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成都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市长 葛红林

  2007年3月26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06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部署,狠抓加快产业发展年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成都,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增长13.8%;全口径财政收入489.1亿元,同口径增长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8.4亿元,增长34.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9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4905元,增长9.4%;城镇登记失业率2.8%。

  一、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经济健康快速增长

  三次产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市财政用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69.2亿元,增长58%,建成特色农业基地194个,扶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0家。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3.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13亿元,增长18.6%。工业提速增效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0.4亿元、利润总额107亿元,分别增长25.6%和31.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7.6%。电子及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等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1.5%。基本完成东郊工业结构调整,搬迁企业新厂建设投资159亿元,竣工投产企业129户。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3.6亿元,增长11.2%。旅游总收入340.2亿元,增长18.7%;会展业增加值增长21%,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幅超过10%。首批获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和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成功承办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开通成都直飞阿姆斯特丹国际航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26.6亿元,增长20.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8.2%。

  产业布局得到优化。高新区及五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效应凸显,所占比重提高近3个百分点。经开区及近郊区现代制造业聚集规模增大,所占比重提高近4个百分点。远郊区特色农业和涉农工业聚集进程加速,所占比重提高近3个百分点。随着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三大区域正在形成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特别是主城区和远郊区之间的结对发展工业取得开拓性进展。

  宏观调控效果显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9.6亿元,增长30.9%,增速比去年下降9.2个百分点,更加趋于合理。公共基础设施、科教文卫事业和环保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投资得到加强,增长28.4%;国家限制发展行业的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关闭小煤矿矿井64对。城乡消费市场兴旺,价格稳定,结构升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5.3亿元,增长14.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8。开放型经济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69.5亿美元,增长53.3%;实际使用外资7.6亿美元,增长36.6%,实际到位国内市外资金728.4亿元,增长71.1%;在蓉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新增8家,达108家;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2亿美元,增长64.1%;外贸依存度20.2%,提高4.9个百分点。

  二、以城带乡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三个集中”扎实推进。在贯彻国家调控政策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加快了工业集中发展,工业集中发展区开工建设工业企业724户,竣工投产354户,工业集中度59.9%,入驻企业成为吸纳当地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在产业聚集和城镇建设的推动下,加快了农民集中居住,县城、优先发展重点镇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竣工254.2万平方米,改善了14.7万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在土地整理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推动下,加快了土地规模经营,整理耕地50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面增加5.6万户,更多农民从产业化集约经营中获益。

  农村重点建设进展良好。强化了农村环境建设,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近3亿元,帮助3万农户以建沼气池带动改水、改厕、改厨,新增30万人安全饮水和2.4万亩旱地生产供水设施。新建改造重点镇过境路、农民新居道路及农村扶贫路等公路1千余公里,新开通县乡至建制村公交线路35条。基本完成同网同价的农村电网和户表改造,农民生活用电由每千瓦时平均0.8元降到0.515元,宽带进村比例增至62%。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固定电话71部、接入移动电话115部,成为全国农村信息化试点城市。农村扶贫开发工程持续实施,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增加455元。贫困山区困难农户向村镇集中试点项目稳健启动。

  农村配套改革巩固深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2.1亿元。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在所有建制村开办了放心药店、商店和农资店。建立农机、农技、检疫片区站点223个。农村信用联社改进信贷经营管理,新增贷款48%投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城乡供销合作系统创新农产品经营服务方式,鲜活农产品产销增长3.9%。城乡户籍制度全面并轨,全市一元化户口登记率100%。

  三、社会事业建设明显加强,公共服务较大改善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编制实施了我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落实了科技创新配套政策,市财政安排科技投入资金增长26%,12个重大科技专项启动,生物与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协作网络开通,数字媒体产业技术联盟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42.3亿元,增长1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荣获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自然科学一二等奖21项。创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增中国名牌产品7个和国家免检产品17个。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强。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统筹保障,免收学杂费83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11万人,补助寄宿生生活费1.5万人,为农民减负2.7亿元,新增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保障专项资金1.61亿元。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410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依法保障近8万名农民工子女免试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享受平等义务教育。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4万多人。成都大学完成整合组建,市直属学校管理体制实现改革调整。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蓉召开。

