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武:意载和谐
来源:中国信息化 更新时间:2012-04-14

 提起宁波,吃苦、思变、致富……这样的词语就会在记者的脑海中跳动。正是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强烈的经商意识使得宁波民营经济发展蓬勃,城市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富裕起来的宁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加大了投资力度,宁波市提出扎实推进信息化,将信息化惠及全民作为发展方向。从农村信息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电子政府和社会信息化促进政府与民众和谐互动三个角度进行信息化布局,借力信息化推动宁波和谐社会建设。

  近日,记者就信息产业如何在与信息化互动中促进宁波和谐社会建设,独家专访了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吴胜武。

  信息化惠农支农

  《中国信息化》:吴局长,您好!我注意到宁波市在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几方面工作中,把农村信息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到了首位。您能否结合实际工作谈一谈,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如何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吴胜武:的确,宁波在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就是农村信息化建设。

  几年来,宁波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网络教育培训和工作体系。目前,宁波全市100%的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电话用户150多万户,宁波全市乡镇级已全部实现宽带接入,84%以上的行政村通上宽带;同时,宁波农经网已在宁波全市建立了16个分中心,与县(市)区和市级农口各部门开通光缆20条,有110个乡镇(街道)入网,在网终端计算机7000余台,与农经网建立联系的各级信息员1600余名。

  宁波还利用多种手段开展惠农支农服务,不断创新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新模式。宁波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创新,各类涉农网站、平台陆续建立并发挥有效作用。宁波市农技110服务功能从创建初期以受理农技咨询为主,不断拓展新领域,使之成为集技术咨询、信息发布、技物结合、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信息电话服务中心。象山晓塘乡会同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通过建设“农讯通”短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技知识、农产品供销价格和农业政策等信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已经在象山推广。市农业局通过“农民信箱”鼓励在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济主体中发展用户,以此来宣传展示产品,收集发布信息,带动农产品生产和营销。农经网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起市、县、镇(乡)、信息员四级节点互联的农村经济信息化服务网络,并与宁波全市各大农产品市场、骨干龙头企业等建立完善的信息发送网络。建站以来,农经网已为宁波广大农民用户提供各类科技咨询服务,录制多部农技辅导的视频资料,成为宁波及长三角地区涉农人群的热点网站。2005年全年实现网上农产品交易额近4亿元,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基地”。

  宁波在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方面,也为宁波新农村建设铺就致富“高速路”。自宁波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试点单位以来,充分利用广电网和互联网,搭建富有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形成了覆盖宁波全市城乡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目前,已累计建成3433个基层远程教育点。平台除了服务农村党员干部,并在先进性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外,还逐步拓宽服务范围,提供包括农业经济、农业政策法规、农村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业电子商务等内容,实现宁波全市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机构及农户和农业市场之间的网上信息交换与共享,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为宁波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铺就致富的“高速路”,宁波的做法也得到了中央组织部和省委的表扬。

  《中国信息化》:在农业的相关产业方面呢?

  吴胜武:宁波市在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既惠及农民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政府主导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外,如农经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宁波还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好的效果。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农村实现区域信息化。例如,开诚工艺品公司采用基地型推广的做法,借助辐射效应改善蔺草种植加工产业链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区域信息网和农业信息园等平台指导作业、交流信息,并且开展蔺草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基本实现了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鼓励发展以农村和农民为主体的电子商务模式,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拓宽销售渠道,推动“订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例如,为花农服务的江东青草地和北仑的中国花木网,引领当地农民网上卖花,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而且提高了知名度,拓宽了销售渠道。此外,借助移动信息平台构建农村信息服务网的建设中,引导调动通信运营商积极参与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既惠及农民,又使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电子商务企业、通信运营商等也取得了好的发展,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宁波还通过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镇村信息化典型。信息化试点是协调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的重要手段,从2003年开始宁波就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除了开展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外,还根据作为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实际需要,开展各具特色的镇村信息化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息化促进镇村治安管理,积极推进“数字乡镇”建设,推广建立“治安监控、移动执法、城镇管理”三位一体的小城镇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目前,在鄞州集士港镇的试点取得好的效果。信息化促进农村财务管理,慈溪农业局依托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新模式,以财务核算为基础,搭建农村经营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成功运作,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规范了农村财务核算,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化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交流,余姚市小路下村建设“外面的世界网”成为浙江省唯一的打工网,通过这一平台,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培训、维权、交流的服务,有效地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信息化促进教育培训,奉化腾头村利用宽带网络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为当地村民服务的多层次教育培训,有针对村民的文化和素质教育培训、针对党员干部形势政治教育、针对企业管理者的企业管理培训、针对企业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滕头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吴胜武:意载和谐

