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番禺区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各位代表:

  我代表番禺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区政府在上级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发展质量,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团结奋进,扎实苦干,胜利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迈出了建设更加富裕和谐新番禺的坚定步伐。

  (一)大力实施产业高级化战略,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2006年,我们继续实施“稳一产、优二产、促三产”的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4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财税总收入128.9亿元,增长15.59%;地方财政收入31.34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后增长17.3%。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2%、10.1%和16.2%,比例达到5.50:49.37:45.13。

  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47.48亿元,增长13.4%。新增3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省名牌产品。与启迪股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在我区落户。节能科技园已引进210多家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区科技孵化器投入使用。全年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27项,投入资金约2.5亿元。全区累计认定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4个,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109家。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强劲。全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34.84亿元,增长2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88亿元,增长25.0%。交易额超亿元的商贸市场增至5个,易发商业街龙头作用日益显现。农贸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完成计划任务的75%,“万村千乡”工程已验收1个配送中心和79个镇(村)级店。余荫山房文昌苑建成开放,旅游展销博览活动蓬勃开展。全年共接待游客77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01亿元,分别增长26.2%和26.9%。

  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5.0%。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6.80亿美元,增长17.6%。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区工商注册登记个体、私营企业5.62万户,从业人员21.70万人,注册资金125.96亿元,分别增长13.5%、18.9%和10.0%。

  (二)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上级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完成500千伏广南变电站、LNG输气干线、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等上级重点项目的征(借)地3939亩,拆迁建(构)筑物10.2万平方米。新光快速路一期试运行,东新高速公路全面动工,平南、广明、南二环、东二环高速公路和广深港客运专线、广珠城际轨道快线按计划推进。

  抓紧编制各层次规划。完成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工作。继3个中心镇后,又编制完成6个镇的总体规划及中心组团、地铁站周边区等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完成中心城区交通、社区基础设施布点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星海文化广场、市桥水道“一河两岸”的城市设计。

  市政设施日益完善。全区新(改)建公路69.8公里,新建桥梁13座237延米。市广路扩建、市桥大桥维修加固、繁华路步行街改造以及德兴南路、平康公园二期和桥兴中学的建设工程全面竣工。加快立体停车场和道路停车咪表的建设,划定咪表车位1611个。沙湾水厂取水口上移工程试机运行,完成对火烧岗垃圾填埋场的整治。

  通过广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验收。完成“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一期工程,共升级改造和新增绿地3.2万亩。11个关闭的采石场整治复绿成果全部通过验收。前锋净水厂首期实现达标排放。全年清淤河涌296.6公里。市桥河水系综合整 
治工程按计划推进,完成投资9654万元,龙湾水(船)闸重建完工。实现对沙湾水道饮用水源保护区全河段监控。

  城市管理工作跃上新台阶。城管区长专线全年受理各类案件8338宗,办结率100%。对市桥城区和五大出入口开展“百日大会战”等专项行动,整治“六乱”13.28万宗。建立起高效的违建巡查监控网络,清拆违法建设(含窝棚)24.74万平方米,增长83%。出台了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在14个大型住宅小区设立社区居委会工作站并将部分工作站转为社区居委会。

  (三)有番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成绩喜人。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200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3.78亿元,增长6.2%。花卉种植面积增长23.7%,农产品优良覆盖率明显提高。累计1.66万亩鱼塘标准化整治竣工验收,“海鸥岛池塘生态养殖区”被农业部定为“全国百个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市、区两级财政全年投入资金1.06亿元,增长70%。2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市级验收,农机化发展水平步入全省前列。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50个,使全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总面积达11.4万亩。

  深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出台了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新“二十八条”),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区财政一次性偿还各村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水利贷款本金1.38亿元,区、镇两级共下拨困难村补贴和农村税费改革补贴2615万元。全年实现水利总投资4亿多元,新(重)建、加固水闸和排灌站91宗。实施股份固化的行政村占总村数的41.7%。农村财务联网监控分析系统正式运行。2006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9.8亿元,增长8.2%。

  按城市化要求提高农村建设标准。“双百共建文明村”活动深入开展,区财政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带动各镇(街)、村集体和社会各界投资3亿多元,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全区共有68个村获得省、市卫生村称号。投入1.18亿元启动100-300人聚居自然村通水泥路工程。筹建我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有限公司,研究协商高标准开发大学城经济发展留用地的方案。积极解决上级重点项目建设遗留问题。对广州铁路新客站等重点项目实行主体项目用地与经济发展留用地、安置复建用地的“捆绑打包”规划和报批。合理测算农村宅基地建设规模,积极向上级争取下放农村建房审批权限。

  (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省教育强区”成果得到巩固。高考、中考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分别跃居广州市12区(市)第一位和第二位。新增省教育强镇2个,创建等级学校(园)34所,66.5%的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3.77%。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稳妥做好流动人员子女受教育工作,职业教育取得新成绩。

