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建设科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问题
(三)面临形势
二、“十一五”期间建设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工作科技创新
(二)主要领域技术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政府制定激励政策
(二)企业加强自我创新
(三)加强标准化的工作
(四)发挥示范工程作用
(五)整合社会科技资源
前言
北京是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城市,但总体资源匮乏,城乡建设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建筑能耗巨大、能源对外依赖大。
要高标准完成奥运工程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对建设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市建委部署,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政策分析,结合北京市建设情况,制定了《北京市建设科技“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建设科技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以指导重大工程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和企业技术进步,使建设科技工作协调、健康发展。
主要法规及文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2.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3.建设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通知》(建科〔2006〕61号)
4.建设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5.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6.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建质〔2006〕174号)
7.建设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2005〕78号)
8.《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建设科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北京城市建设规模创历史新高,建设科技工作紧密与生产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围绕重点工程建设开展科技攻关,提高建设行业科技实力,高效、高质完成了城市建设任务。
1.科技工作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自科技体制改革后,科研机构采取不同模式,实行企业化转制,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既为所属集团公司服务,又面向市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竞争能力的新技术企业。
大型国有企业结合工程建设,科研投入累计达到2.1亿元;科研立项达到260余项,促进了新技术的产业化,调动了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检验了队伍、拉开了距离,在市场中优胜劣汰。
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断提升,经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技术含量持续提高,形成了一支建设科技产业的新生力量。如基础施工、建筑节能、建筑防水,预应力施工等产学研一体化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不断提高,体现了知识经济带来的显著成效。
2.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国有大中型企业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北京城建集团、中建一局成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政总公司、北京住总集团组建了市级技术中心。北京市正逐步形成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技干部逐步年轻化,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层基本以中、青年干部为主,解决了“九五”期间技术干部青黄不接的局面。企业通过高校培养和出国进修等途径,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工程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新一代技术带头人已经成长起来。
3.科技推广取得良好成效
北京市建委发布了《北京市建设领域百项重点推广项目》。涉及建设领域节能环保、新型建材、施工技术等方面共100余项科技成果项目;制定了《北京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和补充规定。有50余个项目列为示范工程,15个项目通过验收。其中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等16个重点工程项目已列入第五批建设部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4.科技攻关取得新的进展
首都的建设具有体量大、结构复杂、功能要求高、设施齐全等特点,典型标志性建筑为科技工作提供了舞台。同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发展,围绕重大工程项目开展科研开发也成为工作重点。如:首都机场航站楼、北京植物园温室、北京天文馆、首都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改造等项目,在工程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取得了大量成果。在钢结构施工、深基础施工、模板技术、装饰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浅埋暗挖、盾构施工和沥青混凝土生产技术等方面亦有长足进步。2005年实施了65%住宅节能标准,并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市建委系统取得了省市级(鉴定评估)科技成果150余项,获得专利技术60余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71项;建设部华夏建设科技进步奖6项;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2项。
5.技术标准化工作成绩突出
“十五”期间,北京市共颁布实施了工程技术标准60多项。建立了以建筑工程、市政工程验收标准为龙头,涵盖建筑施工技术标准,节能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检测标准等八大方面的地方标准体系。这些标准的实施,为提高我市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编制工法100余项,44项企业工法被评为市级工法,国家级工法23项。施工工法逐渐被企业所重视并成为市场竞争要素之一。
(二)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首先,政策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企业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评优工作中技术水平不是主要衡量指标;第二,市场体系不完备,很多因素干扰市场的规范竞争,取得市场效益不能有效依靠科技进步;第三,企业领导重视不够,机构不健全,甚至不能保证设立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
2.科技攻关动力尚需加强