  医疗卫生不断改善。积极构建服务价位低、覆盖面广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71个建制镇公立卫生院完成标准化建设,99个非建制镇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6%,婴儿存活率98.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满覆盖的基础上,公共财政将年人均补贴提高到40元。少儿住院医疗互助金参加率87.3%。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紧急救援中心等项目建成。城镇惠民药店、医院、门诊数量扩大到140余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全面启动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符合条件的3万多人给予奖励扶助,为3万名已婚待孕妇女免费提供叶酸片。

  文化体育工作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取得突破,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打造效果显著,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熊猫生态园扩建提升。重点文化工程建设进度加快,金沙遗址博物馆基本建成,黄龙溪、洛带、平乐、安仁历史文化古镇呈现特色,文殊院片区一期工程完工,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30.4万户。成功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四川成都周活动。组建成都传媒集团。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2亿元,增长16.2%。建成符合国际汽联标准的金港赛道一期工程,中国乒协西部国际培训中心动工兴建,方便群众锻炼身体的健身路径扩至900个城乡居民小区,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新闻出版、地方志、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果。

  四、城市建设管理加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加强了规划管理监督,拆除违法建设164万平方米,新增违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新区建设按控制性详规加速推进,南部新区起步区一批重点工程主体完工,东部新区主辅道路贯通和配套管网改造加紧施工,北部旧城改造前期工程全面启动。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按节点推进,地铁一号线全线开工,天府广场和二环路改造基本完成,北新干道建成路基骨架,东大街东延线贯通,成铁枢纽北编组站基本完工。桐梓林、科甲巷等特色街区风貌塑造和林荫道、小游园等增绿工程,增强了城市魅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15%,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城市综合管理得到强化。建成覆盖中心城区的城市图像监控系统,设置图像监控点3千余个,“天网工程”使布点区域街面案件案发率下降21.4%,破案率提高9.9%。市区道路新增成像监控装置200套,主要路段全部覆盖,城区终止人力客运三轮车营运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优化了路面交通秩序。以清理无证无照、违章占道经营餐饮食品和违法户外广告为重点的专项行动,改善了市容环境;以整治路网沿线景观带、主要出入城通道和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现象为重点的专项治理,提升了人居环境。被评为全国城市管理先进集体。

  五、节能环保力度加大,循环经济起步良好

  节能降耗有效推进。推动工业领域16户重点用能企业加快高效节能技术工艺改造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单位能耗产出效益提高9%。加大建筑行业强制推广新型节能建材力度,应用新型墙材建筑升至99%,建设使用再生能源生态小区2万多平方米,节能省地型住宅2千多万平方米。支持科研机构开展生物柴油新型加工工艺等节能创新项目,甘薯乙醇和生物柴油生产示范工程完成技术集成。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示范作用初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7%左右。

  环境保护有力加强。水环境治理继续强化,启动新建4座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中心城区排水雨污分流整治完成1223户,沱江出境断面水质较大改善,沙河环境治理工程荣获国际舍斯河流奖。评为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继续深入,城区三环路内燃煤整治和清洁能源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省、市挂牌督办的42家超标排污企业基本实现限期治理,其中对嘉陵热电厂实行停产脱硫改造,关闭了成都热电厂,市区超标排放机动车实行分时段分区域限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1天。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全面推开。我市被列为全国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城市。

  六、社会保障能力提高,市民生活继续改善

  促进就业效果显现。城乡劳动适龄人员全部纳入就业实名制管理,建成就业失业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劳动保障监察进入网格化管理。享受免费再就业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7.2万人,获益小额贷款、项目扶持、税费减免的自谋职业人员3.2万人。开通就业援助服务热线,帮助2千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在两个工作日内实现就业。五城区、高新区和已建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初步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4.2万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我市被列为全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市。

