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趋成熟的中国汽车网站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汽车市场的持续繁荣,汽车网站的发展也熬过了“冬天”,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盈利的喜悦挂在所有网站老总的眉梢,但老总们赚取利润的方法各有不同。
目前汽车网站有几种类型,一是综合性门户网站,其代表是搜狐、新浪、163等(按字母顺序排列);二是专业汽车网站,其代表中国汽车网、中国汽车新网、车168等;第三类是企业网站,如上海通用网站、一汽大众网站,以及跨国公司的网站,再就是一些科研机构、专业公司的网站,如中国汽研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学会的网站等等。这种分类表明网站的生存状况的不同,不同的生存状况网站的存在也是一种蓬勃发展和成熟的表现。
● 两条路线斗争
互联网的概念首先是“互联”,是将所有信息点链接在一起,为所有提供信息者和需要信息者提供服务。汽车网站作为互联网中的一个专业分支,已经走过了原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从原来简单的强调“互联”,转向强调服务的针对性。
目前,第一类网站正在转变中,即从原来追求简单的互联、追求链接的量,向定向互联方向的转变。在定向互联方面正向两个方向发展,但发展是基于“网站是新闻媒体”这个基本理念进行的。从新闻角度讲,新闻的取向一种是向上,一种是向下。所谓向上,就是追求深度报道、追求报道内容的专业性;所谓“向下”是相对“向上”而言的。这种取向类似于都市类报纸和经济类报纸之间的区别,表面看起来是新闻取向的不同,但这种取向决定了读者群的数量和质量。在广告圈里经常讲有效读者群,从这个意义上说,搜狐和新浪已经开始走上了方向不大相同的两种道路,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变化不是平衡的,并不是所有的网站都同步进行着这种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完全取决与总编辑思想、资金背景,以及经营压力的变化。
之所以说他们的发展是基于新闻的概念,是因为他们的信息源多是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而且对信息几乎都没有进行分析性处理,只是进行了初级的分类,因此决定了他们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属性。当然,分类的原则体现了总编辑的思想,体现了为谁服务,以及服务方法和盈利模式的问题。从栏目的设置看,似乎搜狐更注重对新闻事件的挖掘和炒作,而且组织了专门的“重案组”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新浪则更加注重实用信息的服务。尽管双方都对重大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但双方投入是不一样的。
从掌门人看,搜狐和新浪汽车频道的掌门人都来自传统媒体,由于新闻价值取向和服务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组织队伍的标准完全不同。当然,由于搜狐和新浪都有很好的资金背景,所以他们能够组成强有力的新闻队伍,这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这种队伍实力上的差异,正逐渐拉大着网站之间的差异和读者心目中地位间的距离,当然这也会体现在广告额的差异性上。事实上,搜狐和新浪的竞争大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竞争的味道,竞争的结果表明,受伤的不是二者,而是其他中小品牌的饮料厂家。
这两种方向的发展无法评价哪种为优,哪种为劣,只是两者的取向不同而已,重要的是:这两个方向的发展,对中国汽车网站的发展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汽车网站的人气并不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其人气与网站总体的名声和信息平台有关,这点是其他专业网站所无法比拟的。
● 理想需要耐心的支撑
第二类网站目前可以说是变化最大的。由于专业汽车网站成立起来并不需要多大的资金量,因此其出现的发展速度如雨后春笋,新兴网站与日俱增。
但总表现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传统型,他们熬过了互联网的“冬天”,赶上了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现在,但其思想似乎还停留在传统的“互联”意义上。另一类属于新兴汽车网站,这类网站与传统型最大的不同是其服务的指向性比传统型要强,应该说是传统“互联”意义的延伸。
传统型汽车网站能够熬过“冬天”的,几乎都有网外的赢利点,目前这些点依然是他们盈利和支撑的重要的经济支柱,他们的日子如今越来越好。但这些网站的表现形式相对落后,意识缺乏创新。要认清的是,他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厂家广告取向的转移,来自于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得益于其比别人早几年从业的历史,以及这种历史所聚集的人气,而不是广告商对其相对保守的经营模式、服务理念、新闻表现形式的肯定。
新兴汽车网站与老牌汽车网站最大的不同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具有鲜明的特点,有的在试车方面,有的在视频方面,有的在数据提供方面。这其中有个成功的案例,就是“网上车市”。这家网站的掌门人从汽车价格数据收集开始,通过对亚运村汽车市场的价格数据收集、分类与发布开始,再向为经销商网上销售提供服务方面拓展,并收集经销商的汽车报价、汽车技术指标,最终形成了一家专业的汽车市场分析性的公司,汽车市场研究已经成为其最强有力的增长点。网上的表现形式:突出价格监控、车型数据和经销商,兼顾新闻。