建设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明显扭转,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应用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差。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通常为照图施工,采用新技术时还需征求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意见变更图纸。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时处于被动状态。施工图的设计没有与建设总承包结合,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比重小;开发设计科研力度不足,没有达到设计与施工的结合,发挥不出科技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3.基础性科学研究缺乏支持
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不高,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程度不够。自从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后,经济效益成为主导,主要科研工作围绕工程建设和新产品开发,基础性工作研究因得不到经费支持很少立项。如建筑能源型式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混凝土耐久性、建筑施工节能及建筑垃圾处理与利用等研究工作滞后于首都循环发展建设。
4.科研投入得不到应有保障
建筑业企业科技工作主要是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科研开发和试验经费不固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在遇到重大项目中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时,基本以自筹资金为主,会因经费问题受到影响。
5.企业技术中心作用发挥不够
施工企业成立的技术中心,主要依据工业企业的模式,没有突出建筑行业的特点。在工作定位、考核评比、人员安排等方面不相适应。技术中心的水平参差不齐、形式多样,缺乏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在施工企业经营与创新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三)面临形势
北京是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城市,但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城乡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当前北京建设用地紧张、建筑能耗巨大、能源对外依赖,属于重度缺水城市。要高标准完成奥运工程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GDP增长就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解决“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在城市建设快速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科技工作也面临更高的要求。
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我市建筑业是新的挑战。在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市建筑行业,没有摆脱劳动密集、经营粗放、技术落后的状况,与国际大型跨国施工企业和国内的新生力量还有一定差距。2008年后,随着建设形势的变化,更要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保证大中型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十一五”期间建设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建设发展总体目标,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推动科技进步。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以创新的理念,高质、高效地完成首都城市建设任务,提高城市建设整体水平。
加速建设行业优化升级,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主导地位的生产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建设事业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做大做强首都建筑业。
(二)发展目标
1.科技水平保持全国领先。重点建设领域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建筑业科技贡献率提高6%—7%,以科技进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2.建设节约型城市。全市建筑的单位面积平均采暖能耗降低17%;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节水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上;推进建筑节材,开展建筑垃圾与部品的回收和利用,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10%。
3.发展绿色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实施绿色建筑标准达到30%以上,住宅建筑实施绿色建筑标准达到20%以上,绿色建材占建材用量的40%;全市推行绿色施工,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明显的提高。
4.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编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50项、推广新技术100项、完成市级工法300项、建立新技术示范工程50项。
5.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建立多层次、多学科、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工作科技创新
按照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以下简称“四节一环保”)为重点,研究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大力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结合北京市的重点建设任务,进行科技攻关,保证重点工程、道路地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1.建筑能源型式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
结合北京市能源状况、建筑用能特点,研究并优化北京市建筑的能源使用结构,正确引导城市建筑用能型式,鼓励建筑节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通过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通过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管理节能。
(1)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结合北京市能源供需状况及建筑用能的特点,将不同能源按品质等级科学划分。研究合理的建筑用能搭配型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现能源高质高用、低质低用。
(2)研究太阳能、浅层地热、热电联产、垃圾焚烧、风力、沼气、秸秆等可再生新能源的应用技术,提高能源替代率。
(3)加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蓄能光伏发电并网的配套技术政策的研究。建筑辅助照明、小区内交通与指示照明等尽可能利用太阳能,并与环境融为一体。
(4)研究多种型式的浅层地热系统,推进热电冷三联供、污水水源热泵的利用。
(5)深入研究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2.建筑节能与节能改造技术的研究
根据《北京市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和《北京市远郊区旧村改造试点指导意见》,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保证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
(1)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示范,提高使用功能和舒适性。