作者:逯阳出处:中国信息化[ 2007-03-23 18:36 ]摘要:近日,记者就信息产业如何在与信息化互动中促进宁波和谐社会建设,独家专访了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吴胜武。
--------------------------------------------------------------------------------
  提起宁波,吃苦、思变、致富……这样的词语就会在记者的脑海中跳动。正是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强烈的经商意识使得宁波民营经济发展蓬勃,城市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富裕起来的宁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加大了投资力度,宁波市提出扎实推进信息化,将信息化惠及全民作为发展方向。从农村信息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电子政府和社会信息化促进政府与民众和谐互动三个角度进行信息化布局,借力信息化推动宁波和谐社会建设。

  近日,记者就信息产业如何在与信息化互动中促进宁波和谐社会建设,独家专访了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吴胜武。

  信息化惠农支农

  《中国信息化》:吴局长,您好!我注意到宁波市在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几方面工作中,把农村信息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到了首位。您能否结合实际工作谈一谈,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如何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吴胜武:的确,宁波在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就是农村信息化建设。

  几年来,宁波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网络教育培训和工作体系。目前,宁波全市100%的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电话用户150多万户,宁波全市乡镇级已全部实现宽带接入,84%以上的行政村通上宽带;同时,宁波农经网已在宁波全市建立了16个分中心,与县(市)区和市级农口各部门开通光缆20条,有110个乡镇(街道)入网,在网终端计算机7000余台,与农经网建立联系的各级信息员1600余名。

  宁波还利用多种手段开展惠农支农服务,不断创新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新模式。宁波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创新,各类涉农网站、平台陆续建立并发挥有效作用。宁波市农技110服务功能从创建初期以受理农技咨询为主,不断拓展新领域,使之成为集技术咨询、信息发布、技物结合、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信息电话服务中心。象山晓塘乡会同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通过建设“农讯通”短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技知识、农产品供销价格和农业政策等信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已经在象山推广。市农业局通过“农民信箱”鼓励在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济主体中发展用户,以此来宣传展示产品,收集发布信息,带动农产品生产和营销。农经网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起市、县、镇(乡)、信息员四级节点互联的农村经济信息化服务网络,并与宁波全市各大农产品市场、骨干龙头企业等建立完善的信息发送网络。建站以来,农经网已为宁波广大农民用户提供各类科技咨询服务,录制多部农技辅导的视频资料,成为宁波及长三角地区涉农人群的热点网站。2005年全年实现网上农产品交易额近4亿元,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基地”。

  宁波在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方面,也为宁波新农村建设铺就致富“高速路”。自宁波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试点单位以来,充分利用广电网和互联网,搭建富有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形成了覆盖宁波全市城乡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目前,已累计建成3433个基层远程教育点。平台除了服务农村党员干部,并在先进性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外,还逐步拓宽服务范围,提供包括农业经济、农业政策法规、农村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业电子商务等内容,实现宁波全市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机构及农户和农业市场之间的网上信息交换与共享,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为宁波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铺就致富的“高速路”,宁波的做法也得到了中央组织部和省委的表扬。

  《中国信息化》:在农业的相关产业方面呢?

  吴胜武:宁波市在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既惠及农民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政府主导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外,如农经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宁波还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好的效果。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农村实现区域信息化。例如,开诚工艺品公司采用基地型推广的做法,借助辐射效应改善蔺草种植加工产业链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区域信息网和农业信息园等平台指导作业、交流信息,并且开展蔺草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基本实现了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鼓励发展以农村和农民为主体的电子商务模式,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拓宽销售渠道,推动“订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例如,为花农服务的江东青草地和北仑的中国花木网,引领当地农民网上卖花,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而且提高了知名度,拓宽了销售渠道。此外,借助移动信息平台构建农村信息服务网的建设中,引导调动通信运营商积极参与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既惠及农民,又使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电子商务企业、通信运营商等也取得了好的发展,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宁波还通过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镇村信息化典型。信息化试点是协调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的重要手段,从2003年开始宁波就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除了开展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外,还根据作为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实际需要,开展各具特色的镇村信息化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息化促进镇村治安管理,积极推进“数字乡镇”建设,推广建立“治安监控、移动执法、城镇管理”三位一体的小城镇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目前,在鄞州集士港镇的试点取得好的效果。信息化促进农村财务管理,慈溪农业局依托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新模式,以财务核算为基础,搭建农村经营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成功运作,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规范了农村财务核算,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化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交流,余姚市小路下村建设“外面的世界网”成为浙江省唯一的打工网,通过这一平台,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培训、维权、交流的服务,有效地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信息化促进教育培训,奉化腾头村利用宽带网络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为当地村民服务的多层次教育培训,有针对村民的文化和素质教育培训、针对党员干部形势政治教育、针对企业管理者的企业管理培训、针对企业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滕头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信息化》:宁波一直在探索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信息中心从原单位分离,建立独立的IT公司。如今,宁波市政府对科技型服务业的培育是否拓展到新的层面?

