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祥 解答如何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发挥优势、落实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抓紧制定后续政策,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西部发展处于难得机遇期

  数据1:2000年至2006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与全国同口径增速的差距明显缩小。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5490元、1690元增加至2005年的8783元、2379元。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您对此有何感想?

  王金祥:温家宝总理的报告重点突出,方向明确,政策到位。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大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必将极大地调动各有关部门、各地支持西部地区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鼓舞西部人民的信心与干劲。西部地区发展正处于一个难得的机遇期。

  记者:机遇期应该如何理解?

  王金祥:6个方面的大好形势成就了西部大开发的难得机遇。一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创新了发展模式和机制,有利于西部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各类资金投入,有利于西部地区加强薄弱环节,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有利于推进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五是改革向纵深推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加快得到解决和缓解,有利于西部地区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六是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与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合作的领域和空间。

  全力实现“一稳”“三新”

  数据2:2000年至2005年西部地区累计新开工7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1万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53公里),新增铁路营运里程近5000公里,新增电力装机4552万千瓦,新增民航运输机场10个,青藏铁路等重大建设工程相继建成。

  记者: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7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那“十一五”西部大开发又确定了什么样的新目标?

  王金祥:“十一五”西部开发总的目标是强调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实现“一稳”和“三新”。

  “一稳”就是强调西部地区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持续、稳定地提高。《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

  “三新”就是要使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新的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取得新的成就。

  记者: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规划》将从哪些方面对其进一步加强?

  王金祥: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任务。具体来说,将从4个主要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综合效益。

  一是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公路方面,继续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路段项目,加快推进“油路到乡”和“公路到村”建设工程。铁路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通达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通道和沿边境对外国际运输通道以及大型铁路枢纽建设等重大工程。民航建设,优化民用机场布局,将改扩建成都、西安、乌鲁木齐、西宁、重庆、贵阳、兰州等机场,迁建昆明机场,新建康定、阿尔山、玉树等小型机场。同时,加强油气干线管网和配套设施规划建设,适时建设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和陆路进口油气管道。

  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做好亭子口水利枢纽和沙坡头灌区、升钟灌区、桂中治旱等大型灌溉工程的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适时开工。加快农村中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工程建设。稳定提高严重缺水地区供水保障水平,优先解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问题。

  三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西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率,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信息综合应用。推动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继续提高西部地区的电话、电视普及率。

  四是改善重点区域基础设施。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继续建设一批供水、供热、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项目。加快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设施。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事例1:到去年底,西藏扶贫系统共实施特色产品开发项目300多个,总投资超过3.4亿元,实现效益1.26亿元,24.5万农牧民通过特色产业增收致富。在“十一五”期间,西藏将继续加大特色产品的开发及输出力度,打造特色产品的知名品牌,帮助农牧民利用资源优势多渠道地增加收入。

  记者: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如何推动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王金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西部农民收入,逐步形成若干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和优势产业发展基地,是“十一五”期间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点任务。

  《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能源及化学工业、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

  记者: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十一五”

  期间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是什么?

  王金祥:能源及化学工业,将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有序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适当扩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当地转化和加工增值;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生产加工集中布局,实现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相协调。将重点抓好六大基地的建设:煤炭生产及煤电一体化基地;大型水电基地;大型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基地;煤化工基地;可再生能源基地;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主要抓好4个方面的内容:铜铝铅锌镍等有色金属综合开发利用;稀土开发、研究和生产;钾肥、磷复肥生产;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独特的农牧业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促进农牧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业,将提高西部地区重大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加快发展具有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逐步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发展的重点是着力抓好六大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重大电力装备;重型工程机械装备;汽车、新型摩托车;环保成套装备;数控机床及数字智能型仪器仪表;重大医疗仪器设备。

  高技术产业,依托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和重大关键技术需求,有重点地支持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技术试验设施。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培育和形成若干聚集效应突出、在全国具有技术优势和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基地。

  旅游产业,大力培育和开发具有西部特色优势的国际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和线路,加强国内外旅游市场开发,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重点开发一批跨区域旅游区。继续发展红色旅游,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鼓励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边境旅游、科普旅游、农业旅游和工业旅游等专题旅游,形成协调配套、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

  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事例2:目前,云南省每年用于奖励优秀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的资金已经超过900万元,其中“特别贡献奖”的奖金达到300万元。在其他待遇方面,云南省给在滇工作的院士每年发放10万元的津贴,去年云南省还按照7.5万元/人的标准,帮助617名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解决了住房问题。

  记者:西部大开发最缺的是人才,这一点已成共识。目前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如何解决?

  王金祥:的确,人才难求难留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围绕西部开发重点任务,调整和配置人才结构;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为重点,积极吸引紧缺人才;坚持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才交流。

  记者:那如何将西部开发人才战略落到实处?

  王金祥:关于这一点,《规划》提出了包括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等13项主要工程。具体落实上,我认为,首先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实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稳定现有人才队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创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对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人才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

  其次要加大投入力度。党中央、国务院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开发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加强人才培养、培训,调动西部地区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教育、卫生等方面人才对口支援,组织东西部地区之间公务员交流,建立西部人才竞争的体制优势。

    四要搭建人才平台。加强对应用型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新农村建设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建立一批培训基地;创立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平台,为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