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主要内容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08-03-16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分为六大篇章,即论坛篇、综论篇、观察篇、专题篇、案例篇和附录篇,力求全面反映本年度中国城市的发展走势、进程和脉络。

论坛篇特邀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和建设部领导,在发表了九篇论文:其中有吴良镛院士谈“新形势下北京规划建设战略的思考”;周干峙院士论“用科学规划开创城镇建设的新局面”;陈述彭院士关于“我国城市群的发展与地域组合”的探讨;齐康院士谈“城市的发展与控制”;张锦秋院士谈“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李文华院士谈“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省、市建设”;邹德慈院士发表“中国城市发展的创新概念”;仇保兴副部长论“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江亿院士谈“我国建筑能耗状况和当前节能工作重点”。这些论文集中代表了国内目前在城市发展领域顶层专家学者的主要学术观点,这些论述深入全面给人深刻的启迪。

综论篇对2006年中国城市发展总结回顾也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的核心内容,包括城市发展综述、城市发展大事概述、城市交通进展、城市市政设施进展、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回眸房地产宏观调控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等八方面内容。 综论篇提出,我国目前健康城镇化面对的是城镇人口持续高增长的挑战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就业和环境压力;我国和谐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如何从“小社会”着手,解决好广大城镇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论文的作者们从各自的专业研究领域出发,针对2006年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系统概述一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这些内容将有助于读者把握我国城市发展的整体脉络。

观察篇提出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报告》把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如城市公共财政、城中村问题、农民工问题、社会阶层分化、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区域协作等进行了剖析与研究。这些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站在第三方立场客观地陈述问题,主张用发展的眼光,从更高的社会视角谈观点、提建议,旨在说明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应在构建和谐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以研究和克服。

专题篇紧密结合我国2006年城市发展的重点内容,编写了社会、经济和城镇建设类与城市信息化二大部分,共二十个专题报告。

(1)社会、经济和城镇建设

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支持城市间及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形成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为此,专题篇专门组织了四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这四个发展重点的概况。同时,这一部分还包括了三峡库区与城镇建设回顾;上海综合交通战略(2006—2020);创新型城市的兴起与展望;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政策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市现代服务业是新时期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城中村改造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探讨等。

(2)城市信息化

2006年,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获得实质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城市已达100多个。为充分反映这一发展态势,专题篇在城市信息化部分组织了九篇文章进行介绍,包括: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建设推广试点;2006年城市电子政务进展;2006年城市电子商务与电子物流;上海城市空间信息网格(SIG);建设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三维仿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进展;信息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数字社区与智能建筑;台湾省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和规划。

案例篇的主要内容是将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同区位和不同类型的城市发展模式,结合其城市本身的特点和发展体会加以研究和总结,希望这些典型案例可作为其他城市发展的指南和参考。本篇包括:青藏铁路与沿线城市发展;2006唐山震后三十年的城市规划发展;我国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案例;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沙湾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保护;伊宁市南市区保护与更新规划介绍;澳门城市建设与发展;义乌从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转变;德州经济开发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案例研究;宝鸡市防灾减灾工作回顾与展望;江苏省城市交通问题与发展对策;认真贯彻国六条,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共十二个具体案例。

附录篇包括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摘录;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大事记;2006年颁布的城市政策法规文件名录;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图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中国城市发展的56个基本图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和建设部综合财务司等权威统计机构汇总的1949年以来的统计资料综合编绘的,从中可以看到建国五十多年城市社会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