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更新时间:2012-04-14

 
 
渝教科[2006]29号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十一五”

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委属各单位:

    现将《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十一五”时期,是重庆教育信息化为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打造西部教育高地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关键时期,希望各单位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兴渝、人才强市战略,增强认识,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因地制宜推进应用系统建设,力争早日成为西部教育教学资源高地,为普及和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人才支撑。

二OO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10年)

    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过程、转变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事关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十一五”是重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是为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讨论稿)》、《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教育重点专项规划》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全市教育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被屏蔽广告]
    一、背景分析

    (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当代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教育信息化推动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转变,成为普及和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

    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与竞争,利用教育信息化的优势,为发展知识经济储备人才,争取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CERNET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公益性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超过1800万人。2004年开通的中国一代互联网(CERNET2),保持中国教育网技术上领先。国内80%以上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高校网络已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近400所本科学校开设了1000多个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点,68%的中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99%的职业和成人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必修课。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目前累计注册学生有200多万人,初步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目前,信息服务支撑技术和应用软件、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高性能计算、面向核心应用的安全技术和数字媒体平台是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点。高校教育信息化已经初步实现了教学管理计算机化,数字化校园成为建设目标,各项应用处于集成整合的过渡阶段,数据集中、设备集群、应用集成成为发展方向,为实现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信息化处于稳步提升阶段,国家将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缩小东西部基础教育的差距,减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职业及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大大提速。远程教育将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各层面,推进社区学习平台建设,着力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

    (二)重庆教育信息化“十一五”期间主要进展

    重庆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1999年11月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列为我市实施的八大重点教育工程之一。市教委制定了《重庆市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规划》,出台了《重庆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经过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国家农村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和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建设,建成了重庆教育城域网和13个区县教育城域网。“十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超过14.5亿元,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城区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三峡库区和边远山区以卫星电视网为主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截止2005年,有30多个大专院校建成校园网,110个单位接入教育电子政务系统,331所中小学拥有校园网;中小学人机比例为22: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小学建设网络教室4530间,多媒体教室2307间,卫星地面接收点1524个、中小学语音室490间。全市有市级信息技术示范学校76所。

    目前,在重庆教育城域网及远程教学系统内开展的应用涵盖了网上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电子图书馆、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农业技术培训、综合信息服务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缓解了教育信息化的地区差异带来的矛盾;部分高校的远程教育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市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作取得全面进展,城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课率已达9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达83%,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辅助教学的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学科教学资源,初步形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基本框架。信息技术教育队伍不断壮大,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初步建成系统的翻译片技术教育科研体系。

    (三)重庆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重庆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重庆教育信息化仍然处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发展阶段。重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整体水平不高,与建成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兴市的要求不相适应。“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应用”的关键时期,是突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重要时期,目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信息孤岛”严重,各级种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共享。应用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缺乏教育决策辅助支持系统。

    2.重庆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突出,地区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水平差距明显,消除信息化鸿沟任务艰巨。

    3.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内涵的认识水平不高,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中长期建设机制。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政策、法规、制度尚不健全。

 4.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高层次、专业化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匮乏,教育队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我市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以“打基础、建平台、抓应用、促发展”为指导方针,以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重庆教育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和教育资源中心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及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为核心,以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建设和谐重庆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二)基本原则

    1.面向改革,服务发展。教育信息化要为重庆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服务。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将促进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体制的转变,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促进社会教育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和层次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要为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提供创造性人才和技术支撑环境。

    2.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我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突出,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基础各异,为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防止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提高整体效益。

    3.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分批投入。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分三个层次推进:市级主要建设重庆教育网骨干网、公共教育信息交换服务平台(天地网合一)、教育科研决策平台和市级教育资源中心。提供大学、区县网的接入服务、资源信息引进、开展、整合及调配服务以及相关业务指导、支持;区县主要建设当地教育城域网(或卫星网)和教育资源分中心,实现辖区内学校联网和教育资源服务;学校层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建设。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分步实施,急用先行,分级建设,分批投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多方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建设步伐。

    4.应用为主,资源共享。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标,应用水平和效果是信息化水平的直接体现,坚持以应用为核心,注意技术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软硬件结合,以应用需求促进建设,适度超前规划。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重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基本建立,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贡献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能够为提升重庆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谐重庆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建设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应用系统,成为西部教育教学资源高地,为重庆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经过“十一五”期间努力,重庆教育信息化应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抓好“1网3平台”建设,即建成覆盖全市的宽带重庆教育网,建设重庆教育信息交换平台、教育资源中心平台和教育科研决策平台,与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互连互通,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西部教育教学资源的输出地。

二是所有中小学全面实现“校校通”,力争90%的城市中小学和50%的农村中小学实现多媒体设备进课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位于西部前列;三是进一步加快职业和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基本完成,职业高中和职教中心实现“校校通”;社区教育建设取得较大发展,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四是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基本完成,应用系统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信息资源丰富,建立规范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良性发展运行机制,跨入西部领先行列;五是建立教育、制度、技术和监控并举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深化网络道德教育,主动占领教育网络宣传新阵地;六是培育一批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一批突出成果;七是立足市情,建成具有重庆特色的,与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教育高地相匹配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四、重点任务