  吴胜武:剥离软件服务设计中心,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宁波积极探索将企事业的信息中心从原单位分离出来,建立起独立的IT公司,一方面为原单位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有IT服务需求的单位提供服务,如宁波波导萨基姆、东海蓝帆等企业走在前列。其中,东海蓝帆成立2年,2005年软件收入达到4000多万元;波导萨基姆于2005年底成立,其产业发展趋势比较好;奥克斯公司剥离的软件企业也拿到执照,并计划开始营运。

  《中国信息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必将导致宁波的IT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国内的很多高校却抱怨培养的人无处可去。以您看来,这种循环不畅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宁波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作为信息产业的领跑人,您觉得政府在IT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角色如何定位?

  吴胜武:人才是信息产业竞争的核心和焦点。作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在IT企业和高校之间担当桥梁的角色。不断完善IT人才政策,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校、园区、企业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加强对IT人才引进、培训、考试等扶持力度,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和实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学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训教育,强化外语和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型人才。

  互联互通解难题

  《中国信息化》:各领域利益分割和多头管理造成重复立项和资源分散、浪费,建立资源配置的信息交流制度,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尤为重要。您对信息资源整合有怎样理解?信息产业部门对信息资源整合采取了哪些措施?

  吴胜武: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信息社会里,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爆炸,随处都是信息。但是,数量多并不代表都是有用的,只有将信息资源合理整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才能显示出力量。

  近年来,随着“数字宁波”建设的全面开展,我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公共领域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公益性数据库建设不断加快,信息资源不断拓展,质量逐步提高,在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4年正式建立的宁波市政府数据中心逐步成为政府资源整合中心,数据中心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共享的服务器资源、软件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大了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新建设的政府信息化项目依托数据中心可以节省资金和费用,提高管理水平。目前市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审批等26个政府信息化项目已经依托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建设。我市建设的互联网交换中心在国内首创采用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网间结算解决互连互通难题,其管理模式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典型案例。

  电子政务与民众和谐互动

  《中国信息化》:宁波的社区服务信息化中的海曙“拨一拨就零”成为了全国知名品牌,不仅其他城市争相学习,2005年国家商务部还在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推广“81890”模式。您可否简单介绍一下这一模式?据我所知,宁波不仅海曙区的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品牌,在其他街区请您结合工作实践谈谈政府为社会大众提供广泛、便利的信息化应用服务有哪些举措?

  吴胜武:81890服务平台整合政府、社会资源,以各类服务单位和志愿者为依托,成为全国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的亮点。由政府投资建设并且运营的“81890社区服务中心”已经在全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形成了特有的一种服务模式。81890社区服务中心通过电话和互联网,构建起一个互动的诚信服务平台,让千家万户的服务需求和成百上千的服务资源成功对接,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需求和服务资源的需要,带动了社区服务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栏目以及《人民日报》等国内380多家大型新闻媒体对宁波81890服务模式及先进经验做了全面报道。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把81890作为一种成功的生活服务模式向全国城市推广,81890还被评为 “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百家服务优秀单位”、“全国质量、服务诚信示范单位”。国家商务部组织来自全国四个直辖市、五个计划单列市、十二个省及十八个省会城市商务部门主管领导来宁波召开81890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81890新型服务方式和成功经验。“81890”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自开通以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共受理市民求助100多万件,办结率为100%,市民对求助结果的满意率达99.8%,并在原有平台基础上,推出81890城区社会化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我们还计划实施81890拓展工程,把81890服务覆盖范围从城区进一步向包括农村在内的各县市区扩展。

  除81890模式外,宁波还通过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推动不同特色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努力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例如,江东区白鹤街道建立了包含电子地图的电子档案系统,东柳街道建起了全国第一套覆盖11个社区的视频会议系统,华光城社区形成内、外网信息化管理模式。宁波社区信息化的良好发展,对于全面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素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社区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宁波城市信息化的进程以及建设和谐宁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国内其他城市的社区信息化发展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