方式,政府网站必须要与人民互动,对网民提出的问题政府应负起调查和解决的责任,这是政府网站的本质功能所在。
从发达国家政府网站运营经验来看,这个特殊的平台可以为政府行政带来很大的便利。比如纽约市政府的网站主要是提供办事信息,所包含的儿童免疫、法律、住房、交通、水电等内容使得公众与企业能高效地从政府那里获得服务。而伦敦政府网站关注的重点是在年报、财政预算、计划等方面做好公开的工作,关注教育、交通、住房、环境、文化、健康及犯罪等与市民密切相关的热点,服务市民,这些网站都办得红红火火,解决了很多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提高了行政效率。
这几年来,网络技术一直处于迅猛发展的态势,政府网站虽然不像商业网站那样以赢利为目的,也不像新闻网站那样以做新闻内容为主,但作为一种行政为民的途径,需要政府自身加大投入,认真对待,只有看到这种途径的有效性,人民才会积极去尝试那些不同于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政府与人民才能更好地互动。
把“办公桌”搬到世界各地
河南省济源市一位领导年前在国外考察学习时,手持一把“电子钥匙”,在自己住的酒店就能通过互联网批阅各种文件,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能把领导干部“办公桌”搬到国外的,就是济源市正在推行的开放互联网条件下的电子政务。
去年10月,全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总结暨现场交流会在济源市召开。济源电子政务试点建设通过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验收。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后,各入“网”单位可通过电脑终端完成公文管理、信息发布等工作,实现节能、高效的自动化、无纸化办公。
对通过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带来的便利,济源市发改委的李存利深有体会。3月12日,发改委要开全市性的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效益工作会,3月9日,发改委领导决定让李存利给80多家单位下通知,必须在半天内通知完,时间紧,任务重。李存利却毫不慌张,上午11点,他拿出一个类似“U盘”的电子钥匙,插入电脑,进入“济源之窗”政府网站,身份验证通过后,他一一选择需要通知的单位,然后一个回车键,通知就发送出去了。此时,被通知单位的系统管理员手机里出现一条提示短信:有一新通知,需要你进入系统查询。
11点10分,当李存利再次进入系统时,发现已经有16家单位自动发来回执信息。“凡是看到通知的都会自动发送回执信息,这一方面让我们心中有数,了解到底谁还没看到通知。另一方面也防止了有关单位以没收到通知为由不参加会议。方便得很!”16点,当他再次查询时,所有单位都已看到通知。
“原来要一天半还完不成的任务,现在10分钟搞定!”李存利说,就在一年前,如果要开一次80来家单位参加的会议,需要专门有两三个人抱着话机下通知,有时电话不通找不到人,找到人了由于语言或听力问题还容易听不清,一个通知需要复述几遍,等下完通知,人早已精疲力竭,口干舌燥。
电子政务不仅方便了下发通知,还方便了项目管理与审批。如今在济源,绝大多数的项目报表都已实现了网络管理,绝大多数的纸质文件都已取消。在以前,每年市委、市政府各种纸质文件资料,光印刷和纸张方面的花费大约要超过10万元,再加上各乡镇、局委印发、取送文件的费用,全市光在文件方面消耗的资金就有100万元左右。现在通过电子政务系统,不仅能节约资金,而且两个小时能批阅120封群众来信,而同样的工作量,按传统的工作方式还要再增加三个人手,需要7天才能做完。
济源市还在政府网站上设立了“12345便民服务热线”,通过网络,把政府为民服务的领域大大拓展。一是将原来系统中的呼叫中心平台、短信平台、互联网平台三个接入平台整合到一起。二将便民热线系统增加了网上转办流程,所有12345转办件可通过互联网转办到各责任单位,避免了人工电话转办占用电话通道的弊端,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三是12345网站升级,不仅保留了网上公开办件的功能,同时将各责任单位的办件情况进行公开。以上所有工作由系统直接完成。四是升级后的便民热线统计功能增加了考核项,包括科室内部考核、责任单位考核。所有考核结果由系统自动完成,使考核结果更加公正、透明。有了互联网的帮助,济源“12345”便民热线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快捷,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更加通畅。
广州:“数字市政”显神通
2月17日大年三十,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广州市煤气公司抢险队队长官国新敏感的神经催起,接“数字市政”指挥中心呼叫,信息化PDA巡查员用仪器探测并定位到市区某处发生了煤气泄漏事故。官国新马上带着两个同事登上了黄色抢险车赶往事发现场,找漏、补漏、抢险、维修……不到10分钟,煤气管网的缺口被堵漏胶堵住,一次险情又化于无形。
在以前,这样的抢险光是寻找露口,就可能要封闭半边道路,开挖一大段人行道,一帮人得忙上大半天。自从2006年10月广州市全面开启了“数字市政”管理系统以来,情况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几个月来,共接到群众和市政巡查队员的报案近2900宗,其中99%都能及时从数据库里迅速调集出资料进行会诊,并制定实施最佳抢修方案。
广州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地下各种管线越来越密集,加上主管部门不同,资料不能共享,就像一个错综复杂的地下迷宫,市政维修人员因此非常害怕“一铲子下去”的刹那间,自称为“盘丝洞”前的“无头苍蝇”。20多年来,全市煤气、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各种地下管线总长度可绕地球一圈以上。以供水为例,广州100年的供水历史,地下供水管线5000多公里,光盖了清朝龙印和军阀大印的资料,就整理扫描出十几万幅图……尽管现在施工越来越注重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尽量减少对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但如何管理和维护它们还是让大家伤透了脑筋。
不过如今,在广州“数字市政”的统一平台上,各种数据开始实现即时共享,地下迷宫不再迷了。利用“数字市政”信息系统提供的支持,广州市政维修人员实现了市政管网维修的精确诊断、对诊开挖。“数字市政”平台集供水、燃气、排水、污水处理、路桥设施、园林绿地的空间地理信息为一体,配合城市地形图,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市政公用设施“神经系统”。(记者 李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