  社会保障取得成效。新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做到应进全进。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五城区和高新区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230元,其余区(市)县提高到不低于175元,农村低保从年人均补助不低于200元调整到不低于260元。全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区域调高了110元至130元。新增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调标资金6亿多元,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调标资金9千多万元。

  社会救助实效增强。社会救助信息网络系统逐步完善,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安身工程三项救助行动扩面实施,新改扩建敬老院38所,新增5千名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帮助3千户农村低保户改建住房,动员社会捐赠资助3450名贫困学生上大学,对城乡贫困患者提供医疗救助1096万元,向特困残疾人家庭增发专项生活补贴817万元,15万名各类残疾困难人员得到救助,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居民生活质量上升。实际收入增长,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2.4%。家庭财产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411.5亿元。住房整体改善,积极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建立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完成经济适用房建设69.5万平方米,以实物配租和租金补贴等方式扩大廉租房覆盖面,共解决了1.7万余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开工建设限价商品房58.3万平方米。

  七、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保持安定和谐

  依法推进民主决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对市政府40多项公共事务决策进行了咨询和听证,吸收采纳意见建议300多条;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法规草案5件;制定和修改政府规章25件,依法界定行政执法职责,向社会公示,保障市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接受民主监督。市级行政部门按法定程序,办理省市人大代表建议意见534件、省市政协委员提案1073件,办复率100%,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97%以上。全面推行了逐级上访和基层信访代理制度,各类信访和群体性事件同比下降26%。

  依法扩大民主管理。居委会、村委会等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增强;残联、商会等社会团体功能拓展;引导广大市民参与“八荣八耻”教育、“五五普法”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等系列活动,提高了市民自我管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依法维护和谐安宁。安全生产、消防管理、食品药品等领域专项整治和执法监管深入实施,防灾减灾力度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重特大事故得到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社会治安持续稳定。民族、宗教、侨务、台事、外事、参事和移民安置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双拥共建取得新进展,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发展。

  八、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实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调整了规划、水务、财政、交通、商务、林业和园林、食品药品等部门职能设置,开展了新一轮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优化行政结构,促进精简高效。市级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脱钩改革基本实施到位,76家行业协会实现与政府机关人员、财务、办公场所分离,市场中介组织规范管理得到加强。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行政审批继续精简和规范,按照行政许可法保留的审批项目全部公示,健全核准和备案制度,非审批事项日常监管加强。政务服务改进,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过错追究制等环节,强化了执行效力。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当场办结率上升到75%。坚持每季度召开内外资企业代表座谈会,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投资者综合信心指数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达到80%。

  行政运行机制改革有效推进。在基建项目、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矿产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重点领域,推进阳光行政,规范管理力度加大,廉政监督和审计工作强化,以治理商业贿赂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取得实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和政府投资监管制度得到加强,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公共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各位代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上述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监督。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蓉部队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性矛盾还存在,以工业为核心的三次产业发展不够仍然是突出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还比较大;在一些地方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的意识还不够强、力度还不够大、效果还不够明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我们将在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解决这些问题,把今后的政府工作做得更好。

  2007年工作安排

  按照市委十届七次全会部署,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都的主题,深入实施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是市委确定的“‘三新’突破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上述目标,务必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抓好有效调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强化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实现城乡规划满覆盖,在全市土地利用规划框架内,完成区(市)县域总体规划、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等各项规划编制任务,严格依据总体规划优化发展布局。加强各项规划衔接,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做好城乡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专项规划修编,增强规划协调性,严格依据总体规划实施专项规划。完善规划管理措施,加快制定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新制定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严格依据规定监管规划执行。各级政府是规划工作责任主体,必须依法履职,严格管理督查,增强运用规划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

  协调区域发展。建立分区域协调推进机制,加大分类指导力度,突出支持各区域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分工合作,支持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提升比较优势,加速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结构。切实加强投资促进工作,做好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区域招商引资的统筹协调,改进市级部门促进区域经济协作的对口服务方式,建立适应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加快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产业聚集为支撑梯度引导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扩展县城宜居吸纳能力,完善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基础配套,加强规划布点的17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推进工作,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提供典型示范。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48个丘陵易旱乡镇农村用水困难和3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在适宜区域扩大农村沼气池建设规模,支持规模养殖场建立大中型净化沼气池,发展清洁能源。坚持办好延伸改造乡村道路、续建农村电网入户配套工程等惠农实事项目。统筹做好贫困山区和贫困农户生态移民试点工作。

