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获悉中国人民大学为了迎接11月的建校70年庆典,与神州数码网络合作在全网部署了IPv6,目前已完成对核心层IPv6的部署。为此,记者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了解了人大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建设IPv6校园网的始末。
IPv6先有后优
中国人民大学从1996年建设校园网以来,经历过2003年和2005年两次大的改造升级,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个万兆核心、千兆到楼的校园网络。然而,即使是万兆网络,也只是通过增加带宽解决了网络的流畅性和稳定性,对于IPv4网络本身的一些先天性疾病还是无法“根治”。为此,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这十年来听了不少来自老师和学生的抱怨,人大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顾涛还戏谑地说:“我们就是在用户的批评声中成长起来的”。
IPv4网络自身的局限性有很多,其中NAT问题就是困扰师生的一个“牛皮癣”。比如学生参加一些网络报名的考试,但是报名时要求一个IP地址只能报一次。IPv4网络中几百个学生都用一个IP地址,结果大部分人都报不上。学生只好跑到附近一些网吧去报名,回来就抱怨,学校的网络虽然挺快,但是报名就不行。另外,投资股票、期货、基金的师生在申请账号时也存在此类问题。
人大网络运行室主任唐雨告诉我们:“由于人大的资源有限,在两个出口的情况下,即便是教育网的资源,还是要使用NAT,但电信没有分配那么多地址,所以NAT已经成为了人大网络的一个瓶颈。”可见虽然目前的IPv4网络已经是四通八达,但是里面的“小门槛”还很多,这些可能就是人大把目光投向IPv6的原因吧。
对于为什么选择IPv6,人大用户服务室主任王华民给出了他的解释:“我们采用IPv6网络,除了看好它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我们也很看重它潜在的优势。现实问题是用户能感觉到的,比如解决了NAT问题,能够更好地支持流媒体,不会在网上看电视的时候出现马赛克和停滞的情况;而IPv6潜在的优势是对于组播的支持、对QoS的考虑,同时还能够以很简洁的方式把安全考虑进来。”
实现平稳过渡
看到了IPv6蕴藏的巨大潜力,人大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全网IPv6网络。在比较了国内各厂商IPv6技术后,人大最终选择了全线产品通过“IPv6 Ready Phase-2”金牌认证的神州数码网络。考虑到IPv6技术必定是一个先有后优,逐步完善的过程,以及IPv6上的应用和资源还远不及IPv4网络丰富等问题,人大选择了神州数码网络的DCRS-7608、DCRS-6804、DCRS-5950等IPv6设备,采用隧道技术和双栈直接接入,实现了IPv4和IPv6的服务,对于原网络中支持IPv6的设备和应用直接通过IPv6进行高速互连,而对于不支持IPv6的设备和应用也可通过IPv4接入网络。
同时,为了鼓励老师和学生主动选择IPv6,人大对一些在IPv4网络上付费的资源,在IPv6网络上采取免费的方式提供给广大师生。
到目前为止,根据神州数码网络技术人员和人大技术人员统计,人大每天IPv6的流量最高是600多兆,在全国高校中已经不是一个小数字了。唐雨表示:“人大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为社会提供两万个使用IPv6的用户,这两万个用户所带来的需求驱动,会促进一些技术的进步和资源转移。因为只有让更多的人去使用它,才能暴露出问题,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文科院校的校园网雄心
目前部署IPv6网络的国内高校还是凤毛麟角,而人大却即将建成全网IPv6的校园网,对此顾涛主任不无自豪地表示:很多人认为只有理工科院校才能建好校园网,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研发队伍,但事实上,文理院校各有利弊。虽然文科院校在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无法与理工科院校媲美,但是理工科院校正是由于各个院系的技术和人员都很完备,因此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相反,文科院校在网络的管理和应用方面可以相对统一,而且在建设上也容易集中力量,我们的IPv6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在教育部2006年5月25日给人大的贺信中,教育部副部长就明确表示,信息化建设的好坏,不在于是人文社会学校还是理工学校,关键是看能不能把信息化建设当做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把教育信息化变成一个自上而下、协力同心、共同推动实施的过程,这是最重要的。信息化不是建设不好,而是缺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动力,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11月就是人大70岁的生日了,为了迎接70周年校庆,人大副校长陈雨露教授明确指出:校园网络已成为学校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搞好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事关学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事。作为IPv6的试点高校,人大一定要建设一个可圈可点的数字化校园。
目前人大校园网主干和部分汇聚层设备已经能够支持Ipv4/IPv6双栈,其他用户可以通过双栈使用IPv6网络。预计11月份前整个校园网就可以开通IPv6双向服务,用高速、新型的网络为70周年校庆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