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CCBN2007主题报告会在北京召开。新浪网为展会独家网络直播合作伙伴、主论坛数字电视中国峰会独家门户支持,并将联合慧聪承办CCBN2007高峰论坛。
以下为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CCBN演讲全文: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同志们: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就要开幕了,我代表国家广电总局和王太华同志对CCBN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前来参加展览会的国内外厂商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CCBN已成功地举办了十四届,展出规模越来越大,参展厂商越来越多,对外影响越来越大,是中国广电行业的一个重要盛会,为国内外生产厂商、媒体运营商和业内人士提供了展示新成果、研讨新技术的重要平台,是中国广播电视与国际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在这里,我代表国家广电总局对多年来关心支持参与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国内外厂商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多年的实践证明,没有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同行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广播电视不可能有持续的繁荣,希望有更多的生产厂商、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中国广播电视建设中来,共创中国广播电视的新辉煌!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前中国广播影视正处于健康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二是“十一五”时期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当前中国广播影视正处于健康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建国以来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我国广播影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1983年中央37号文件下发以来,我国广播影视进入了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播出机构、节目套数、播出时间、节目产量大幅度增加。与1982年相比,全国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从164个增加到去年的2544个,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从230套增加到去年的3730套(广播2442套、电视1288套),广播节目的年播出时间从76万小时增加到1079万小时,电视节目的年播出时间从9万小时增加到1361万小时。全国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机构2070家,去年生产的电视剧13847部集、电影故事片330部、影视 动画片8万分钟。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大国。
二是传输覆盖网络和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已建成了广播、电视、电影并重,中央、地方,城市、农村,对内、对外并举,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模拟与数字并存的多层次、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特别是实施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使用10颗卫星53个转发器传输242套电视节目、199套广播节目,卫星收转站200多万座;微波传输线路10.2万公里,微波站2749座;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6.6万座,发射机7万多部;有线电视网络约3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1.4亿;我国广播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82年的从64.1%、57.3%增长到95.04%、96.23%,收音机、电视机社会拥有量分别达5亿台、4亿台。此外,我国还通过卫星、中短波、调频、有线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手段,迅速扩大广播电视对海外的覆盖范围。为保证传输覆盖网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国建成了全国卫星、有线、无线和海外广播电视监测网,结束了我国广播电视只知发射、不知效果的历史。
三是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不断改进。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从2003年开始、从有线切入,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以信息化带动数字化、以数字化促进信息化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模式,使千家万户的电视机成为多媒体综合信息终端,不仅能够看电视、听广播,还可以开展视频点播、付费电视、银行支付等业务,还可以接收电子政务、生活资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交通旅游、金融股市等各类信息服务,初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之路。短短三年,全国有25个城市完成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266万。数字化正改变着广播电视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去年,我国经批准开播的付费节目有133套(付费广播16套、付费电视117套),有线付费电视用户173万户。我国广播电视服务方式已从过去单一模拟的服务方式转变为模拟和数字、标清和高清、公益和付费等多种类型并存的服务方式。
四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82年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仅为8.8亿元,2006年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1099亿元,增长124倍,年均增长率22.3%。在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中,中央占17.3%,省级占41.9%,地市级占24.9%,县级占15.9%。全国广电系统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广告收入,去年为527亿元,占总收入的48%;二是有线网络收入,去年为252亿元(包括基本收视维护费收入184亿元),占总收入的23%;三是财政补助收入,去年为126亿元,占总收入的11.5%。中央和省级广电部门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和付费电视等新业务收入,地市县广电部门主要依靠有线网络收入和财政补助。
五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已于去年颁布,并将于今年8月1日实施,至此,我国的卫星、有线、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全部颁布,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围绕数字化,广电系统加大投入,自主创新,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新一代卫星传输、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等核心技术,广电总局在此基础上制定颁布了移动多媒体广播、新一代卫星传输、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等三项技术标准和规范,这是建国以来广电系统第一次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系统技术标准,是广电系统立足自主创新、立足民族工业推动广电发展的具体实践,这标志着我国广电系统科研工作已从过去单纯的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研究转变。
总之,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网。广播电视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联系千家万户的最便捷、最普及的宣传渠道、娱乐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娱乐、获取资讯信息的主要渠道,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要求我们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自主创新、全面协调科学发展广播影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广播影视还存在着不适应:
