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资阳市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7年1月17日在资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翟占一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六年工作回顾

  2001年到2006年,是资阳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历史时期。过去六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环境兴市“三大战略”,圆满完成了市一次党代会和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以及“十五”计划任务,实现了“十一五”发展开门红。这六年,是我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六年,是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的六年,是“西部车城”和“绿色资阳”建设成效明显的六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六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六年,是和谐资阳建设扎实推进的六年。
  一、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00.1亿元,年均增长11.6%,特别是自2003年首次突破两位数增长以来,年均增长达到13.4%,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4.2:25.2:30.6调整为30.4:41.2:28.4,实现了“一三二”型向“二一三”型转变。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7亿元,比2000年同口径增长171.3%,年均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3.4,比2000年提高8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269元,比2000年增长75.8%,年均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494元,比2000年增长67.8%,年均增长9%。
  二、丘陵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
  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互动”,初步走出了加快丘陵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四大主导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0.2亿元增加到101.9亿元,年均增速达31.6%,位居全省前列。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千万工程”,加快建设特色种养基地,我市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强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如期实现了中等城市建设目标,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16.6%提高到25.2%。


  三、城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六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9亿元。娇子大道、二环路、大千大道、外环路、广场路、沱江一桥、沱江二桥等完成新建和改建;九曲河综合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五化一通”等工程顺利实施,邮电通讯、电力城网和供水、燃气管网等改造完成,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先后新改建国道321线、318线及省道106线、206线过境段和简仁路、安大路、乐大路等,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公路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农网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小微型水利、红层找水、人饮解困和人饮安全、病险水库整治、集雨节灌等项目顺利推进,毗河供水工程规划获水利部批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了市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和部门综合预算。事业人员聘用制度基本建立,国企改革实现“三个百分之百”,在全省率先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实施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成功进行砂石等矿产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供排水、供气等公用事业单位实现改制。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好转,金融改革顺利推进。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先后引进澳士达公司、五粮液集团、金德管业集团、振越集团等市外投资项目2841个,到位资金159亿元;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22户企业取得对外贸易进出口经营权,进出口额由2000年的214万美元增加到1.09亿美元,增长50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5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7%。
  五、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40项,开发新产品610项,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4.3%提高到41.6%。南骏公司等6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技术中心;机车公司向越南转让机车技术,实现了我国机车技术出口零的突破;南格尔公司开发的16种产品获国家专利;空分集团开发的15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天府牌轮胎等15个产品被评为四川名牌,花瑞等15件商标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征峰系列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
  六、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成功处置了“非典”、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艺创作不断繁荣,文化新闻出版市场不断规范,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快速推进,数字电视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联网。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健康发展,参加两届省运会夺得金牌26枚,成功举办首届市运会。
  七、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低保稳步开展,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医疗救助成效明显。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实施了225个扶贫新村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3.8万公顷。坚持安置与发展、安居与就业相结合,做到和谐拆迁、配套安置。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成效。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平安资阳创建成效明显。认真抓好安全生产,杜绝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征兵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成功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人事、编制、档案、地方志、粮食、供销、医药、盐业、烟草、民族、宗教、旅游、侨务、对台、移民、妇女儿童、青年、老龄、红十字会、残疾人、人防、消防、保密、统计、物价、气象、信息化建设和住房公积金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六年的发展成就,是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资部队、政法干警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2006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06年,市人民政府按照市委确定的构建实力资阳、文明资阳、绿色资阳、和谐资阳的奋斗目标,坚持工业强市、项目带动、环境兴市“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工业建园区、农业建基地、城市建新区和农村建新村,在巩固深化“十五”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市一届人大八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地方生产总值达到300.1亿元,增长13.9%。

  一、扎实推进工业建园区,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围绕“千百亿工程”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292户增加到330户,实现增加值101.9亿元,增长34.1%,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省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9位。
  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按照做强造车产业,做精食品产业,做大纺织产业,做优医药产业的思路,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力进一步增强。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8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6%,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86.1%。
