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物遭遇诚信危机
来源:北京商报 更新时间:2007-03-28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有关网络购物诈骗的负面消息也越来越多,诚信已成为人们探讨网络购物最关注的问题。尽管各购物网站也曾推出多种措施来避免购物陷阱的出现,然而,消费者的不信任,相关法律的滞后,使网络购物面临着极其严重的信任危机。

  网络陷阱铲不平

  近日,消费者张先生向记者反映网络购物的经历:“我在易趣网上购买了一套《康熙大帝》,卖方已声明书是正版且是新的,若不是可保证退货。可当翻开后却发现里面有缺页,而且一些页面已经发黄。当我再想找对方时,电话打不通,发邮件也不回,连网上的资料都已经注销了。”不仅如此,在网上购物遇到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

  记者随后拨打了易趣网的服务热线,那里的服务人员表示,当与卖家产生纠纷并认为无法沟通时,买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选择请求赔偿,这时易趣的诚信与安全小组会立即对该交易进行调查,如果证据确凿,该卖家账户会遭到限制或冻结,由易趣交易安全基金向买家提供最多1000元的补偿。

  易趣网首席运营官郑锡贵表示,根据易趣的商业模式,用户在易趣的每一笔交易都要求买卖双方给予一个信用评价,对其在网上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程度进行打分,这是一种奖惩制度的体现。这样一来,用户就可以通过信用度来选择交易对象。

  然而,目前中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严重落后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除了物流、支付、信用环境等相关制约因素之外,网民对网上购物的不信任感是制约中国网上零售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据赛迪顾问调查显示,不愿参与网上购物的网民中,有60%的人是因为担心网上购物难以保证商品质量,出现问题无法保证购物者的权益。

  谁为诚信买单

  由于大部分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不信任,因此经常能在网上听到这些声音。赵先生在一家商场工作,他表示现实中的商品都有假冒伪劣,更别说网上的商品了,看不见、摸不着的。孙女士认为,网上的东西大部分是看着好看,但买下了就很一般了,而且很多都是旧货重新包装的……诸如此类的事件并不罕见,然而一旦出现纠纷,谁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呢?

  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者害怕商品有假,害怕网上支付出现问题,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个别商家利用网络坑害消费者。消费者不敢利用网络消费制约了网络经济快速发展,而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信用的问题。即使在普通商品的购买上,买方和卖方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买方接触不到商品,很多商家的真实身份又难以查明,所以,消费者惟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商家的信用。

  有关专家指出:“诚信是促使电子商务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易趣、淘宝、阿里巴巴等许多购物网站,相应制度也逐渐完善,越来越全面地维护着买卖双方的利益。然而,诚信是每一个公民都应主动遵守的道德规范,如果总让网站运营商为诚信“买单”,实在是件很悲哀的事。

  相关立法依旧滞后

  根据《消法》规定,产品出了问题,经营者应承担相关责任。但是由于网上的经营者大多来自全国各地,跨省市的异地交易维权本身就有难度。再加上网上购物时,大多消费者也不索要发票,许多网站也没有事先说明“三包”责任,这些都给维权带来了难度。

  北京燕园律师事务所刘明俊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上购物的安全可靠依赖于诚信比较成熟的社会环境,我国现实社会中的诚信程度还没有那么高。同时,我国的相关立法还十分滞后,极易产生各类纠纷。由于网络交易的特殊性,一旦产生纠纷,买方很难取得相应证据,进而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日前,商务部信息化司下发了《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暂行)》。《意见》中指出,为了避免纠纷产生,交易各方可以自行保存各类交易记录,以作为纠纷处理时的证据。大宗商品、贵重商品与重要服务的交易,可以生成必要的书面文件或采取其他合理措施留存交易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