一是不能完全适应公共服务的要求。我国广播影视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之间还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广播影视还存在薄弱环节。我国13亿人口,有8亿在农村,全国有3.78亿户家庭,有三分之二在农村。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看不好电视、听不好广播的问题。7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能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套数有限,信号质量不稳定,一些边远贫困地区还看不到电视电影、听不到广播。农村广播影视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国广播影视的整体布局和内部结构还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二是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和信息资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选择渠道越来越多,消费水平越来越高。而我国的广播电视网还大多处于模拟技术状态,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水平较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模拟的广播电视不能开展移动业务、交互业务,存在服务空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此同时,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IP电视等发展迅猛,广播电视的传统用户正在流失,广播电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竞争压力。
为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巩固宣传阵地、促进国家信息化、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战略高度出发,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统筹协调,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广播影视发展上一个大台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
二、“十一五”时期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广播影视工作,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都要求加快广播影视发展,抓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安全播出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目前,我国广播影视已进入了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已进入了更多地依靠统筹兼顾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十一五”时期我国广播影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着力构建确保政令畅通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技术先进、功能多样的广播影视数字化新体系,推动我国广播影视又好又快发展。
(一)构建确保政令畅通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保证党的“十七大”安全播出万无一失
确保“十七大”安全播出是今年我国广播电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广播电视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我国广播电视网络规模庞大、环节较多,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手段并用,模拟与数字技术并存,确保整个系统安全运行的任务本来就十分艰巨,目前还面临着应对非法攻击破坏的空前压力。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是广播电视担负的重要责任。这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情,更是全系统的一项政治任务,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要一手抓安全播出工程建设,一手抓安全播出日常管理,既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程的建设任务,又要下决心解决电力等配套设施的安全隐患,真正建立起确保安全播出的长效机制,有效防范非法攻击破坏,有效遏制停播事故,以“十七大”为标志,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上一个大的台阶。我们已专门召开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部署,这里我不再展开讲了。
总之,要把安全播出作为国家信息安全工程、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工程,切实抓紧抓好,积极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安全播出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重大突发性事件快速应急反应机制,构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使安全播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构建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全体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在今年的“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李长春、刘云山、陈至立同志今年1月8日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村村通工作,要求把解决村村通问题作为各级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作为各级政府确保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村村通工程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农村文化建设一号工程,以超强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强力推进。为此,我们全国广电系统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要求,理顺基本关系,调整基本政策,建立基本秩序,完善基本服务,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构建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1、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区分服务,对不同的服务方式实行不同的政策。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有多种节目形态、多种服务手段。我国广播电视的服务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对不同的服务应当实行不同的政策:一是义务性的基本服务。这类服务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同时带有一定强制性,由政府主导投入,保证任何公民都可以平等免费享受到这类服务。例如,各国都将无线覆盖作为广播电视提供基本服务的基本手段。通过无线方式,人们打开电视机、收音机,就可以听到广播、看到电视。二是公益性的有偿服务。这类服务带有公益性,但是用户需要缴纳一定费用才能够享用,由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例如我国的有线电视承担着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把先进文化送入千家万户的任务,具有社会公益性,实行低收费价格政策,其基本收视维护费由政府通过听证会进行定价。同时,国家对于县以下的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经营,给予一定时期的免税政策扶持。三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服务。这类服务由产业主体自主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负责制定规则和管理办法,依法监督管理。例如付费电视、视频点播等服务,由市场定价,用户自由选择、自愿订购。
2、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因地制宜,统筹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协调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特点的技术手段。我国有3.78亿户家庭,其中有线电视用户为1.4亿户,其余的2.38亿户家庭主要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根据中央领导在今年1月8日村村通工作会上的要求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79号)规定,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要大力提高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本省、本地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的4套以上的无线广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