  重点企业快速扩张。30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8.1亿元。亿元产值企业由2005年的41户增加到68户。机车公司的机车产销量居亚洲第一,南骏公司的汽车产销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征峰公司的胶鞋产销量居全国第二。
  园区聚集功能增强。积极做好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不断创新园区投入机制、招商机制和用地保障机制,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10大工业园区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户,实现总产值1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9.4%。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着力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优化调整工业结构,对24户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造纸、制糖企业实行关闭。工业经济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预计达到163.4,同比提高1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2.25吨标煤,同比下降4%。
  二、扎实推进农业建基地,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抗御特大旱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粮食少减产、农民多增收的目标,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91.3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80.5元,增长9.4%。
  文明新村建设扎实推进。按照“五新一好”要求和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思路,整合支农项目,扎实抓好文明新村建设,全市已整村推进100个示范村和45个扶贫新村建设,启动了100个试点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提质转型。初步形成了“十龙起舞”发展格局,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加到106户。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顺利实施“千万工程”,畜牧业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种植业初步形成蔬菜、水果、蚕桑等优势产业带,已创建15个国家级、3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探索建立粮食“四方合作”机制和畜牧业“六方合作”机制成效明显。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农村专合组织发展到588个,带动农户62.7万户。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平方公里,新建微型水利工程8716处,整治病险水库74座,新建供水工程4998处,完成红层找水打井5.6万口。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134公里,乡村机耕道660公里。完成西部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投资9200万元,县城电网改造投资1.1亿元。完成户办工程3.5万户,新建户用沼气池1.6万口。
  劳务经济进一步增效。采取订单培训、自主培训等形式,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农民工就业能力不断提高。积极为农民工提供维权救助,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巩固和建立了一批劳务基地,劳务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33.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5.4亿元,增长24.1%。
  三、扎实推进城市建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一手抓市政设施建设,一手抓城市功能完善,资阳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25.2%,同比提高1.5百分点。
  城市规划不断完善。资阳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修编,沱江新区、城南新区、侯家坪工业园区等13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资阳城市环卫设施、公共设施等6项专业规划顺利完成,规划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城市建设顺利推进。创新土地、建设、资金三大市场互动机制,强力推动城市建设,“723工程”完成投资15亿元。沱江一桥改造、沱江二桥新建和二环路西南段、城区防洪D5段、滨铁路、广厦路延伸段、九曲河综合治理二期等工程先后竣工,体育馆、太平洋电影城等建成投入使用,凤岭公园、文化馆、图书馆等建设进展顺利。
  城市管理取得新成效。启动了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加强了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场整治、交通和治安管理,城市“五化一通”工程顺利完成,污水处理、人均绿地面积、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病媒生物防治指标明显提高。
  四、突出重点行业,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把第三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工作,加速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房地产、旅游等重点行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85.2亿元,增长10.9%。
  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积极发展城市商贸中心,推动专业特色街建设,大力发展品牌连锁经营和社区超市,成功举办首届汽车文化节和金秋美食月活动,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1029家,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增长15.3%。
  信息服务业稳步发展。邮电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电子政务重点项目金盾、金审、金财、金税工程启动建设,信息化村通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快速实施,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1亿元,增长34.4%。商品房开发施工面积296.9万平方米,增长32.6%。新开工面积150.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8.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27.7万平方米。
  旅游资源加速开发。“两湖一山”列入全省新五大精品旅游区并已编制总体规划,陈毅故居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启动了首批国债项目建设,安岳新增木门寺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4A、3A级乡村旅游区各两个,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5.9亿元,增长75.3%。
  五、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突出抓好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四大重点”,认真落实项目推进机制、部门责任制、业主负责制“三项制度”,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总量扩大、项目增多的良好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1亿元,增长28.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7%。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100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亿元,占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的99.2%。金德管业集团西南生产基地年产15万吨新型管材生产线、机车公司机车分厂总装技术改造项目、四海公司单班屠宰100万头生猪生产线和3万吨熟食品生产线、福新鞋业公司年产3000万双硫化鞋生产线、川橡集团年产220万条半钢子午胎生产线等投资上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六、稳步推进体制改革,开放质量不断提高
  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建立乡财县管和村财民理乡监管的管理体制。企业改革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依托 “西部车城”、“绿色资阳”两大品牌,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进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全市新签约招商项目388个,履约招商项目604个,到位资金66亿元,增长90.3%。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围绕我市优势产业,着力培植重点出口企业,进一步落实外贸出口企业跟踪服务制度,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09亿美元,增长107.4%。
  七、保护和利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不断提高财税征管水平,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20.6%。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同口径增长34%。
  信贷支持力度加大。扎实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改善中小企业贷款服务。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达235亿元,比年初净增31亿元;贷款余额达115.6亿元,比年初净增14.1亿元。
