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热催红电子支付
所谓“第三方支付”,是指在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一个中立的支付平台,为网上购物提供资金划拨渠道和服务的企业。电子支付行业的兴旺,专家们归结为完全是互联网草根精神的体现。根据艾瑞调研机构调查,200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规模为23亿元,2006年超300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高达2800亿元。2006年,几十家支付公司“经手”的资金规模超过300亿元,数亿笔网上交易得以完成。
电子支付公司的产生,主要解决了电子商务的支付瓶颈。业内专家认为,银行之所以缺席该行业,是因为逐一给数十万家中小商户开设网关接口,成本过高。而电子支付企业的作用就像通道,一端联系着数十万电子商务企业,一端连接着十几家银行的端口。这样一来,普通网民直接在支付平台上输入银行卡号密码,就能完成支付。之后,支付平台再与商户们清算。这也是为什么该行业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同质化演绎成长烦恼
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历史大多很短。成立于1999年的上海环迅和北京首信,是中国最早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他们主要为B2C网站(企业对个人)服务,功能相当于插线板,把银行和商家连接起来,从中收取手续费。
2005年后,市场环境急剧变化。从事第三方支付的企业猛增至40多家,同质化严重,各公司开始不计成本地抢占市场。2005年初,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并实行免费政策,对市场的手续费率形成了巨大冲击。由于技术模式雷同,都做网银接口,在产品同质化的条件下,惟一竞争方式就是价格战。“钱景”广阔的支付行业迅速变得无利可图。2005年之前,北京首信、上海环迅的利润率大概保持在总交易额的1%-2%。目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利润率已下降至一半。
价格战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让央行放心不下的,还是风险控制问题。多年来,做电子支付的大都是互联网公司,而不是金融公司。两者的资质要求大相径庭。赛迪顾问中国互联网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陈文则表示,安全性、产品与服务质量、用户群质量已成为选择支付平台的关键要素。
牌照将决定行业命运
从2006年下半年到现在,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在密切关注着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牌照的消息。按目前业内公认的说法,央行将首批发出10张左右的牌照,其余30多家拿不到牌照的公司将被迫退出市场。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许罗德此前曾对媒体透露,《清算支付管理办法》将在2007年出台,这也意味着央行将互联网纳入监管视野的一个开始。
据艾瑞研究预测,2009年,中国B2C联网支付市场规模将达41.15亿元,从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91%。在央行的牌照制度出台后,生存下来的企业将瓜分这个巨大的市场。这也就意味着,80%的企业将被迫出局:或关门、或改行、或投靠、或变卖。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竞争格局还没有形成,格局的变化与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国家政策有很大关系。因此牌照的发放无疑将对该市场产生强烈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