    (一)重庆教育网建设

    依托现有重庆教育城域网建成具有三环结构(主城都市环,重庆大学城与北碚环,渝西走廊、黔东南区、三峡库区环)的重庆教育骨干网。以多种模式实现各区、县(市)教育网的接入,覆盖重庆全部高校,中小学及职成教学校上网率达到90%以上,至CERNET出口带宽超过5G,重庆教育网运行管理达到西部领先水平。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络CERNET2建设,实现所有的本科院校、部分其他学校及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接入CERNET2,网络运营及安全体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教育资源中心及信息交换、教研平台建设

    建设重庆教育资源中心,引入市场机制,采取“资源超市”模式,整合资源、互惠互助、共谋发展。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统一标准、统一出口、统一结算、统一管理,加强课件资源和教育影视动漫资源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覆盖市、区、校的教育资源集群库,将重庆市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成为西部地区资源量最大、内容覆盖面最广、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以现有“重庆教育”门户网站为基础,按照“统一体系、统一门户、应用集成”的思路整合资源,建设和完善重庆教育信息交换平台和网络教研平台,使之成为拓展为重庆教育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内的纽带。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平台、业务支持平台,完善各种基础数据库,及时掌握重庆教育发展的动态,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支持。

    (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网络子系统建设

    基础教育校园网建设应推进校园网主干、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建设,校园网络能够为多媒体教学、共享网上教育教学资源提供稳定的支撑环境。力争到2010年,学校生机比例达到高中8:1,初中15:1,小学20:1;中小学每12个班配备1间计算机教室,每门学科有1间多功能教室;全市90%的中小学实现上网。

    职业教育学校校园网应满足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需要,成为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必备的基础设施。城市职业学校生机比达到6:1,农村学校10:1;每8个班配备1间计算机教室,重点专业至少配备1间计算机辅助实验室。职业院校应大力推进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为师生共享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和开展活动提供保障,成为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的主力军。

高等学校校园网应覆盖所有教学科研部门,主干网速率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网络稳定运行率达到90%以上,与重庆教育网连接速率达10M以上,具备稳定的校园网管理队伍,为高校师生提供更灵活的上网空间和时间,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合适的区域部署无线网络。

    (四)应用系统建设

    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应着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重点加强信息化技术在辅助教学、学科整合和网络环境教学方面的应用,建设教学管理系统,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络与公用教育信息平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依托开放、动态、丰富的教育信息中心资源库,拓宽教学资源,增进交流,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以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教学活动多媒体化为目标,逐步规划建设和完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OA、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教育、大学生招生就业、校园安保/监控网络、一卡通及公共服务管理待系统,建设统一基础数据库和统一门户网站。依托教育资源中心,使各类数字图书资源及课程资源充分实现共享。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重庆高校的应用系统建设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达到西部领先水平。

    (五)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机构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建成以市教育门户网站为龙头,以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网站为依托的教育网站群,实现政务信息公开、一站式服务、交互式办公、信息资源共享。完成教育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建设,完善电子审批系统,使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具备实用性、示范性与超前性。

    (六)网上教育及远程教育建设

    逐步完善各级种类教育的远程教育系统,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优势,整合本地教育资源,实现部门高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远程教育平台的功能;加强应用,着力构筑社区教育体系,发挥教育资源的社会职能,为市民提供灵活、多样、开放的网络化终身教育服务,进入西部领先行列。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根据国家三部委的统一部署,按照“三种”模式组织实施:农村教学点和村小(六个教学班以下)建教学光盘播放点;农村完小和中心小学建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初中(含完中初中、特殊教育学校和小学附设初中部)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到2007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全面覆盖我市农村中小学,力争到2010年全市50%农村中小学实现多媒体设备进教室。

    (七)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

    中小学分级分类继续实施“校校通”工程,一类学校建立规范化的校园网,实现“班班通”,通过宽带上网。二类学校建立校园网,每个学科建立1间多功能教室,通过宽带实现上网。三类学校建立网络计算机教室(每12个班1间)和1-5间多功能教室,通过宽带、专线、拨号等方式或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实现上网。四类学校配备计算机、光盘播放系统(每班一套)和教学光盘资源。

    五、政策保障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教委分管领导牵头,相关处室负责人、部分高校和中小学校领导参加的重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种类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总体规划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教育信息化相关规划、方案和项目建设指导、技术论证和咨询服务工作。成立重庆教育信息中心,负责项目规划的制定和重庆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提供接入服务和技术支持,完善教育电子政务、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开发网络教育应用系统等。

    (二)注重队伍建设

    加大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和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为重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先进教育信息化理念和前沿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

    “十一五”期间,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老师队伍中,全市将全面展开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使80%的老师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力争到2010年,每所学校至少具有1名信息技术人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继续加大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建立与新时期网络政治思想工作要求相适应的网上舆情监控、引导队伍,以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导向,以解决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管理体制问题为目标,科研与应用相结合,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的能力。

    (三)创新运行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以重庆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为核心,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规章制度,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决议。根据信息化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的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逐步在政务部门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完善信息化工作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力度。

    (四)加大经费投入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保障经费筹措。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性经费投入渠道,为重庆教育城域网基础平台、重庆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和运转争取专项资金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设立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专项资金,将其纳入学校的公用经费预算,并逐年递增。多渠道吸引社会投入,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

    (五)建立激励机制

    继续抓好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在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示范、实验、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找寻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开展积极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