  资源保障得到加强。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实行“三个确保”和“八个支持”措施,依法保障重点建设用地。以保护水资源、提高水利用效率为核心,改革水资源管理方式,增强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人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大力推进供电体制改革,加强电网、气网建设和调度管理,电网、气网安全运行。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持“一把手”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沱江流域资阳段工业规划环评完成,启动了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省、市控12户企业污染治理如期达标,沱江出境断面水质全年达Ⅲ类标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0.8%。
  八、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6%,专利申请量达到280件,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得到巩固,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顺利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继续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展到全市,参合率达74.7%。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逐步建立,“五清理五落实”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3‰以内。突出抓好竞技体育,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实效。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九、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大力抓好城乡医疗救助,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工作稳步推进。着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培训就业再就业人员8900人次,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切实抓好社会保险工作,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贯彻实施新《信访条例》,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工作取得实效。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全面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工作顺利启动。光明工程等12件实事全面完成。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整体联动防范工程,“严打”专项整治效果明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理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良好。
  十、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并报告工作,坚持向市政协通报情况,积极落实市政府领导约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制度和市政府与市人大、市政协信息沟通制度,支持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共196件。政务公开纳入制度化轨道,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进一步巩固。
  政务工作水平逐步提高。稳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完善落实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深入开展市政府及各部门领导干部学法活动,促进科学决策、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认真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任务和措施,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严肃纠正不正之风。规范公务员管理和培训,公务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还不够大,整体实力还不够强,运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城乡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一些社会矛盾亟待进一步解决;机关作风还需要继续改进,公务员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市人民政府将在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资阳,深入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环境兴市“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为构建实力资阳、文明资阳、绿色资阳、和谐资阳而努力奋斗。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规划,实现“三步走”第二步战略目标;顺利开启“十二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夯牢基础。主要任务是:
  ——构建实力资阳,建设全省丘陵地区经济强市。加快新型工业化,打造成都经济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工业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提质转型,打造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和出口基地,具有丘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跻身全省丘陵地区前列。
  ——构建文明资阳,提高城乡社会文明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突出加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增强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实干兴市、实干富民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形成。
  ——构建绿色资阳,建设丘陵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屏障。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资阳,建设和谐进步地区。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强化社会管理,畅通利益诉求渠道,群众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创建”,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2007年工作意见

  各位代表!2007年,市人民政府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要求,牢牢把握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资阳这一主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四建工作”,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生产、消费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好中求快,又好又快,不断推进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方生产总值实现340亿元,同比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2亿元,同口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9000元,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539元,增长7.6%;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控制在1.08吨标煤以下,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省政府下达目标。

  一、推进千百亿工程,着力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奋力推进千百亿工程,进一步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大力促进工业集中、集约和集群式发展,努力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切实增强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71亿元,增加值实现122亿元,增长29%。
  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大扶持力度,构建结构合理、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和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集团,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70户以上,其中5—10亿元的企业7户,10—30亿元的企业3户,30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工业重点乡镇和中小工业企业配套发展,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0户以上。