(2)研究低能耗公共建筑和75%住宅节能标准。综合利用各种节能技术、产品,加强与设计的结合,树立示范性项目。
(3)明确集中供热、分户独立供暖的适用范围,研究集中供热的管网平衡技术,制定效果评定方法;将热计量的形式标准化,制定合理的收费办法。
(4)研究建筑节能测试、评定、验收的方法,制订相关标准。
(5)研究节能材料、产品与设备,为建筑提供多种选择。
3.节水与水环境技术的研究
加强建筑节水技术的研究,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对城镇水系统健康循环与水环境恢复理论、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成套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城市的生态水平。
(1)供水的技术研究。研制开发先进的供水技术与设备,逐步淘汰高层顶部水箱,提高饮水水质;研究推广水净化(直饮水)技术;加强排水的技术研究,研制节水型卫生洁具和节水冲水箱。
(2)中水的利用研究。采取集中与分散污水处理,使污水资源化。制定中水入户卫生标准,提高小型中水处理设备技术性能,解决中水站气味问题。
(3)施工现场节水研究。研究节水施工技术措施,鼓励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案,以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并实现综合利用。
(4)住区水环境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充分利用中水、雨水,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4.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
北京建设将进入发展改造时期,应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采取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保的绿色开发模式。研究建筑垃圾和部品回收与利用有效的技术措施、市场机制。制定鼓励政策,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并消除生态隐患。
(1)对建筑所利用资源进行分类研究,掌握北京市及相关地区资源情况,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循环使用。
(2)施工现场基坑土方要有效利用,实行统一调配,减少运输路途,防止遗洒;采取先进降水施工措施,减少地下水的抽取。有条件的应进行回灌,根据具体地质条件渗透储备;研究浅层水质污染问题,加强勘查设计,进行水质化验;现场垃圾充分实行分捡、回收利用与无害化处理。
(3)拆除旧建筑时应考虑二次利用。对不能直接利用的旧建材,如砖瓦、砂石、混凝土等,应统一处理,并应研制加工为可利用的建材。
(4)研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在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等原材料中使用钢渣、尾矿砂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利用以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建筑材料。
5.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重点研究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绿色建筑是各种建筑技术综合利用的平台,追求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影响最小,同时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和良好的服务。要以绿色地产的理念进行开发建设。
(1)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综合研究“四节一环保”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2)提倡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研究特殊环境下室内空气保障措施。
(3)推进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研究适应北京的小区植物的选择和匹配,开发功能性植物。
(4)研究编写《北京市绿色建筑指南》,指导开发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与运行管理工作。
(5)制定绿色建筑的配套政策、评价方法,并建立试点示范工程。
6.绿色建材技术的研究
推进建材生产和建材产品的绿色化进程,促进传统建材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实行清洁生产;推行建筑材料的循环再生产及技术发展,促进行业节能、节材降耗和减少污染技术措施的推广。从而产生一批全新的绿色功能材料,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提升建设行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打下基础。
(1)研究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提高建筑物质量,延长使用寿命。
(2)研究简约实用的建筑装修模式,推进木材、金属材料、水泥等的节约代用。
(3)研究合理的建材包装,禁止过度包装;制定一次性用品的相关标准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使用;提高产品装配化、预制化。
(4)研究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制定绿色建材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建筑材料与生态环境绿色化的评价及论证体系,提出对主要建材的绿色化指标。
7.绿色施工技术的研究
对北京市建筑结构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城市的发展和节能环保的要求,提出科学的建筑结构体系发展方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开发研制新型结构体系,有效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绿色施工,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1)研究建筑结构体系,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开发大开间、大空间、灵活隔断的结构形式,做到可以改造,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
(2)研究复杂钢结构体系及应用技术,针对不同建筑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在质量、安全、造价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3)研究新型砌体结构体系,做好建筑节能、抗震与结构体系的综合研究,解决施工难题。
(4)研究不同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案,做到信息化施工,防范新技术带来的施工风险,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5)研究绿色施工技术,分析“四节一环保”具体指标,解决噪声、扬尘、降水、节电等难点,制定《绿色施工标准》。
8.奥运工程建设新技术的研究
本届奥运场馆建筑造型独特、设计新颖,体现了21世纪国际建筑发展的潮流。大量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新技术将首次采用,给建设施工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要大力做好引进、消化和研究工作。
(1)针对奥运工程建设特点,研究解决各项施工技术难题。重点解决复杂钢结构的安装施工技术、膜结构施工技术、体育设施施工技术等技术难题。
(2)绿色奥运建筑的技术研究。实现“绿色奥运”理念,在节能、节水、节材及生态等方面有突出示范作用。研究相配套的工程技术、绿色建材及设备,做好赛后场馆的综合利用。
(3)研究可再生能源在奥运工程的设计、施工与运营,如太阳能发电、地源热泵等。
(4)对奥运智能化系统进行专项研究攻关,确保奥运工程建设。
9.房屋修缮与管理综合技术的研究
对既有建筑的修缮与管理,应根据建造年代、所处区域环境、建筑自身特点的不同,在旧城改造中体现历史、人文、艺术、科学的内涵,按照节约社会成本、提高建筑综合价值的原则开展。
(1)探讨旧城区保护、修缮、危改的关系,研究现代建筑材料与古建筑形式的结合,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图集。对历史建筑进行更新与改造,提高古建筑的性能和功能。
