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绰号”乃信息化滞后的无奈
来源:中国宁波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除了要填“绰号”之外,还要写“高危信息”,填写有哪些“违法可疑行为”,“被打击处理情况”;还要在“散发过小广告、兜售盗版淫秽光盘、从事封建迷信、非法行医”等进行选择,等等。这是《北京流动人员信息登记表》一些需要填写的内容,许多人认为表格的内容设计带有明显的歧视性,非京籍员工感觉到不被尊重。(《北京晨报》3月26日)面对这些栏目,流动人口的心里确实难受,非要把“二秃子”、“三麻子”这样的绰号填上去吗?非要承认自己散发过小广告吗?设计这些栏目,究竟是什么用意?我深深理解流动人口的这种感受。站在流动人口的角度理解,很容易把这种设计当成对外来人口的歧视,是一种对外来人口低道德评价的预设,是一种邪不改正的主观推断。

  如果站在管理部门的角度,我想表格的设计者并没有歧视的本意,这样设计仅仅是为了方便管理,为了万一出现社会治安乃至刑事案件,可以有针对性地排查,提高办案效率。仅仅是好心办成了坏事。实际上,这种设计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流动人口可以故意忽略这些栏目,管理部门根本掌握不了信息,让这些设计起不了作用。

  为什么管理部门要做这种吃亏不讨好的事情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公民个人档案的信息化十分滞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后,所在地无法迅速完整地了解这个人的过去。现实中,一个人过去做过一些什么事情,个人的档案里面也缺乏必要的纪录。因此,登记绰号的事件再次呼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把个人的一切信息都要记录在案,而且要建立一个管理部门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只要输入一个公民的身份证号码,他的所有信息就应该呈现在管理员的面前。到那个时候,不仅不需要设计“绰号”、“高危信息”这样的栏目,就连《流动人员信息登记表》也会成为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