  加快发展主导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造车、食品、医药和纺织产业集群,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实现90亿元。以建设“西部车城”为目标,大力发展整车生产,加强零部件生产协作配套,壮大车产业集群;引进培育做大龙头企业,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提高食品工业精深加工水平;狠抓医药企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加强自主研发,做大医药工业总量;实施技改扩能,承接产业转移,扩大纺织工业产销规模;加快发展新型建材、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努力培植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着力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狠抓节能降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积极引导企业严格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帮助盈利企业增盈和亏损企业扭亏,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实现7.3亿元,工业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
  积极推动工业集约发展。坚持走工业园区化发展道路,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单位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抓好园区产业和建设规划,推动园区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突出发展10大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特色园区,提高园区集聚能力。
  切实增强企业竞争力。大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组织竞争力。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六个省级技术中心建设,支持机车、空分争创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南格尔、禾邦争创省级技术中心,增强企业技术竞争力。开展“2007品牌建设年”活动,支持天府牌轮胎、帝王牌洁具争创中国名牌,征峰、蜀娇、特丽达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加强对企业家的培养和激励,大力培养和引进企业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技师型人才,增强企业人才竞争力。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以“一化两建”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和农村社会管理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50元。
  以加快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20字”方针和“五新一好”要求,用现代装备、技术、理念等改造传统农业,以整村示范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户办工程”为突破口,完成100个示范村、45个扶贫新村的控制性详规和650个启动村规划工作,启动200个试点村,深入推进38个扶贫新村和7个和谐文明新村试点。
  以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能力。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加强农业生产控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 “百里万户综合示范带”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和生态农业基地;努力争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原产地保护等品牌。推广粮食“四方合作”机制和畜牧业“六方合作”机制,切实加快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化步伐。建立和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健全农业生产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改革耕作制度,积极发展避灾农业。
  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整合支农项目和资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抓好山、水、田、林、路、电、气等综合治理,实行大中小微、蓄引提防并举,创建农田水利建设综合示范区,夯实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基础。积极启动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新建县乡油路、水泥路120公里和通村公路400公里。
  以提高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目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扩大劳动力转移 “阳光培训”工程实施范围,增强农民工就业本领,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壮大劳务经济,全年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3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0亿元,建成2个省级外派劳务基地县和10个省级劳务培训基地。

  三、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打造生态园林城市
  坚持经营城市理念,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品位。
  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加快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和专项规划编制,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按照 “东拓南延,拥江发展”的思路,实施组团式开发,扩大资阳城市规模。加快构建以中等城市为中心、县城为骨干、特色小城镇相配套的城镇体系,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6.7 %。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推进土地、建设、资金三大市场良性互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启动资阳城南新区和滨河路罗家坝段建设,推动老城改造,加快侯家坪工业集中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公园路、东城大道、二环路东福段、河东滨江大道南段、汽车客运中心建设。凤岭公园、三贤文化公园、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建成开放。抓好水、电、气管网等配套建设,完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注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保护生态,加强城市园林建设,突出城市景观,体现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启动九曲河综合整治三期和沱江资阳城区段整治工程,配套抓好两岸景观建设。强化以市容市貌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
  四、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三产业发展水平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消费、优化结构、改善环境的重点,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激活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3亿元,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3%以内。
  加快三产业载体建设。加快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打造城区商贸中心,重点抓好沱江新城、和怡小区开发和东门客货运输中心、城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烟草物流中心、飞龙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建立快捷便利的物流通道。
  扶持三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销售收入大、缴纳税收高、提供就业多、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三产业企业。积极引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沃尔玛购物广场建设,大力发展综合批发市场和现代购物超市。
  突出三产业发展重点。启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发展“两湖一山”和陈毅故居红色精品旅游,大力开发工业和乡村旅游,努力拓展国内和入境旅游,全市旅游总收入实现31.5亿元。认真落实鼓励住房消费政策,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增长。继续突出发展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教育、文化、体育等产业。
  拓展三产业发展市场。城市重点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促进商贸经营便民化。农村重点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双百市场工程”,推动农家超市、农资农家店发展。大力培育汽车、教育、休闲等消费热点,积极发展中介、咨询、技术等新兴服务业,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五、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一手抓产业发展项目,一手抓基础设施项目;一手抓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一手抓群众直接受益的惠民项目。尽快启动内遂高速公路安岳段、“两湖一山”旅游快速通道、省道106线乐至至中江和雁江至仁寿段、省道206线安岳至内江界、陈毅故居红色旅游公路等工程建设,加快资资路改造步伐。着力抓好南骏公司轻型载货汽车生产线、资阳机车公司大型电力机车生产线、川橡集团子午胎生产线和市第一人民医院扩建、四川工业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陈毅故居纪念馆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