  公共卫生建设扎实推进。中心医院门诊大楼封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在区属4间二级医院实施部分检查结果“一单通”,在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实行门(急)诊病历“一本通”。建立医院评价制度,规范药械的采购和使用,公示医疗信息,增加收费透明度。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对社会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区财政对新型城乡合作医疗筹资的补贴标准,农民参合率达93.39%。我区被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区。

  文体事业取得新成绩。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打造星海文化品牌。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暨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活动。开展城区广播电视网络的改造扩容工作,“一报两台”宣传效果不断提升。成功举办“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新建公共体育设施4.26万平方米,增长10.59%。新体校(沙湾体育中心)首期竣工并投入使用。番禺籍运动员参加亚运会及省运会取得历史性的优异成绩。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促进就业工作成绩斐然,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1%,全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4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外来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增加约20万,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长29.5%,人均养老金标准提高至1120元/月,完成了1.36万名早期离开国有、集体企业人员参保工作。建立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组建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队伍。规范实施了城乡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和“分类救济”、流动救助服务工作。2006年,全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243元,增长6.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476元,增长8.3%。

  各项社会管理深入开展。2006年,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连续19年获得“广州市征兵工作全优单位”称号。计生工作连续19年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计划任务。安全生产和市场经济秩序整治等工作深入开展。档案、统计、物价、民政、残联、外事、对台、宗教等工作都有较大进展。

  (五)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步伐迅速推进。

  行政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坚持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区政协通报情况,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达100%。政府法制协调机制得到加强,初步完成了对全区185个执法主体以及镇政府行政执法情况的梳理,全年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30件,出台行政规范性文件15份,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517项。强化审计、监察工作,加强政务公开,实施了政府网站升级改造。

  坚持政务先行、综合应用推动信息化。全区各村(居)委实现宽带联网,市政通信管道、公共光纤实现了GIS管理,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各信息化应用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不断推进,无线电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区审批中心受理的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达99.98%,“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和基建项目“绿色审批通道”正式运行。区行政流程再造项目获“2006年中国城市信息化创新奖”。

  深入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创新。开展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在4个部门试行国库集中支付。调整镇级财政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中心镇财政体制和激励型的街道财政体制。积极解决行政区划调整遗留问题,完成了桥南街、沙湾镇行政区划调整。制定了机关工作人员考核奖、绩效奖发放办法,基本完成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工作。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中高级人才开发为重点,探索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新路子。

  (六)社会管理服务得到加强,平安番禺建设迈出新步伐。

  大力改善社会治安环境。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全年共立刑事案件12780宗,下降5.1%,其中“两抢”、“两盗”案件分别下降15.8%和1.8%。深入开展治安重点整治工作,狠抓治安防范网络建设。完成了市桥城区视频监控系统和18个视频监控示范村的建设任务。

  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加强信访制度和网络建设,区信访办办理群众信访案件1697件,下降11.1%,群众信访逐步趋向理性化。全年共受理社会矛盾纠纷1251宗,调解成功率达96.2%,共处置各类不安定事件142宗。

  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加强对高危行业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推行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初步摸查了4万多家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对7333家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档”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宗数、死伤人数、经济损失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六合彩”、非法传销和各类经济犯罪活动。继续大力开展对无证照生产经营场所、娱乐服务场所、“黑网吧”和废旧物资市场的专项整治。加强打击走私工作,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取得阶段性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番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离不开全区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番禺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驻区部队和全体机关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番禺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城乡规划体系的构建有待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任务仍很艰巨,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的分布还不均衡,农村内部利益分配矛盾比较突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7年工作意见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提升对广州“南拓”的承载力,扎实推进广州现代化新中心城区和新农村建设,大力转变发展模式,深化各项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建设更加富裕和谐的新番禺。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农业总产值增长5%,工业总产值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外贸出口总值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当前,番禺的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也面对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着眼于今后我区可持续发展以及确保今年各项目标的实现,区政府工作的主要思路是:一要科学谋划番禺的发展定位,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把2007年作为实实在在的“规划年”,促进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二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形成用地储备、开发、招商和出让等环节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促进生产力骨干项目落户发展;三要加快建设“数字番禺”,进一步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经济社会的精准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今年,我们具体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抓好“招商选资”工作,提高投资效益。积极开展产业招商,集中财力和精力引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环境污染少的龙头企业。做好已获省批复的新增工业用地批次的供地工作,整合盘活历史用地、闲置用地和农村发展用地。努力提高投资效益,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准入标准,提高新增项目的投资强度。积极组织上报新增用地批次,开展重点工业集聚区、地铁沿线、广州铁路新客站和广州新城周边地区的规划调整及用地储备,编制好基础设施的投资计划。认真办好第四届恳亲大会。

