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成都市西郊西岭雪山,四川某预备役高炮团组织的实战演练打破了深山的宁静。目睹官兵们熟练驾驭高科技装备的场景,笔者不禁想起一位上级领导视察该团时的评价:不一样的团队,展现出的是和作战部队一样的风采。近年来,该团先后被总参谋部表彰为“全军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被成都军区表彰为“预备役部队建设先进单位”。谈及成绩取得之道,团长杨杰深有感触地说:“人才是战斗力生成的基石,团队要发展,就必须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走出有人无“才”的尴尬
4月初,该团派往师里参加“爱军精武”标兵比武的23名选手中,有21人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由两名现役军官和1名预任士兵组成的网络防护小组,经过多番激战,将某高校计算机学院3名教师组成的攻击方打下阵去。
捧回奖杯,团部一片欢声笑语。然而,团政委马选义却很冷静地告诫官兵们,在庆贺胜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两年前那次“走麦城”的经历。2004年底,该团组织首长机关网上对抗演练,由于3名现役军官不会使用计算机标图,致使演练“砸了锅”。
“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难以取得现代化战争的胜利!”为走出有人无“才”的尴尬局面,团党委按照预备役部队建设相关要求,制定了《团队人才培养五年规划》。在专业方面,要求常委必须人人能独立完成作战指挥程序,现役军官必须熟练掌握火炮专业知识,分队干部必须精通火炮操作。在信息化知识学习上,要求现役官兵全部报考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到了每年年底,要把个人学习情况与军官提职、士官选取相挂钩。
强有力的措施,带来了官兵素质的可喜变化。现在,该团现役军官全部获得本科学历、全部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首长机关能熟练运用网络进行办公和训练,作战指挥能力明显增强。
在严格施训中磨砺人才
人才不能在温室中成长,必须要放到训练场上去摔打。近年来,该团始终坚持从严治训要求,多次在生疏地域和恶劣环境下练兵,使一大批专业人才得到了磨砺。
去年8月底,该团奉命开赴军区某合同训练基地进行集训并参加实弹演习。在确定参演人员时,有人提议:这是上级组织的大型演习,为确保打出好战绩,还是让以前参加过实弹射击的人员去比较稳妥。但是,团党委对此予以回绝:“演习不是演戏。有实弹射击经历的官兵要去参训参演,没有经历的人员更要去接受锻炼和考验。”最后,除留下几名官兵看管营院外,团里其他现役官兵和预备役人员一个不落地出动了。
这是西南战区预备役部队第一次成建制组织野战化、实战化的远程开进训练,团队自行组织进行了摩托化开进、铁路输送等多种机动方式,行程1000多公里,有效检验了快速动员、战备拉动和后勤保障、装备保障等能力。到达基地后,官兵们在恶劣环境中迅速展开紧张的训练。10多天后,在军区组织的实弹射击考核中,他们操作某型高炮首航首发击毁拖靶,受到考核组的好评。
发挥人才“增速器”效应
去年盛夏,笔者在该团目睹了一场信息化条件下城市反空袭作战演练。团首长下达作战命令后,指挥中心的屏幕上立即显现出司、政、后、装机关紧张作业的画面,20多公里外的营连分队战斗行动的场景也被实时传输到屏幕上……整个演习实现了指挥监控实时化、传输手段数字化、获取信息多样化。当得知演习所用的网络系统是由团队一批“小诸葛”牵头开发出的消息后,现场观摩的军地各级领导无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为提升团队战斗力,该团坚持把目光向信息化建设聚焦,大力支持精通网络知识的官兵投身具有实战价值的科研攻关项目。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团里自行研制出预备役防空兵团作战指挥系统和防空兵移动网络指挥系统,并对某型装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和移动监控系统,有效提高了预备役高炮部队空情处理速度和火力打击精度。
采访结束时,团长杨杰高兴地告诉笔者:该团自行开发的3项信息化成果已接受总部专家的考察论证,正在申报军队科技进步奖。言辞之间,流露出对部队建设的希望与信心。压题照片:4月10日,四川某预备役高炮团组织了一场城市反突袭网上对抗演练。图为官兵们进行网上战术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