  全面落实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继续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确保重点项目按时竣工投产。积极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资金及水电气等具体问题,努力提高开工率,加快建设进度。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督查督办,提高推进时效。健全投资使用和项目建设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重视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后备项目的质量和工作深度。
  积极协调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大力争取国家、省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担保公司和投融资平台作用,拓宽项目建设投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协调对接,增大银行信贷投放额度。引导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有效聚合民间投资。
  六、深入推进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
  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增强县级统筹发展的能力,建立健全农村工作新机制。深化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覆盖更广的公共财政体制。深化土地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积极转变招商理念,加快实现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用好“西部车城”、“绿色资阳”品牌,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以园招商、网络招商、专业招商,突出产业和项目招商,抓好项目策划、包装、推介和跟踪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和项目到位资金比重。
  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认真落实鼓励出口政策,优化出口商品和贸易方式,外贸出口突破1亿美元。支持出口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将机车公司、空分公司、四海集团、川橡集团培育成省级、国家级重点出口企业;打造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将肉食品、机车、轮胎、丝绸培育成全国重点出口品牌。支持企业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外派劳务。
  七、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着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建设项目在用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资源并重、开发与节约并举,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资阳”。
  大力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切实加强流域污染治理,确保饮水安全。严格执行减少排放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加强企业污染源专项整治,着力培育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园区,开展城乡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农村种养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农村河道整治试点。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农业生态家园创建活动,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水土保持生态园区,进一步抓好沱江流域生态保护。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4%。
  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推进节约型社区、学校、机关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引导企业采用低耗能、低耗材和废弃物回收处理新工艺和设备;积极推广实施秸秆还田技术,推进农业资源物能综合利用。
  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努力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科研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以上。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义务教育,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基本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加强文物保护,繁荣文艺创作,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抓好第二轮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坚持现行计划生育国策,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抓好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推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完善国防教育体制机制,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征兵、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和伤残军人优抚工作,开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加强人事、编制、物价、粮食、供销、气象、人防、档案、保密、地方志、无线电等工作,进一步推进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和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协调发展。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推进文明资阳、诚信资阳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树立爱国、爱岗、爱家的文明新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网吧监管,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九、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牢固树立环境资源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深入推进环境兴市战略,全面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切实加强资源保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营造更优更好的发展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强化社会监督,推广完善“绿色通道”制度,为企业、群众提供主动、规范、优质、高效服务。切实抓好企业治乱减负,深入开展农资、成品油、采矿、医疗和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欺行霸市、侵犯知识产权、传销、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努力创造公平、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
  加强经济社会运行预警预报。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客观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搞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性决策依据。
  强化财源建设和收支管理。树立依法治税和经营财政理念,大力培植税源,严格财税征管,强化非税收入征缴,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完善国债资金、专项资金、政府投资性项目资金公示制度,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部门、单位财务收支的会计监管和审计,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及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大力支持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展“2007信用建设年”活动,把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完善银政合作机制,加强政银企沟通对接,实现经济金融互动共赢。建立行业和企业发展信息交流、企业违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逐步降低贷款成本。进一步壮大担保机构,增强融资担保能力。积极开展规范企业财务、信贷产品创新、中小企业贷款试点。支持金融机构改革,做好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社工作。
  提高资源供给保障能力。认真贯彻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编制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抓好闲置土地清理,增加土地存量,依法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抓紧占补平衡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工作。加快实施重点电源建设项目,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积极做好气源引进工作,确保生产生活用气需求。完善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完成毗河供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建设好人畜饮水安全、病险水库整治、集雨节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提高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
  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着力构建和谐资阳
