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纺织工业取得了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利润和出口创汇三项指标实现突破,全面刷新历史记录。工业总产值10644亿元,销售总额10024亿元,实现利润336.6亿元,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达617.7亿美元,占到了全国的18.97%。
纺织行业的一个特点是企业多,全国8万多家企业中,纳入国家统计指标的规模以上企业有2.1万多家,但是87.5%是小企业,且大部分是从个体、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非国有企业,产值占76%,控制的资产占63%,实现利润达到了90%,存在规模与效率的反差。
纺织包括十几个行业,其中服装、棉纺、化纤是大行业,去年销售额占全行业的60%。不同行业的企业管理模式、制造类型、生产工艺流程、市场经营方式都有极大不同。作为传统制造业,纺织行业由于行业特点和生产类型的差异性,信息系统建设的难度大于其他行业。
2000年以来信息化投入有了显著增长,但短期内很难改变资金不足的状况。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作用,其突破口是培育示范项目,开发软件产品,在同行业推广。
示范项目和软件产品推广是突破口
应该先选择重点行业(如棉纺、化纤、服装等)和有条件的重点企业,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对提高我国纺织工业综合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软件产品,尤其是适合我国纺织行业特点的应用软件产品,包括面向纺织各个专业行业的ERP、SCM、CRM、三维服装CAD,印染全过程控制软件、纺织品电子商务平台等。通过培育示范应用项目和示范企业,积累典型案例,取得经验,在同行业或纺织产业集群地区推广,形成用户群,从而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调动广大企业投入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带动整个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这样涉及全行业的推广,除了应用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之外,还需要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大力推动,需要广大IT企业的积极参与。
建立有效的信息化项目推广机制
国家的拨款投资对于纺织行业信息化是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要调动广大企业投入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要达到这个目的,示范应用项目和示范企业的作用十分重要。在选择试点项目和企业时,要充分考虑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考虑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和需求,参与开发实施单位的技术实力。通过试点,形成针对不同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和硬件软件产品,尤其是适合我国纺织行业特点的应用软件产品,要确实能够满足重点专业行业(如棉纺、毛纺、化纤、服装等)的信息化需求,吸引同行业企业投入信息化建设,降低实施风险,提高应用水平,从而带动整个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在我国纺织业发达省,如浙江、江苏、广东,近年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现象。这些拥有结构特色和发展活力的市、镇产业集群有明显的内部和外部的规模经济效益,相当一批企业从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形成了市场细分、优势互补的新格局。示范应用项目和示范企业的效应在这样的城镇更为明显,推广往往更加顺利,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更为显著,从而促进在更大范围内的相关产业间形成产业链。
开发适合行业应用的软件产品
纺织企业要上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是重点,选择合作伙伴是关键,采用商品化软件是趋势。许多专家认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中,ERP等管理软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对于纺织行业,希望综合性ERP厂商意识到巨大数量的纺织企业所具有的市场潜力,给予更多更细的关注。在行业管理部门的协助下,选择龙头企业作为试点,投入力量,以其现有的通用软件版本为基础,在两三年内开发出符合某些重点行业纺织(如服装、化纤、棉纺)特点的行业版本,适合这些行业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类型、制造方式。针对纺织各个行业上下游衔接紧密的特点,结合SCM、CRM等功能,构建广义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形成配套的企业管理系列软件产品。
目前专业化是ERP发展的一个方向。已经有国外厂商将服装制造行业版本的软件应用于中国企业,有的国内知名厂商正在开发棉纺织、针织行业版本的ERP。
对于综合性ERP厂商,开发软件行业版本所增加的工作量是可观的,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开发技术和管理方法。这决不是按客户需求定制,不是个案项目,行业版本是具有行业特点的商品化软件,是行业经验的积累,要抽取出行业特征,将用户的特别需求映射到系统中。采用构件重用、系统拼装接口、功能模块装配等软件开发技术和标准化管理,保持软件产品的整体性、规范性和兼容性。这是目前国产管理软件存在的通病,解决得好,就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更高的回报。
具有行业背景的中小ERP厂商也可以按照以上目标在纺织业逐步形成自己的业务范围,充分利用熟悉行业、贴近市场的优势,提升产品的商品化水平。只要把握住用户需求和市场走势,在一点突破,就能占有自己的用户群,保持市场份额,做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