(2)研究建筑物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按照不同时期建造的建筑物特点,提出现有建筑物耐久性、防灾抗震能力的综合指标和计算模型(房屋安全数据库);进行各种检测、加固改造方法的比较,提出综合优化决策分析方法;研究新型检测仪、新型加固材料和施工机具。
(3)研究既有建筑的供暖改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合理方案,实现分户计量,保证供暖效果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4)研究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应实现房屋管理的信息化,楼宇与小区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提高住宅安防与便民措施,推广小区公共设施与社会资源共享。
(5)研究解决开发建设遗留问题的对策。解决物业管理不规范、老旧居住区推行物业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的对策。
10.城市基础设施新技术的研究
结合当前北京城市发展的特点,加强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消耗。开发市政基础新领域的专业技术,将地铁工程、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道路桥梁改造等施工技术作为研发重点。
(1)研究地铁施工(地下道路)和大跨度地下空间施工技术,在开展盾构地铁车站施工关键技术方面有所发展。
(2)研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适应城市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需求,在净水、中水、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等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3)研究快速道路及桥梁施工技术。在低噪音路面技术、高级路面养护再生修复技术、斜拉桥施工和高性能混凝土等方面取得进展。
(4)研究市政施工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重点在降尘、降噪、节材及快速施工等方面,实现绿色市政施工。
(5)研究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和旧有城市管网改造。对突发事故的应急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在地下施工时,保障地上建筑物和管线安全。
(二)主要领域技术推广
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限制淘汰落后技术、产品,提高北京城市建设和房屋管理水平。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四节一环保”项目,对建设部、北京市公布的新技术及时应用在建设施工中。企业制定推广计划,及时掌握先进技术。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推广安全、可靠、节约的基础设计施工方案,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采取措施减少对地下水的抽取。
主要推广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建筑垃圾地基处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桩锚施工技术、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等在工程中的应用。
2.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发展C60—C100高标号、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综合性能,研究开发绿色混凝土,发展清水混凝土。严禁外檐及顶棚抹灰,减少装饰抹灰,做到可持续发展。
把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混凝土耐久性技术、商品混凝土及预拌砂浆技术、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等应用到工程中去,提高工程质量。
3.预应力技术与高效钢筋
发展预应力技术,提高结构性能。推广预应力施工技术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钢结构预应力、桥梁体外预应力和预制构件预应力技术。
推广高效钢筋,节约钢材,提高建筑、市政结构工程品质。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和要求,积极采用HRB400级钢筋、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冷轧扭钢筋;推广钢筋机械连接技术,广泛使用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节约钢材。
4.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
推广刚度大、轻型、平整、施工效率高的模板体系,提高可重复利用率和混凝土质量。
推广使用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整体爬模技术、早拆模板成套技术、碗扣式脚手架应用技术等,使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在建筑业广泛推广应用。
5.钢结构技术
对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集成研究,推广钢材节约的技术措施,保证结构的安全、防火,加强应急措施的研究。
通过对钢结构CAD设计与CAM制造技术、钢结构安装施工仿真技术、钢结构焊接技术、预应力钢结构、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工程质量。
6.安装工程应用技术
加强对大空间、大跨度及异型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和积累,推广先进的设备安装方法,提高使用效率,便于维护管理。
采用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连接技术、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钢结构整体提升及滑移技术等,提高安装工程进度。
7.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
通过节能设计、节能施工,节能材料和环保应用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保证新建建筑物达到北京市节能标准要求。加强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努力达到可再生能源替代率4%的目标,加大节水力度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通过节能型门窗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及专项施工技术和节能建筑检测与评估,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推广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推广地源、水源热泵及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在集镇中推广太阳能、沼气、秸秆和风能技术,大力推进城市道路的太阳能照明;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节水设施建设,强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推广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设施,限制人工硬地水景,鼓励小区内人工湿地,提高建筑用水的综合利用效率。
8.建筑防水新技术
根据不同的建筑,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合理制定防水方案。选择高性能、高质量的防水材料,辅以相应的技术措施,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合理选择防水材料及做法,提高工程质量解决质量通病,杜绝渗漏现象。
推广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用技术、高性能建筑防水涂料、特殊性能防水材料、防渗堵漏技术、倒置屋面做法等在工程中的应用。
9.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