  坚持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为标准,大力实施“惠民行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促进和谐、巩固和谐、保障和谐,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惠及群众,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从能办到的事情做起,实施13项“惠民行动”,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依法推进企业破产和改制工作,及时足额支付民工工资,推进和谐拆迁工作,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5800人,其中“4050”等困难对象再就业1500人,保证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解决好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及其他弱势群体生活保障问题。健全失地无业农民生活保障和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抓好减灾救灾工作和农村扶贫开发,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移民安置和优抚安置工作。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严格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深入推进“平安资阳”创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五五”普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邪教组织活动,积极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
  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建立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居民饮水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管理,重大疫病的防控医治和经济社会运行的风险评估,及时、有效处置各类公共安全事件,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十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新的一年,市人民政府将继续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学习型、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促进资阳发展新跨越。
  建设学习型政府。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适应新形势要求,加强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推进自主创新、管理社会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方式,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
  建设法治型政府。坚持依法治市,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视发挥市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完善约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的执法监督,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和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实干兴市、实干富民,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办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在务求实效上狠下功夫。大力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提高工作效率。始终保持执著的敬业精神,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效率落实,努力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效能。积极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政务、村务、厂务、社区事务和办事公开,切实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和督查力度,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坚持从严治政,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建设“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肩负着推进资阳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朝着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的神圣使命。面对历史的责任和人民的期盼,新一届政府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和新一届政府任期目标,为构建实力资阳、文明资阳、绿色资阳、和谐资阳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 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区:川委发〔2004〕3号文件把资阳确定为全省唯一的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区。基本思路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形成具有资阳特色的外向型、互动型、绿色型丘陵经济发展新格局。总体目标是:2010年建成全省丘陵地区经济强市,2020年建成全省丘陵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示范区。
  2. “西部车城”:2002年我市提出建设“中国西部车城”的规划并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其重点是创造以造车为主的产业优势,构建以车为特征的城市风貌,塑造独具风格的现代车城文化,发展独特的以车为载体的游乐业。
  3. 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提供的最终成果的价值总和。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现行统计是按收入法计算的,包括国家所得的生产税净额,单位所得的利润和固定资产折旧,个人所得的劳动报酬。

  4. 三次产业:是按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产业结构划分。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
  5. 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量指标,由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7项指标组成,分别从企业的获利能力、发展能力、经营风险大小、再生产循环速度、降低成本获得的经济效益、生产效率、产销衔接情况等方面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的总体水平。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等行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销售的消费品总额。
  7. 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居民一定时期内总收入中扣除相应费用性支出(从事生产的家庭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缴纳税金、上交承包任务、集体提留和摊派)后,再除以农村居民常住人口数的数额,农民可直接用于生产、投资、消费、积蓄等的那一部分收入。包括农村居民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但不包括借贷性收入。表现为货币收入和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
  8.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它是用以衡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
  9. 新型工业化: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10. 增加值:指各生产和服务单位在生产、服务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即总产出与中间投入之间的差额,也称追加价值。从要素收入角度表现为劳动者报酬、税金、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四个部分。
  11. “千万工程”:即“千万山羊生猪外向型产业互动工程”。2002年底,市政府提出以澳士达牧业公司和四海实业公司为代表的肉类加工出口企业为龙头,到2005年实现年出栏山羊、生猪1000万头(只),其中规模化养殖、加工出口优质山羊、生猪各100万头(只)。
  12. 固定资产投资额: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包括总投资50万元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50万元以上的更新改造项目,房地产开发投资,总投资50万元以上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国防、人防基本建设投资,农村非农户的投资,农户投资(农户购买单价50元以上机器设备、器具等投资)。
  13. “五化一通”:指对城市街道进行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硬化以及规范设置交通标志、标识、保障城市畅通。
  14. 国企改革“三个百分之百”:未改制国有企业百分之百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已改制企业遗留问题百分之百得到妥善处理;2004年以前改制企业百分之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 金融生态环境:指适合于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等。能否形成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决定了金融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效益的高低及金融业自身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也决定了区域整体经济竞争力的强弱。