  培育生产力骨干项目,增强区域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建设创新、节能两个科技园和现代、新联、汽配三个工业集聚区。抓紧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北部科技创新产业带的发展。积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发展汽车、生物医药、船舶配套工业,探索培育发展“数字家庭”产业。抓住广州市“退二进三”战略实施的机遇,有重点地吸引老城区的优质企业到番禺落户。推进广日工业园的建设,争取汽车自主研发和整车生产等重大项目落户。

  适应快速城市化要求,高标准推进三产项目开发。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番禺广场-罗家、易发-百越、万博-长隆-汉溪和铁路新客站周边4个商贸功能区以及大学城经济发展区、沙溪、雄峰3大批发市场的建设。充分利用广交会资源,争取承办专业性、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展会或论坛,积极建设广州国际商品展览交易市场。发展壮大旅游业和餐饮业,打造区域品牌。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和三类市场升级改造,年内完成14个镇级店、275个村级店、8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123个农贸市场的建设、升级改造任务。

  引导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上新台阶。继续发挥科技三项费用和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建立完善企业创新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探索通过银达公司担保、财政专项资金再担保等途径,促进银企合作,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大力推进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免检产品和著名商标的工作,打造区域品牌。加强规划和项目跟踪工作,紧抓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等机遇,吸引国内外大型公司总部落户,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制订促进企业发展的措施。

  (二)以打造“宜业宜居”的生态城区为目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抓紧完善规划体系,提高编制工作效能。抓住广州市编制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有利时机,尽快修编番禺片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分轻重缓急,编制完善综合交通规划、“路网、水网、电网和绿网”相结合的综合廊道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完善分区规划、各镇总体规划和农村居住布点规划,做好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推进全区规划工作,按统一方式和标准开展编制,按“一张图”的方式进行管理。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扎实做好亚运村、武广客运专线、地铁2号延长线、省疾控中心、广深港铁路、广珠城际轨道快线和东新、广明、平南高速公路等上级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大力推进汉溪大道、景观大道、金枫大道、石化大道、北二环、东涌大桥、南区路网、德兴北路、公检法司业务用房、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等区级重点项目的建设。继续采用“捆绑打包”的方式申报安置地和留用地,制定建设“新社区”的规划和管理办法。

  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改善城区交通组织。开展市桥城区路网优化及交通仿真研究,做好南区与“一河两岸”城市公共空间元素设计咨询工作,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建设中的科技、知识、文化含量,逐步形成现代城市形象和番禺地方风格。完善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加快基建项目库中各项目的前期审批,探索开展“项目前期代建”的做法。抓好各地铁口的公交站点和停车场建设,努力实现公交地铁“无缝衔接”。加强对“泥头车”和危险品运输车的监管。积极加强对摩托车的管理。

  启动“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区。以2010年初步实现全区河涌“堤固、岸绿、水清、面洁、景美”为目标,加大河涌综合整治工作力度。今年以市桥河一河三涌、钟村屏山河和亚运村及场馆周边河涌的整治为重点,加快优化我区水环境。以德兴桥两岸为重点,推进市桥河“一河两岸”整治,启动雁洲水闸的建设。强化统筹、协调和指导,加快推进前锋净水厂二期和大石、钟村、龙美等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完善三防决策指挥系统,开展磨碟头水闸的重建,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加强监测巡查,依法整治重污染行业和超标排放企业,重点解决居民区周边工厂污染问题。力争年内启动大石会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做好部分镇级垃圾处理场的关闭工作,抓好火烧岗垃圾填埋场防渗扩容工程,探索开发利用垃圾沼气的可行途径。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与网络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在京珠高速路和地铁4号线沿线等重点区域开展大规模植树绿化,落实采石场复绿后的养护及安全管理责任。

  加强“三创”工作,夯实社区发展基础。巩固“创模”成果,大力配合广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完善相关规划和考评督办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建设管理联席会议作用,建立快速反应和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加大巡查监控力度,依法查处“两违”建设,重点控制好各级重点项目和主干道的周边环境。深入整治“六乱”,做好繁华路步行街等重点地段的环境整治工作。继续统筹安排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旧城区全面推行小区封闭、半封闭管理。围绕“自治好”、“管理好”的目标,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争取今年内完成20个平安和谐示范社区的创建。

  (三)全面落实新“二十八条”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都市型、生态观光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好区域化优势主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年内完成1.17万亩鱼塘标准化整治。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认定工作。积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三农”服务体系。

  加快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抓好新农村建设十项工程,深化“双百共建文明村”活动内涵。按照“卫星城”的定位,推进中心镇、村的规划建设,增强集聚辐射功能。抓住快速城市化的机遇,积极引导建设农民公寓。统筹推动村级发展留用地的集中选址和开发,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引进银信资金和现代管理理念,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和运营。开展“城中村”改造试点,鼓励农村低水平工业小区和商铺的升级改造。

