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大连晶圆厂的升级悬念
来源:彗聪网 更新时间:2008-03-11
3月26日,全球芯片龙头企业英特尔在京宣布,将在大连市投资25亿美元建立一个生产300毫米(12英寸)晶圆的工厂。这是英特尔继在上海、成都设立半导体封装测试工厂之后,在中国的最新投资设厂动作,也将是中国首座生产英特尔芯片组的工厂。至此,英特尔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得到了完善。

  据了解,截至目前英特尔在中国内地已经累计投资50多家公司,总金额超过13亿美元。新项目将使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总额接近40亿美元,并成为在中国投资额最大的跨国企业之一。

  而就在签约之前的一周左右,著名市场分析机构Gartner依然认为,英特尔的此次投资困难重重,中国方面希望引进300毫米晶圆生产线,不过是一相情愿。

  事实上,根据事先的各方面情况综合,Garter的预测并不偏颇。

  英特尔与大连政府官员展开投资磋商始于2004年3月。开始的谈判意向主要是在该市建立一个芯片封装测试厂,但后被放弃。2006年1月英特尔提出建立芯片加工厂的想法,并于当年夏天获得大连市批准,随后获得中国国务院批准。大连市市长夏德仁曾发出感慨:谈判过程相当艰苦。

  不过真正阻碍英特尔投资大连的是美国政府方面。英特尔一直与美国商务部领导下的一个机构组织进行协商,该组织的宗旨是对军民两用技术的输出加以限制。为了满足美国商务部的要求,英特尔的大连工厂的技术与其现有主流技术的差距必须在两代以上。

  即使是在正式签约的2周前,英特尔发言人查克·穆内依然说:“我们以前已经多次强调过,我们只是对这里(指大连)很感兴趣,但是我们还没有正式宣布投资建厂计划。我们在许多地方都有投资计划,我们还在对比考虑选择最终的投资地点。”

  3月12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消息称,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近日已经核准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建设项目,该项目拟建设形成月产12英寸、90纳米集成电路芯片5.2万片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为CPU芯片组。项目总投资25亿美元。但在当天下午,这条消息就从发改委的网站上消失了。

  根据美国时下对半导体技术对华出口的限制,英特尔在华无法采用小于0.18微米(180纳米)线宽的半导体工艺。多年以来,美国一直严格延续着《瓦森纳协定》。作为冷战时期的产物,该协议签署国家达几十个,它禁止向中国、前苏联、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输出先进芯片技术。或许这正是英特尔对此事极为低调,事前大造烟雾的原因。

  就在3月26日英特尔宣布投资大连的当天,高盛调降了英特尔今、明两年的获利预估,理由为电脑芯片价格的下跌。高盛的分析师James Covello认为,英特尔的获利利润将在第二季度触底,继与AMD竞争展开价格战之后,英特尔计划今年节约20亿美元的成本。英特尔最近一季度的市场占有率下跌至10年以来最低。签约的第二天,英特尔的股价上涨了2美分,收于19.29美元,过去12个月以来,英特尔股价累计下挫2.2%。

  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主板和芯片组生产的大国,在中国设厂拉近了英特尔与客户的距离,有助于其节约成本。除了生产的成本外,单就建厂来说,在中国建立同等规模的晶圆厂,比在美国建立可以节省几亿美元。

  2006年,电脑芯片行业竞争加剧,AMD凭借在双核市场上的成功反击抢夺了英特尔不少的份额。根据IDC的统计数据,去年英特尔在CPU市场的全球份额已经从84%下滑到了74%,在中国市场上,其损失的份额甚至还要高于这一数字。2007年初,AMD打出了平台化的市场策略,这使得AMD的低价优势更加明显。

  有鉴于此,英特尔在今年初就开始了策略调整,先是赶在春节前大幅调低了双核产品的销售价格,继而又在最近宣布将于第三季度大幅降低双核CPU售价,其中降幅最高的达70%以上。而英特尔在华投资25亿美元建设电脑CPU芯片组,显然也是希望配套的主板商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从而在价格上更好地和AMD进行对抗。