  16. 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2005年7月,四川银监局和资阳市政府决定共建全省唯一的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用3年时间,把资阳建设成为A级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即打造资阳金融生态城市,全社会守信程度高,增强对资金的吸引力,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使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金融债权得到有效维护,金融风险预警及时、处置高效,金融运行情况良好,经济和金融协调、健康发展。
  17.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看电视听广播困难问题而实施的工程。该工程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率为重点,从 1998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要求全部通广播电视。
  18. “两个确保”: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19. “三条保障线”: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0. “千百亿工程”:是我市“十一五”工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翻两番,力争达到10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两番,力争达到265亿元以上,打造4个百亿产业、4个百亿园区和2户百亿企业。
  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22. “五新一好”: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具体内容是: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创建新机制、培养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建好村班子。
  23. 文明新村建设:2003年9月,市委、市政府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建设农村文明新村的决定,以“五改(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三建(建家、建池、建园)”为重点,确定了21个市级“文明新村”典型示范村。2005年11月,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市委、市政府提出围绕“五新一好”思路,以文明新村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市建成文明新村850个,其中示范村100个、试点村100个。
  24. “十龙起舞”:即“舞活农业产业化十条龙”,为提高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带动农民持续增收,200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要加快建设优质生猪、优质山羊、优质粮油、优质柠檬、优质调味品、茧丝绸、棉纺、特色中药材、薯类食品和绿色蔬菜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提升产业化整体水平,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
  25.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指围绕农、林、牧、副、渔业特定项目,以示范推广农业标准化为主要内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组织管理完善的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管理的区域。
  26. 粮食 “四方合作”机制:我市为发展粮食产业化而创新的一种机制。其运作模式是:政府下达粮食储备计划、农发行发放储备贷款、龙头企业收购加工并滚动轮换,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27. 畜牧“六方合作”机制:指我市为加快推进“千万工程”创建的一种新机制,通过“金融机构+担保公司+饲料加工企业+种畜场+协会农户+肉食品加工企业”的合作,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28. “户办工程”: 主要内容为“八个一”,即每户一个经济园、一口沼气池、一眼卫生井、一间卫生厨、一个卫生厕、一条硬化进出路、一个硬化院坝、一间农具杂物简易储藏室;同时搞好“三配套”,即生态环境配套、路渠电配套、庭院文化配套。
    29. 病媒生物防治:指为消除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疾病媒介生物的危害,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所采取的措施。
    30. “两湖一山”:指龙泉湖、三岔湖和龙泉山。
    31. “三个确保”和“八个支持”:市国土局提出的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三个确保”:确保工业园区用地需要,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符合环保要求的单独选址的工业项目用地需要,确保拓展城市的骨干道路用地需要。?“八个支持”:从规划上支持,从指标上支持,从预审上支持,从转用上支持,从征地上支持,从储备上支持,从供地上支持,从服务上支持。
    32. “三同时”制度: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以及综合利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其适用对象包括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和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
    33. “两免一补”:指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
    34. “五清理五落实”:是我省于2003年10月1日-2006年3月30日,为治理生育环境、整顿生育秩序采取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措施。“五清理”是指清理出生人口,避孕节育手术欠账,生育政策执行,社会抚养费征管用,党员、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生育及责任追究的落实情况。“五落实”是指开展宣传教育,落实孕前管理和服务;统筹财力物力,落实奖励、优待、免费技术服务等利益导向政策;完善告知制度,落实公民对法定义务和违法责任的知情权;借助司法手段,落实社会抚养费的依法征收;严肃党纪政纪,落实对违法生育的党员、国家工作人员和违法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
    35. 2006年12件实事:(1)搞好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使参保农民小病自筹自用,大病统筹报销;为5万名特困户、低保户和“五保”户落实医疗救助;改扩建乡卫生院80所。(2)实施“光明工程”,为贫困残疾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1000例。(3)建设45个扶贫新村;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9000口。(4)新建和改建400户无房或危房的农村“五保”户住房;新建80户特困重点优抚对象住房;改造100户贫困残疾人危房。(5)完成通乡油路、水泥路133公里,完成通村公路建设358公里。(6)免除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和县城所在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学杂费;免费向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国家规定的教科书。(7)实施资阳市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工程70万亩。建成玉米生产基地4.8万亩,玉米良种基地0.15万亩,新建排灌渠13公里、蓄水池600口,购置各类仪器设备50台。在简阳市、安岳县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现代装备项目,推广耕地机械700台(套),推广中小型水稻、小麦联合收割机40台。(8)建设集中供水站12座,解决农村3万农民饮水困难;在资阳城区饮用水水源地老鹰水库望水乡场镇修建地埋式污水处理站1座。(9)新开通100个行政村的农村广播。(10)改善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建成资阳市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完成九曲河综合治理;新建公厕5座、垃圾库2座,新购扫地车、高压清洗车、垃圾清运车共3台。(11)建设“万村千乡”农家店796个。(12)全面完成符合条件的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的参保工作,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培训7500人,培训农民工2万人;培训输出贫困农民工1750人。
    36. 成都经济区:四川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优化发展区域,由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组成。按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城乡一体,率先跨越”的思路,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城镇发展水平较高和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比较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发挥在全省经济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

    37.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它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38. “一化两建”:指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建基地、农村建新村。
    39. “百里万户综合示范带”:是在农建综合示范区的基础上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大规模、大力度推进的一种模式。在具体操作上,重点围绕交通干线,以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千户示范”为基础,进一步规划为“百村万户推进,百里带状示范”,将示范点发展为示范片,将示范片连接为示范线,进而连成“百里万户综合示范带”,点、线、面结合,增强示范效应。