  加强村务财务管理,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发挥农村财务联网监控分析系统的作用,加强对农村集体分配和村务运作的指导。抓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范议事程序和财务开支审批程序。加大股份固化工作力度,化解农村利益分配矛盾。加强教育培训,促使征地较多的农民逐步向城市居民转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鼓励干事创业的能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四)按照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促进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用创新的实践走出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提高区域教育综合实力,年内全部镇创建为“省教育强镇”。加强教育软件建设,提高教师待遇。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选派优秀教师到镇村学校支教制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支持、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完善房地产小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探索建立对民办学校接收义务教育生源的资助管理办法。扩大对贫困学生资助的覆盖面。加快“番禺课程资源库”建设。制定职业教育调整与改革实施意见,推进“普高”优质化建设。

  加快建设中心突出、网络健全的医疗服务体系。抓紧推进中心医院软硬件建设,确保首期在2008年投入使用。探索对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积极实施“名医工程”。加大投入,从今年起分三年新(改)建103间农村卫生站,力争年内卫生村数目达40%以上。完成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立和调整,对基层医院人员、业务和经费实行区级统筹管理。结合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大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对口帮扶、协作和转诊制度,完善推广“一单通”和“一本通”,逐步实现大型设备检查报告互认共享,加快形成小病不出村(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合理分工格局。提高公共卫生综合能力建设,突出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

  丰富群众文体活动,打造星海文化品牌。加快星海文化广场体育公园、新图书馆和艺术中心的建设。大力推进城区广播电视网络的改造扩容,力争年内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一步开发沙湾古镇、余荫山房等岭南民俗文化区,建设广东音乐艺术博物馆。以广州承办2007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抓好英东体育场馆的维修改造,推进亚运会比赛场地和“番禺体育大厦”的规划建设。广泛深入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五)深化各项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重视政协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工青妇等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和备案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用典型事例教育广大公务员,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大效能监察和政务公开力度,加强政府系统的协调督办。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加快推进“数字番禺”的实际应用。将电子政务建设重点转向应用系统,深化信息化在经济社会的广泛应用,完善部门网站服务公众的功能。推进区数据中心建设,开发第三代OA系统和全区统一的GIS系统。启动“一站式”行政许可服务系统二期工程,推进部门审批全程电子化数据交换和业务系统联网。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逐步实现办理过程的实时监控,并将有关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整合电子政务、广播电视和无线电等资源,积极发展“数字家庭”产学研项目。

  深化财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制度,完善操作办法,稳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研究加强资产管理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合理划分各级事权财权,平衡各镇(街)财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可产业化的单位逐步推向社会。

  进一步发挥公有企业的积极作用。把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由“放小”转为“抓大”,按照有利于培养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降低成本和企业上市的原则,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整合区属公有企业,组建若干“板块”,充分发挥公有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引导、科技进步、市场调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关停、租赁企业的管理,分期分批解决转制企业的遗留问题。

  (六)加强对人民生活的各项保障,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积极开展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工作。贯彻上级精神,全面落实农转居及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工作,研究制定我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争取年内在有条件的镇(街)试行。继续开展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扩面工作。

  健全就业服务和特殊群体生活保障体系。努力开发社区服务岗位,重点解决特困失业人员、“4050”人员和残疾人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努力完成今年1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着力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和复合型人才。继续深入开展“分类救济”,进一步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开展慈善筹款活动,完善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的软硬件建设。做好退役士兵就业服务工作,发挥退役士兵对维护公共安全的积极作用。

  努力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继续深入打击“两抢”、“两盗”等多发性犯罪,力争今年实现此类案件发案率有两位数的下降。充实一线警力,加强对高发案时段、地区的动态控制。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网吧、二手市场和废旧修理等特殊行业的管理。按照“以块为主,分类推进”的原则,全面完成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加强工资支付监控,采取有力措施打击欠薪逃匿行为。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三级机制,加强信访法规宣传和协调督促,促进社会突出矛盾的解决。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整合出租屋管理、劳动监察、计生和安全巡查等队伍力量,完善流动人口的信息登记和跟踪服务,推进计生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居),形成流动人口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新格局。完善出租屋分类分层次管理制度,强化定期检查和税收征管,实现出租屋“人、屋、企”关联管理。

  加强社会事务综合管理。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坚决查处、取缔违法违规生产经营活动,加大对无证照经营生产、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完善公共危机预警和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建立应急救援物资队伍数据库。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继续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整顿专项行动。继续扎实做好统计、物价、审计、民政、残联、档案、侨务、外事、对台、宗教等工作。

  各位代表,番禺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前景令人鼓舞。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全力构建更加富裕和谐的新番禺,为加快建成广州现代化新中心城区和新农村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