采用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提高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水平,推广过程控制技术,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
通过对施工控制网建立技术、地下工程自动导向测量技术和深基坑工程监测和控制技术的应用,达到施工过程的监测和控制目的。制定信息化工作指南,指导建筑业信息化发展。
10.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
完善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编制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事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发,构建建设事业信息化平台体系。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利用现有行业信息机构,按照联合共建、分布实施、协调一致的原则,提高效率、推进信息化进程。把管理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标准技术全面、合理的运用到工程和实践中去,使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全面提升,实现建筑企业管理现代化。
四、保障措施
(一)政府制定激励政策
1.加强组织领导
市建委加强科技工作领导,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并协调市科委、发展改革委等政府部门争取市财政科研经费的支持;发挥市建委科技委员会的作用,形成城市建设的“智库”;制定市建委年度科研开发计划、节能环保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及工程技术标准编制计划。
2.理顺管理体系
理顺政府的科技管理体制,以服务促进管理。充分发挥不同部门的优势,适应社会需求、协调科技攻关。改进科研立项、鉴定验收、评审奖励的模式。稳定科学研究队伍,做好基础科学研究,着重实用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
3.搭建管理平台
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业技术管理和创新体系的研究,在企业资质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招标投标等环节中,制定激励技术进步的办法,以体现科技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制定企业技术进步评价和技术中心评价体系,加强技术进步指标的考核。在企业资质等级标准确定、工程项目招投标方案评选、国有企业负责人考核等方面,增加技术进步评价的内容。
推动勘查设计和施工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增强企业工程总承包所需的集成能力,实现勘查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管理。
(二)企业加强自我创新
1.提高行业素质
增强科技意识和自我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鼓励职工的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广泛开展群众技术协作及科普活动,在工地创建科普宣传栏,印发科普手册宣传“四节一环保”、建设部十大项新技术等知识。
2.完善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建立技术中心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完整的评价体系。以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形成技术创新体系。特级总承包企业(集团公司)应有市级技术中心,明确定位、作用及工作;重组已有的技术研究管理机构,采取多种模式,适应企业的经营发展;企业组织自身的力量,在科技人员集中的部门组织科技创新;保证科技投入,落实国家税收激励政策中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支持民营企业,发挥专业化施工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房地产创新,以绿色地产的理念引领住宅建设升级。
3.加强队伍建设
在建筑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企业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发挥科技人员主观能动性,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制定人才鼓励政策,岗位相对固定,适当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4.提升市场竞争力
结合工程项目主动开展科学研究,及时进行总结,多出科技成果,不断提高施工建设水平。并及时编制施工技术工法,逐步形成工程建设标准,满足工程化应用的需求。以指导施工和验收,防止重大工程事故的发生;大力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政府应制订措施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力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建筑市场体现知识产权的竞争,就是品牌、质量、技术的竞争。
(三)加强标准化的工作
1.及时编制和更新标准
有计划地组织编制以保障安全、卫生、环保、节能及其它公众利益为目标,以提出建筑功能要求为基本内容的技术标准;定期复审标准,对现行标准进行修订和局部修订,及时更新标准内容,不断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发挥标准对促进技术进步、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的作用。
2.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建立《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或技术法规的实施监督制度。对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要严格把关,确保强制性技术规定在工程建设活动中贯彻落实。
建立新技术认可制度。对于工程建设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目前尚无适用技术标准的,经专门机构组织专家评定,允许在建设工程中采用。
3.推动企业标准化建设
建立较完善的企业标准,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的标准化基础建设。加强企业工法的编制工作,通过工法编制工作,提高企业科技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
(四)发挥示范工程作用
组织管理好“建设部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和城市数字化工程示范”、“康居示范工程”和“北京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提升北京市示范工程水平。积极引导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村镇试点改造、绿色建筑等项目的实施。
以示范工程为平台,及时组织交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节约,推进绿色施工。对示范工程中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
在示范工程中加强节能监管,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评估标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五)整合社会科技资源
整合北京市科技资源,发挥北京科研院所的作用,服务于首都城市建设。避免科研项目的重复研究开发,减少科研经费的开支。发挥科技中介作用,建立技术市场。科技科研项目采取各种形式合作开发,知识共享。做好技术转让有偿服务工作。加强信息交流,推出一批先进人物。
扩大国际合作,注意和掌握国际建设科技发展,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以技术合作推动中外技贸合作,争取在外资利用方面有所发展。
发挥专家作用,完善专家库。对涉及工程质量、安全以及公共利益的关键工艺、部位、方案,开展专家咨询论证。使工程设计咨询在建筑业技术创新中起到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