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迈上科学发展轨道
来源:杭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本报讯 市长孙忠焕在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6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完成了市十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迈上科学发展轨道。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4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财政总收入624.49亿元,增长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37亿元,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0.54亿元,同口径增长10.1%;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初步测算下降4%左右。

  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制定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扶持政策,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34.97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优势特色产业产值的比重达73.9%。科技兴农和为农服务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取得新成绩。

  工业增长质量提高。工业经济实现销售产值增幅快于总产值增幅,利税增幅快于销售产值增幅。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达6729.47亿元,同比增长25.9%。

  服务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顺利通过“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验收。接待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分别达182.02万人次和3682.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43.69亿元。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中介和新型社区服务业得到稳步推进。

  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成效明显

  道路综合整治工程顺利推进。实施危旧房改善工程,历史建筑保护整治全面展开。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完善公交网络布局,快速公交一号线投入运营。加快电网建设,实施“21421”工程。“数字城管”一期工程通过验收,“四化”覆盖率达90%。钱江新城建设顺利推进。杭州经济开发区功能日益完善。滨江科技新城基本形成。钱江世纪城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启动。

  基础设施建设向县(市)和农村延伸。杭千、杭徽高速杭州段建成通车,形成“1小时半交通圈”。实现“县县通高速”。实施“49100”帮扶项目311个。“乡村通达”工程顺利完成。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完成农民素质培训25.88万人次。为农民办“九件实事”全面完成。

  深入实施“1278”环境污染整治工程和“1250”生态市建设工程。各区、县(市)全部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启动西溪湿地二期综合保护工程。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社会事业向纵深发展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杭州图书馆新馆开工建设。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馆。实施省、市级“东海明珠”工程18个。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成功举办第十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国际动漫节固定落户杭州。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用户在全国率先突破百万大关。进一步加强版权保护。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活跃。京杭大运河、西湖·龙井茶园、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全市适龄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和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率均为96.6%。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杂费。资助困难家庭学生5.1万人次,解决12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55%。基本建成社区教育网络。杭州师范学院升格杭州师范大学通过国家级评审。

  新认定56家企业(行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7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组建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新增科技孵化面积13万平方米和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开发区获得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称号。国家专利试点城市工作通过验收,全市申请专利和授权均居省会城市第二位。新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46个。引进各类人才4.8万名。首次开展市杰出人才奖评选。

  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开设爱心门诊183家,设立“惠民病床”1004张。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79%。主城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超额完成农村体育设施“3个100”建设任务,下城、萧山、余杭、富阳成为省级体育强区(市)。第13届省运会夺得金牌和总分“两个第一”。城北体育公园开工建设,建成中国体育博物馆杭州分馆和中国棋院杭州分院。

  发展动力有效增强

  积极做好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报工作。深入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加快燃气、水业集团等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基本完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新机制。文化体制改革从试点向面上推进。深化行业协会和事业单位改革。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64.1%。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出口总额达389.09亿美元,增长30.3%。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资分别达22.55亿美元和324.89亿元,分别增长31.7%和21.0%。

  民生保障得到强化

  市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027元和8515元,分别增长14.6%和11.2%。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今年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23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63万平方米。

  新增城镇就业17.53万人,实现再就业12.08万人。全市五大保险净增参保人数分别达25.76万人、20.79万人、27.4万人、21.06万人和32.48万人。对城区24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定期免费体检。征地农转非人员生活保障得到较好落实。开展第七次“春风行动”,完善对困难群众的26项援助措施。

  治安环境保持全国领先。加大食品、药品等市场监管力度,推进“放心工程”。应急预防和处置能力得到提高。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26%、10.1%、26%和24%。

  行政效能又有新提高

  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依法评议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推行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重点议案和政协重点提案制度,定期向市人大、政协通报工作。强化对部门的依法行政考核和执法监督,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查处商业贿赂案346件,挽回经济损失2.7亿元。

  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有效开展对市重点项目、政府重大实事工程专项督查。深化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推进区、县(市)和乡镇招投标统一平台建设。建立综合考评机制,不断提高机关效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成绩,市民卡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96345”便民热线全面启动。信访、“12345”市长公开电话和“96666”效能监察等工作成效明显。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市民对政府效能的满意度日益提高。

  2006年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