    40.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是指在良好生态环境条件下,按照专门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或加工,无有害物质残留或残留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经专门机构检验,符合标准规定的卫生质量指标,并许可使用专用标志的农产品。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食品。
    41. 农田水利建设综合示范区:是省农建办提出的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模式。农田水利建设综合示范区要达到“六个联”的标准,即道路硬化联成网,水利灌溉联到地,绿化美化联庭院,骨干产业联成片,学校医疗联农户,活动阵地联村民。
    42. “百万中专生计划”:由农业部提出,用10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人才,以及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乡财科技人员等实用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43. 生态园林城市:是以市区为中心,扩及环城相关地域,建设城乡一体、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具体内容包括扩大林草植被面积,提高城市整体生态功能;治理环境、消除污染和公害,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环境质量;兴建水利设施,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消耗与补充相平衡;保护天然林草植被、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通过这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及恢复性措施,使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环境自净、缓冲、抗逆功能不断提升,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优化人居环境,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44. “东拓南延、拥江发展”:指资阳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东向宝台片区,南向南市、侯家坪片区,沿沱江两岸均衡发展,充分利用沱江两岸防洪堤、绿带及滨江建筑构建资阳绿色江城的城市景观。
    45. “723”工程:分为老“723”工程和新“723”工程。老“723”工程包括开发七个片区,建设两座大桥,新建三条道路。开发七个片区是指:娇子大道片区、孙家坝片区、行政商务片区、旧城片区、过境路海峡大厦至沱江一桥片区、刘家湾片区、开发区片区;建设“两桥”是指:改建沱江一桥、新建沱江二桥;新建“三条路”是指:二环路(南骏段至沱一桥)、滨铁路(和平路南延线至侯家坪)、106线(马鞍路至沱二桥段)。新“723”工程包括建设七条道路、两个公园、三个场馆。七条道路指:公园路、东城大道、广场路延伸段、河东滨江大道及防洪堤、二环路东福滨江段、孙家坝一、二号道路、莲花路;两个公园指:三贤文化公园和凤岭公园;三个场馆指: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
    46. 物流: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物流由商品的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构成。
  47. 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由商务部提出,指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争取用5年时间,建立较完备的生活保障型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实现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在社区内就能得到基本满足,充分发挥社区商业在促进就业、扩大消费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48.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2005年在全国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四川力争在三年内,在120个试点县建成200个县(市、区)连锁配送中心(店),3000个乡镇连锁配送超市,7000个村社便民连锁“农家店”。
    49. 农产品“双百市场工程”:商务部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国实施“双百市场工程”,主要内容是: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力争用三年时间,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动以及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示范带动,完成全国一半左右(约20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使农产品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环节损耗大幅减少;全国约3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使更多优势农产品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
    50. 农村面源污染: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发布面广,防治难度大的特点。其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二是农业生产废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禽畜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
51. 农村电影“2131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于1998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实施的,即在“21世纪,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到1场电影”。
  52. 2007年13项“惠民行动”:(1)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城镇新增就业1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全市培训失业人员7000人,确保每户“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2)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行动。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人均保障标准不低于160元/月,人 均 补 差 不低于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农村低保保障面和人均补差不低于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符 合 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并逐步提高集中供养水平。(3)实施教育资助行动。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同步享受当地农村 “两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升入高等院校进行资助。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4万平方米。(4)实施医疗保障行动。继续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大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提高参合率。积极推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简阳市、雁江区的58个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逐步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5)实施农村交通建设行动。建设通乡公路80 公里,通村公路通畅工程150公里,通村公路通达工程250公里;建设入户便民路200公里。(6)实施安全饮水行动解决农村1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保护老鹰水库饮用水水源;红层找水打井10000 口,解决饮水困难群 众14000 万人。(7)实施农民工培训行动。实施劳务扶贫工程,培训输出贫困农民工237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10000人;劳务品牌培训45000万人。(8)实施农村安居行动。解决500 户农村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新建、改建、扩建20 所敬老院,为80 户重点优扶对象建设新房;改造贫困残疾人危房100 户;完成24000 户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配套“三改 ”(改厨、改厕、改圈);建设400 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卫生环境。(9)实施扶贫解困行动。建设38 个扶贫新村,解决3500 名特困人口温饱,改善16000 万人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10)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整治省控重点工业污染源4个;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管力度;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开发整理土地52637.15 亩,新增耕地6684.8 亩。(11)实施“光明工程”行动。为贫困残疾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1000 例。(12)实施九曲河综合整治行动。深入开展“九曲河是我家,环境美丽靠大家”活动,实现水质基本无污染和水面无白色漂浮物,九曲河三座橡胶坝全面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 处理率达60% 以上。(13)实施“户办增收工程”行动。扩大“六方合作”、“四方合作”机制覆盖面,推行“两园一塘” (养殖家园、生态家园、生态鱼塘)的发展模式,建设“户办增收工程”2 万户。
    53. “4050”人员: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