  市场研究公司Mercury Research主管迪恩·麦卡隆表示,戴尔、惠普、Gateway和

苹果等PC厂商购买芯片组的平均价格为20美元到25美元。由于中国内地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英特尔有望从中获益。

  不过保罗·欧德宁口中所说的“在中国建立晶圆工厂每年可以节约几亿美元”,尚不足以让英特尔冒如此大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英特尔可以借建厂的机会,更贴近高速发展的亚洲市场。此次协议签订前,英特尔已经在中国上海和成都修建了两家芯片测试与封装工厂。去年,英特尔宣布将在越南修建一家芯片封装工厂。

  欧德宁承认,大连的工厂是英特尔工厂中成本最为节约的,但究竟能节约多少成本,目前还不能提供准确的数字。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晶圆工厂的运营成本中,人力成本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紧跟中国国内区域发展战略,完善英特尔在华的投资布局,将能使英特尔获得更大的潜在收益。

  事实上,英特尔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注重与中国宏观发展战略相配合。从1985年进入中国,到如今在大连设立芯片工厂,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先后出现三次高潮。从在华投资建厂的布局来看,英特尔每一步都紧扣中国政府的区域发展战略。投资上海,配合“浦东崛起”,投资成都,呼应“开发西部”,投资大连紧跟“振兴东北”,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台阶“先提速东部,再提升西部,后复兴东北部”保持同步。

  未来是否具有升级空间?

  英特尔即将在大连修建的工厂将主要生产计算机中的关键部件——芯片组。芯片组是联系计算机处理器与内存芯片和输入设备等其他系统的“纽带”。

  市场研究公司Mercury Research表示,英特尔不仅是全球第一大处理器厂商,还在芯片组制造领域占据着垄断性优势。英特尔芯片组业务2006年营收为80亿美元,其中一半来自于芯片组制造业务。英特尔在芯片组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Nvidia和ATI,其中后者已经成为其主要竞争对手AMD的旗下部门。

  Mercury Research主管迪恩·麦卡隆表示,英特尔主要利用上一代处理器生产工艺来制造芯片组。例如,到目前为止,英特尔的主流处理器已经全部转移到65纳米生产工艺,而芯片组仍在采用上一代的90纳米生产工艺。麦卡隆说:“开始向新技术过渡后,英特尔就会利用原来的一家处理器工厂生产芯片组,这是该公司的常见模式。”

  在英特尔宣布投资大连后,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公开指出,大连晶圆工厂投产预计在2010年,所以短期内对台积电没有直接冲击。但他同时警告称,台湾当局对台湾芯片制造商到中国内地投资的禁令如果不撤销,将进一步损害台湾芯片制造商的科技能力。他强调,由于英特尔的中国大陆投资计划,大陆在先进芯片技术方面已经不再指望台湾,“如果未来我们没有进一步升级,英特尔的产品可能会比我们更加先进。”

  英特尔大连晶圆工厂采用的是90纳米技术。但英特尔的主流芯片产品已经采用65纳米技术,目前英特尔正全力转向到45纳米制造技术。按照技术发展,当大连晶圆工厂投产时,32纳米技术将成为主流。

  那么是否如张忠谋所预测的,英特尔在内地的产品线会不断升级呢?

  事实上,为了符合美国对技术出口政策的规定,英特尔将大连晶圆厂定位于芯片组生产线,而非从事核心产品微处理器的制造,最尖端制程技术泄漏的风险极小。

  英特尔发言人查克·穆内在签约前就表示,目前大连厂仅获得英特尔90纳米制程技术授权,升级需进一步授权审核。

  在签约仪式上,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就“升级”问题,给出了一个非常谨慎的答案,“我们还没有就选用的技术作最后的决定。我们从美国政府获得允许2009年在中国使用90纳米技术的生产许可证,并允许今后升级。目前,我们计划于2010年投产,届时将采用可允许在中国使用的最先进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