新兴汽车网站的掌门人有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出自网站,有的是搞经营的,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先明确赢利点和服务方式,然后开始建设网站,他们需要厂家的广告支撑,但不依赖厂家广告的支撑。但是,这类网站往往由于时间短,知名度小,汽车行业毕竟是个传统的行业,缺少爆炸性新闻可供一举成名的炒作,因此发展受到时空的制约。
从网上车市的案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汽车市场商机无限,只要深入挖掘一定能够见到“黄金”,这需要掌门人们有足够的耐心,通过时间来争取空间,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 B to C的终结
就发展状况来看,第三类网站——表面看企业网站目前的变化不大——注重宣传自我,网速慢,与前两类网站相比,只有少数读者。但是这些网站是实现了B to B的经营,甚至是大幅度的盈利,这种经营主要在整车厂和经销商、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进行着,而前两类网站几乎无法涉足这个领域。
在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初,很多人举例说美国有多少车是网上销售的,未来中国也将实现网上汽车销售,但事实无情地打碎了这种神话。现在中国消费者通过网上收集汽车信息的很多,但没有听说谁真正从网上购车,也没有听说哪个消费者从网上购买汽车零件。其实,网上销售神话终结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中国还不是一个信用社会。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谁也不敢轻易相信谁,更何况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里。汽车是中国人除了房产之外最大的私有财产,没有人拿这么大的私有财产开玩笑,所以人们要通过网络收集信息,要从口碑中印证网上信息,然后到专卖店去看车,到有形市场去比较车,最后看好车后再讨价还价,选择最喜欢、最便宜的车。
另外,在中国,不是所有的银行系统都能支持这种网上的结算业务;在中国持卡消费的也不是多数,更不用说通过互联网实现消费了,毕竟汽车消费与网上购买图书、音像制品、茶杯、书包等小件商品不是一回事。再有一个例证就是汽车的信贷销售,目前我国通过信贷销售的汽车还不到销售总量的10%,而发达国家保持在70%以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简单——中国不是信用社会。换句话说,连银行和跨国公司专门从事汽车信贷消费业务的老手在中国都举步维艰,何况在消费者与经销商之间没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网上汽车买卖。所以,从互联网上买车,现在在中国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而已,什么时候中国成为信用社会了,什么时候才可能实现网上的汽车销售。
企业间的网上营销是建立在双方相互深入了解基础之上的。比如厂家到某配件厂采购零件,先要厂家送样品来,整车厂通过试验认可了样品,然后到厂家考察,对其质量保证体系和供货能力进行考察和认可,双方谈妥了价格之后,才有可能签订供货和采购协议。而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网上实现的,网络只是其中一些环节上的一个工具,只有当双方签订了合同之后,才可能通过内部的网络进行交易。整车厂与经销商之间的整车销售,首先是经销商先要成为厂家销售系统中的一员,然后才能实现双方在网上的订货与销售,当然还有厂家给经销商的服务支持。总之,通过网上交易的前提是先确认双方的信任关系,并用合同——法律文件加以固定才能实现。
正是信用问题终结了B to C的神话,也终结了一批早期涉足汽车网站淘金者的梦想,一些风险投资也在这里打了水漂。但是,企业内部的网站却严格按照企业的需要进行着良性发展,并成为汽车网站中最盈利的一个分支,也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企业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 光明的前途
中国汽车网站应该说仍然处于蹒跚起步的阶段,主要表现在盈利模式、表现形式仍处于发展和提升阶段。相对比较成熟的并不是人们家喻户晓的大众型汽车网站,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企业网站,他们真正通过互联网赚取了利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大众类的汽车网站则仍处于一种新兴媒体的成熟阶段,他们的崛起需要大量从传统媒体挖人,毕竟这些网站无法摆脱新闻的规律性。
一旦大众型汽车网站具备了与传统媒体相当的编辑、记者队伍,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受到冲击的巨大程度,将是难以想像的。这种冲击不仅来自新闻实效性的争夺、新闻报道的深度的争夺,更表现在经营上。因为每年流入媒体的资金额度是一个相对的常量,网络切走蛋糕的份额越大,传统媒体获得的份额就越少。加之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以及经营思路上的相对保守,未来传统媒体的道路将日趋艰难。
尽管新兴的汽车网站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由于我国网民多在30岁以下,没有人能够改变他们获取信息的习惯,他们的需求代表了未来信息的获取与交流的发展方向,他们决定了汽车网站的生存空间,毕竟汽车网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得到了广告商的支持。因此,未来汽车网站前途光明,现在的困难、盈利模式的困惑,只不过是成长中的苦恼和痛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