  优化投资结构。紧紧抓住宏观调控有利条件,更好地把政府投资管理工作重心转向引导社会投资,通过改善投资结构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强化政府投资导向作用,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激活各种生产要素,促进民间资金更多地投向城乡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共事业等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协调金融机构增加对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名牌产品、自主创新项目以及吸纳就业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担保机构发挥平台作用,主动协助信誉好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推进“税银库”联网工程,提高财税资金运转效率。区分轻重缓急,保持合理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提高经济增长能力。

  扩大消费需求。发挥好政府调节作用,从分配政策上加大对城镇低收入居民扶持力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改善城市消费。积极落实帮助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农村消费。培育消费热点,不断满足群众在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强化市场监管和物价监控,打击假冒伪劣,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今年,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

  二、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实现“三新”新突破

  努力实现工业新跨越。加大工业向集中发展区推进力度,严格执行工业布局规划、集约节约用地标准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集中精力抓一批工业大项目,巩固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加快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软件开发、光电显示生产等项目引进和建设,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扶持汽车、航空航天产品制造等项目,做强机械产业;加速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和生物医药研发孵化及生产企业培育,优化医药产业;发展乳品、酿酒、果蔬加工和软饮料制造业,拓展食品产业;推动攀成钢和新型建材等项目投产达产,壮大冶金建材产业。抓紧8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和1千万吨炼油项目前期基础工作,培育石油化工产业。鼓励家具、鞋业等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鼓励高新区、经开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尽快在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能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上实现新突破。支持名优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跨地区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带动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

  努力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发展十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提高龙头企业助农增收带动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拓展精深加工上取得新突破。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新型农民技能和素质培训。积极引导在蓉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扶持林业产业和速生丰产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成果,规范减免育林基金,积极解决远郊林区农民就业增收问题。坚持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万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

  努力增创服务业新优势。深化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成果,发掘提升“大熊猫”生态旅游、“太阳神鸟”文化旅游和“农家乐”发源地乡村旅游品牌,推动西岭雪山·花水湾温泉等景区提档升级,组建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办好第五届省旅游发展大会,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抓紧建设国家级的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传媒集团快速发展,尽快形成一批有竞争优势的大型文化企业,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培育美食旅游节、软件洽谈会等会展品牌,办好第20届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

  推动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等项目按进度建成,规划建设航空、铁路、公路三大口岸服务中心,促进保税物流中心尽快投入运营,力争取得第五航权。建好中央商务区重大功能性项目,推进总部经济、电子商务、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特色经营、树立品牌的新型业态提升,引导社区服务业向公共需求潜力大的领域规范发展。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业,调整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增加廉租房供应量,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坚持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全面落实财政、金融、人才等激励企业自主研发的政策措施,以高新区为重要载体,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鼓励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应用型研发机构融入企业技术创新。具体落实与中国一航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启动空天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建立集智攻关的协同机制,推动重大科技专项研发快出成果、早出产品,带动关联新兴产业发展。在配置创新资源和提供科技服务上,对采用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企业技改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发挥科技对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作用。争取率先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产业提升发展。构建公平诚信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领域扩展,引导跨国公司把更多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转移到我市,发展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鼓励本市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参与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加强对欧洽会等签约项目的跟踪促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6%,到位国内市外资金增长20%。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出口,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8%。

  坚持以改善运行保障支持产业突破发展。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动驻蓉海关、检验检疫、金融机构、机场铁路构建高效快捷的通关物流平台,尽快形成符合国际运作规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协助电力部门落实电网急建项目和电源点建设项目,做好正常生产经营供电调控;加强与天然气气源单位沟通和衔接,增加气源储备和供给;完善市域信息网络,扩大信息通道和流量;引导商业网点、中介机构等社会化服务资源向产业园区合理配置,改善企业发展外部环境。

