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军队大力推进军事转型
来源:台湾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5

 
  台湾军事转型,主要是体现在军事事务革新案的具体落实上。这是自1949年国民党逃台以来,台湾进行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次军事改革。改革内容涉及防卫构想、战略指导、军力结构、编组模式、指挥体制与运作机制、装备建设、兵役制度等各个方面。在时间段上,它是选择在陈水扁连任成功之时正式启动,到2006年完成第一阶段改革,到2009年完成第二阶段改革。显然,台湾军事革新的进程安排与陈水扁当局的“公投制宪时间表”环环相扣,其政治意图明显,这也是台军此次军事革新与以往革新的根本区别。  2006中国金融年度人物活动评选

  一、台湾军事转型的动因

  (一)巩固民进党对军队的掌控,实现民进党全面改造台军的目标

  早在1992年陈水扁就曾以“立法院国防委员会”召集委员身份提出过一个军事改革方案,并为此曾受舻鳖”。但掌握对军队的控制权是民进党的宿愿。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立即着手“台军改造”的组织准备与落实,首先提出“文人领军是民主国家的制度”,称“这是一种体制、军种、战略、安全等各种观念和制度的改革”。其后又推动实旖“国防二法”。陈水扁坦言“只要军队不乱,就算国会乱,媒体乱,社会也不会乱”。同时采取向军队灌输“台独”理念、大量启用本省籍军官和实施军事改革等措施,加快了台湾军种换血吸‘国家化”的步伐,达成一箭双雕的目的,不仅进一步削弱了国民党对军队的控制和影响,而且将“台军”的功能向能为“台独’’理念服务和看家护院的“台湾国防军’’方向转变。

  (二)应对我军新军事变革和所谓的“大陆军事威胁”

  近年来,台湾当局看到了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的大趋势,尤其是感受到大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绀‘台独”势力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军事威胁”。为此,陈水扁提出“应变制变”和“抢占先机”,把推动“军事事务革新案”作为台湾当局当前军事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从国防二法的推动,军政、军令一元化,文人领军,军品采购公开化等,这些都是军事事务革新的一环”。试图通过对“国防”体制、军队体制、指挥体制、组织结构、兵役制度、军事思维、战略构想、战略指导部队建设等方面全面实行军事转型和进行系列调整,按信息化军队建设需求,实施多方面的军事转型,提升“军事台独”实力,达成“以武拒统”的目的。

  (三)为未来“台美联防’创造条件

  近年来,台美军事关系发展日趋热络,台购买了大量的美式武器装备,到美国接受军事训练的人员不断增加,邀请美军观摩和指导台大型军事演习的层级和人数逐年上升,双方军事情报交流不断增多等等。然而,目前台军主战装备虽然已实现美制化,但在作战理论、体制编成等方面,与美军有很大差距;在指挥程序和作战方法等方面,与美军尚不能实现同步;在信息共享、数据交换等方面,与美军还不能完全实现无缝链接。这些问题是制约台军战力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影响台美军事关系深化的重要障碍。台湾当局认识到,未来与大陆作战,必须依靠美国的支持,必须加大军费投入,购买更多的美式装备,加快实现台军军事转型,真正融入美军军事体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台美联防的需要,更好地得到美国的军事保护。

  二、台湾军事转型的基础条件

  (一)台军“精实案”和“国防’’体制改革与建军规划的落实,为开展新的军事转型奠定了基础

  2001年7月1日,台军全部完成《十年兵力整建计划》和《国军军事组织及兵力规划案》(即“精实案"),部队编制员额大幅裁减,“精简高层、充实基层”的目标基本实现。台军“国防部”及各军种总部一级幕僚单位由111个合并为80个;二级幕僚单位由444个精简为321个。在兵力结构调整上,各军种战略基本单位由52个调整为71个:基本作战单位由师改为联兵旅。各级人员分别削减比例为将级军官25%,校级军官20%,尉官1l%,士

  官10%;军队总员额已从45.2万人裁减至38.5万人,其中,陆军19.9万人,海军5.6万人,空军5.5万人,联勤约1.5万人,后备0.6万人,宪兵1.5万人,“国防部”机关与直属部队3.9万人。

  2002年3月1日,台军按照新的“国防部组织法”与“国防部参谋本部条例”规定,正式实行军政、军令一元化的新的“国防’’体制。在新体制基础上,2002年7月23日,台“国防部”首次将台军的作战构想,从过去的“制空、制海、反登陆”调整为“制空、制海、地面防卫”;并提出了以“资电先导、遏制超限、联合制空、制海,确保地面安全,击灭犯敌”的作战方针为指导,以军种整建为重点,以提升联合作战整体战力为目标,建立“小而精、反应快、效率高”的现代化军队的建军构想。

