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四大系统联网农信社成瓶颈
来源:易观国际 更新时间:2012-04-14
 加速农村信用社接入人民银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反洗钱系统、基础账户系统以及个人征信系统,目前不仅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三农”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成为中国银行体系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然而,信用社支零破碎的信息化系统现状正在成为人民银行四大系统建设的路障。

  当前,全国29个省(市)一级联社层面基本上都有条件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在67家地市级联社中2/3具有了上联一级的条件,但在2400家县级联社中能够上联到地市系统的最多占到1/2。至于县级联社以下那30000家乡镇甚至村级信用社,真正能联网的恐怕还是占很小一部分。

  在新中国的金融发展史上,农村信用社是于1950年最早创建的金融机构,而且其所服务的农民人群至今依然是中国最庞大的金融客户群体。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2年,中国的农信社却出现了全行业亏损,迫使政府在2003年再一次提出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问题。

  由于农信社的服务群体是抗风险能力极低的农民,农信社本身又非合作制,因此中国对农信社的监管几乎比照的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不太放权。而且,由于农信社要无条件承担支农的义务,因此农信社几乎在为各级政府的政绩服务,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这些都决定了,信用社既不能有效规避风险,遇上风险自己也担不了。经常给信用社埋单的政府自然要了解农信社的经营细节和风险隐患。就信用社目前的管理水平看,除了靠刚性联网的IT系统掌握更多信息外,政府没有其它捷径可走了。

  可以说,农信社目前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无人能够替代的。在中国2000多个县(区)以下广袤的农村地区,信用社是多数不发达地区唯一的金融机构,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和直辖市城郊地区,信用社的市场占有率通常也是最大的。虽然论起存款规模、贷款规模、资本充足率和利润率信用社根本无法与商业银行比拼,但是信用社却在为占中国总人口80%的农民提供近乎独家的金融服务,而且城里银行的下乡意愿暂时也不强,甚至连农业银行都甘愿拱手相让大片市场。

  易观国际认为,虽然合作金融目前在一些沿海地区蓬勃发展,但是计划经济几十年的影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摧毁了合作金融的文化和基础,因此想靠体制改革在农信社中迅速生成良性的经营机制是不现实的。最可行的是,继续借助一部分政府力量加大农信社的IT系统建设,并加速全国信用社的联网建设,尽快搭上人民银行全力打造的四大系统快车。

  从当前来看,信用社为了解决通汇难,普遍对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有浓厚兴趣,但对其它系统兴致索然。从美国信用社发展的经验看,信用社之间的联网对防范风险非常重要。而从国内现状看,人民银行的几个公共大平台给各农信社之间的联网提供了方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社的联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