  三、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积极促进和谐成都建设

  提高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超过法定增长要求,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推行农村贫困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减免学费制度,拓展城镇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受助范围,实施农村留守学生关爱行动。完成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后续工程,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启动扶持薄弱学校行动计划,合理调节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及薄弱学校配置,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统筹社会资源,扩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和改进素质教育,提高农村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推进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乡镇公立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建制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整体推开,县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搞好试点,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拓宽服务领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农村全部人口,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于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城区惠民医药服务网点,在惠民医院对符合规定的农民工和低保人员试行特殊优惠的医疗服务。加快建设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按期建成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推进中欧公共卫生监控与应急处理信息化项目,提高重大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医疗救治能力。狠抓医德医风建设,依法规范医疗收费和药品采购行为,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规范落实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全员培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就业社保覆盖水平。健全以实名制管理为基础的就业培训和援助机制。五城区、高新区和已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巩固比较充分就业成果,扩大相对稳定就业率,其它区(市)县和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低于1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新增人数不低于8万人。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强化劳动用工执法检查监督。实行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和企业招用农民工社保补贴政策,完善覆盖到所有城镇职工的五类社会保险制度。严格执行保证社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管理规定,提高资金运行透明度和回报水平,给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提高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区(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达标,办好农村便民书店。拓展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入户面,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应用入户率,利用宽带进村构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扩大科技服务、文体活动、教育培训对农村新型社区的有效覆盖。完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一期、水井坊一期和锦里二期建设,建成新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投入使用,启动天府大剧院和成都博物馆前期工作。办好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和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完成地方志初撰工作,完善档案规范管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做好女足世界杯赛事组织工作。

  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整合社会资源,集成社会力量,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深入实施城乡社会志愿者服务行动和法律援助行动,关心残疾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生活改善和权益保障。实施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工程,吸纳1万名散居五保户入住,实现满覆盖的五保户集中供养。妥善安排好城乡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打造最佳人居环境

  继续深化环境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转入市域内21条中小河流域,郊区(市)县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工业园区污水达标排放,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按规划建设,年底前3个国控出境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力争早日还两江清水。大气污染综合整治,重点深化城区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燃煤污染控制和高能耗、高排放工业污染治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好转。鼓励使用环保材料,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配套固体废物规模化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强化环保执法,严格环境监管。普及环保节能宣传教育,增强市民节能环保意识。

  继续强化节能降耗。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行能耗公报制度,建立挖潜节能的市场调节机制,扎实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工作。在冶金、建材、化工、医药、家具、鞋业等工业园区,协调推动相关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企业加快节能、节水技术改造,探索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有效方式,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农村规模畜禽养殖场、大型温棚农业园、加工企业聚集区,全面推广废弃物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成型技术,启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现有企业经整改仍不达标的必须依法停产关闭,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继续创建平安成都。推动“天网工程”向郊区(市)县扩展,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控水平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严格食品、药品、餐饮行业市场准入和后续监管,深入落实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预防控制措施,保障群众健康安全。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执法监管,关闭年产3万吨及以下煤矿,杜绝非法制售烟花爆竹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灾害预测预报和城市应急综合能力建设水平,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继续加强城市管理。健全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市容秩序监管全时段、全覆盖的督查机制,推行数字化、网格化、常态化相结合的管控模式,中心城区全面建成数字化城管系统并投入运行。严格落实“门前五包”管理制度,深入搞好背街小巷、出入城道路、铁路沿线、城郊结合部等薄弱部位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切实缓解高峰时段拥堵状况。统一规范各类停车场的建设管理,明显改善路面交通行停秩序。