  (二)台“军权本土化”目标的实现,为开展新的军事转型创造了条件

  陈水扁掌控军队的一个最主要手段,就是大量提升本省籍将领和扶植亲信。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即提出在他任期内要将本省籍将官的比例提升到30%,校官比例提升到60%。为此,几年来陈十分注重扶植本省籍军官,特别是重视从基层校级军官中培养、拔擢本省籍将领,让其担任陆军联兵旅长,海军舰长、舰队长、空军飞行大队长、联队长等一线指挥官,以积攒资历,为逐步改变军中省籍结构预做准备。

  6年来,陈水扁己晋升近600多名台军将领,平均一年晋升约100余位将官,台媒体评论此举具有稳定军权的作用。据统计,台军现役将官编制总数只有493名。陈水扁上台6年来共14次举行将官晋升仪式,提升了649人(23人晋升为上将,129人晋升为中将,487人晋升为少将)。截止目前,本省籍将官由过去的20%上升到30%,校官由40%上升到60%多的目标早已超额完成。

 陈掌控军队的另一个手段,就是对军方高层人事进行大幅度调整。特别是2004年“5?20”之后的7月1日,陈水扁对台军百余名将领进行调整,将级军官几乎被全数大洗牌,调整比例占现有将官1/4以上,幅度之大,前所未有,是台军历史上少有的。2005年元旦,再次提升调整了将官1/4以上的比例。2006年3月,又对台军高层人事进行了调整,共涉及25名将级军官,尤其是曾先后在“总统府”侍卫室、“国安局’’特勤指挥中心等直接保护陈水扁的警卫单位担任要职的亲扁人员得到了快速提升。如曾任“总统府”侍卫长的彭胜竹,调任军情局长未满10个月就晋升为副参谋总长、空军二级上将;沈世籍出任军情局长、卢台生接任宪兵司令,李翔宙任澎防部指挥官等等。岛内媒体评论,陈连任后的这三次军内大

  调整,为陈水扁由“代理治军”到“直接主导军权”,实现民进党长期执政做好了准备。

  显然,经过6年多来的人事布局,一批效忠情结浓厚、中华民族意识淡薄、“台湾主体意识”较浓厚的本省籍军官和陈水扁的亲信纷纷掌控军权,把持了军中的重要部门,掌握了军队的实权,尤其是陆军7个战区司令更是尽在陈水扁掌控之中,进而使陈水扁等“台独’,分子的“台独”理念在台军得以贯彻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台军先后调整的这些高级将领普遍有着美国背景,是否有留美经历已成为军官能否加官晋级的重要条件。显然,这种军队高层架构,具有迎合美方的考虑,为陈水扁与美国建立实质性军事与政治同盟,彻底改变台湾军队,培植班底。

  (三)“决战境外’’和“先制反制”的作战构想的确立,为开展新的军事转型提供了前提

  陈水扁上台后,极力推动其以武拒统的思想,在台军“有效吓阻,防卫固守”军事战略的基础上,于2000年6月提出了“决战境外”的口号,要台军“拒敌于彼岸,击敌于海上”,

  远离本土l“与敌决战”。2002年,陈又在“行政院2003年度施政计划”中,明令要求台军在大陆发起攻击之前实施“先发制人”与“先制攻击”的“双先战略”。几年来,围绕这些陈氏设想,台军不断加强整军备战,在作战准备上,“扬弃滩岸对决的构想”,提出了以“瘫痪战替代消耗战”,“瘫痪敌人对台发动战争的能力”等作战构想。

  这种构想对陈水扁的“境外作战”理念作了新的解读,并赋予了更强烈的“先制反制”

  含意。一是在防卫作战指导上,将进一步强调“先制防御、纵深打击”,即用海空军及远程打击兵器,将我军击溃于海峡及其上空,甚至大陆的“攻击发起地”,以将战争摒除于台湾本土之外;二是在作战样式上,强调扬弃滩岸对决的“消耗战”,而代之以运用“吓阻”、“反制”战法,瘫痪我发起战争能力的“瘫痪战”;三是在建军重点上,强调积极筹建深入大陆的“源头打击力量”,并以发展海、空军为重点。据此,台“国防部”制定了针对大陆进行反制的“毒蝎作战计划”,提出在第一击中锁定五类重点目标,一是大陆沿海和长江与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城市;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与军事指挥中心,如北京;三是大陆腹地的重要民生设施,如三峡大坝、电厂等;四是重要军事目标,如导弹基地、雷达站:五是网络、通信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