  继续建好市政设施。坚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网结构,加快建设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地铁2号线,建成沙西线二期工程,扩展中心城区至外围城镇组团快速通道、重点镇过境公路和农民集中居住区道路。中央商务区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南部新区形成规模承载能力,东部新区增强基础建设配套,按规划推进北部旧城改造,扩大对老社区、小街巷、棚户区的更新改造。提升城市景观设计和风貌整治水平,基本完成三大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建设,建成以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沿河沿路绿化为基础的绿色生态屏障,办好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努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五、进一步强化依法治市,不断提升规范化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依法推进工作能力。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维护公平正义。按照公务员法规范行政公职人员管理,建立健全奖优、治庸、罚劣的绩效考评体系,增强依法行政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切实加强阳光行政。坚持把政府行政行为置于有效监督之下,主动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报告工作,接受质询;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诚恳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虚心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重视群众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渠道,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构建完善、管用、有效的廉政监督机制,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从严监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廉洁行政。

  切实提高行政效率。深化城乡一体、综合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行政运行机制。规范行政审批设置,全面精简办事环节,努力压缩办理时限,完善行政审批事后监管制度,杜绝变相审批行为。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工作质量。继续推行电子政务,开展网上审批,规范拓展政府服务外包,试行企业登记、办税、结算等身份信息一卡制工作,缩短办结时间。加强各种服务方式有效衔接,提高整体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统计工作和核算体系,建立科学评价考核机制。

  完善基层民主管理。依法支持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提供服务、反映诉求、促进和谐的作用。积极发挥信访调解、民族宗教、外事侨台、妇女儿童和老龄工作在建设和谐成都中的作用。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个跨越”战略构想,在市委领导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实现“新三最”目标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四位一体”: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它包括商业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知识流程外包KPO。

  3.外商投资“新口径”: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统计规则与国际接轨,商务部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吸引外资统计原则,与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新的《外商投资统计制度》,统计范围包含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两部分。报告中实际使用外资以新口径统计。

  4.“三个集中”:是指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机制推动下,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在产业聚集和城镇建设推动下,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

  5.农村新型社区:是在农村区域按照统一规划和设计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符合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要求、具有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规模较大的农村集中居住区。

  6.数字媒体产业技术联盟:是指从事数字游戏产业研究、开发、制造、使用、运营、出版及培训的单位及个人自愿结合的专业化组织。

  7.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出生缺陷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级预防主要是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二级预防主要是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三级预防主要是对出生缺陷儿进行康复治疗,减轻残疾程度。

  8.“天网工程”:即成都市城市图像监控系统,是指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等设备和控制软件组成,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并在全市统一共享的城市图像监控系统。

  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即地区综合能源消耗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其中,地区综合能源消耗总量采用等价热值计算,地区生产总值采用现价计算。

  10.就业实名制:是指运用劳动力市场电子信息网络,掌握城乡适龄劳动力的就业、失业、培训、社会保险等基本情况,实行劳动就业动态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到个人的工作体系。

  11.“零就业家庭”:是指一个家庭中无一人就业,仅靠领取下岗职工基本养老生活费、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费或抚恤金维持基本生活的城镇家庭。

  12.“三大工程”:是指在暂不具备“三个集中”条件的远郊农村实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

  13.“税银库”联网工程:是指为适应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实现税款征收无纸化、税款解缴一体化、财政拨款实时化、收支对账电子化,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14.农村十大优势产业:是指我市农业具有相对优势的生猪、蔬菜、柑橘、食用菌、茶叶、水产、木竹、家禽、花卉和猕猴桃产业共十大产业。

  15.农民养老保险办法:是指《成都市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35号),对年满18周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且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以村为单位自愿参保,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给予补贴为辅,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适当补助,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养老保险办法。

  16.五类社会保险制度:是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五类社会保险制度。

  17.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是指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帮困建房三大救助为配套,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性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一系列救助制度。

  18.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是指通过为用户配置机顶盒,将现有的模拟电视系统转换为数字电视系统,使用户的电视机成为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交流互动于一体的数字多媒体信息终端。

  19.“门前五包”管理制度:是指根据有关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按照“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基本原则,通过落实社会单位、商家店铺“包门前卫生、包市容秩序、包立面整洁、包绿化监护、包文明行为”的五包责任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维护市容环境的一项制度措施。

  20.“四个跨越”战略构想:是指省委、省政府为扎实推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提出的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构想。21.“新三最”奋斗目标:是指市委提出的“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