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过程充满了智慧与刺激。”4月19日,成功通过网络支付工具从信用卡中“小小套现了一把”的小G,在与记者在线交流时颇为得意。
去年年底,小G从网上看到一篇介绍如何利用网上支付工具“支付宝”从信用卡中套现25000元的文章。该文章作者宣称,“如果我有多张金卡的话,就能直接把房贷都还了,然后慢慢还银行的无息贷款。”那篇文章还针对网络智能系统提出了套现的注意事项,如不要用同一个IP地址注册两个账号以及不要两个账号用同一张信用卡等。
不过,小G或许并不知道,类似行为正受到央行的关注。
“央行已经关注到了虚拟货币、网络支付工具被用于一些不合法、不健康的领域,如赌博、网络洗钱等活动。央行正在制定相关的规范。”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央行首次举行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犯罪温床?
“我不过是好奇而已。”小G表示,与以前要跟一些商店联手,才能从POS机上套现相比,通过网上支付工具实在是可以自主控制的好办法。
小G认为,与他一样看到这篇文章并尝试这种交易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事实上,这只是使用新型支付工具,钻营金融体系漏洞的一个方式。苏宁上述表态的背后,则是目前网络支付工具被用于信用卡套现、赌博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但相关法规却滞后。
随着国内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卡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存在各类网络支付工具企业达到40多家。
根据央行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目前国内各类银行卡发卡已经达到11亿张,信用卡发卡总数超过5000万张。据估算,2006年利用网络交易的资金额达到了330亿元,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可能达到1000亿元。
不过,网络在带来支付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此前,媒体曝光的使用网络支付工具从事违法犯罪的活动包括:利用病毒和虚假网站进行网络钓鱼,诱使用户使用银行卡网上交易时套取银行卡密码;利用便捷的网络账号转账服务实施洗钱;利用网络帐号向提供赌博等犯罪活动的账号转账;违规操作银行卡等问题。
2005年和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和支付体系研究所曾两度发布警示称,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事资金吸储并形成资金沉淀,如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则可能存在资金安全和支付的风险;同时,第三方机构开立支付结算账户,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实际已突破了现有诸多特许经营的限制,它们可能为非法转移资金和套现提供便利,形成潜在的金融风险。
此外,由于网络安全管理可能出现的风险,导致用户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账户失窃的风险。这一系列的风险在2005、2006年发生过多起。
正是由于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央行此时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就被业界一致认为是发放电子支付牌照的前奏。
央行新设门槛
电子支付企业网银在线总裁赵国栋对记者表示,早在2005年,央行就已经在关注网络支付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问题,并在逐步调研和制定相关规范措施。2005年6月,央行曾发布《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在2005年10月发布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
《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目的,就是希望从制度上规范第三方支付组织的企业行为,将其纳入央行管理体系中,并设定了一定的门槛。不过这一办法经过两年的讨论和修改,至今还没有出台。
苏宁表示,央行鼓励发展多元化的支付体系,鼓励发展创新,也鼓励竞争,但是在涉及到用户使用新工具可能面临的风险,要努力做到规范,要特别关注它的安全性,包括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近期人民银行将发布实施《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实行审慎的业务许可,明确符合条件的社会化机构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合法地位”。
苏宁还称,为保障支付工具不被利用于赌博、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切断非法活动的资金流,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今年央行还将出台《电子支付指引(第二号)》。
记者辗转获悉的央行最新版《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修改稿)》显示,与2005年6月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新版本对于设立支付清算组织的门槛是:全国性组织最低注册资本金1亿元;省域内组织最低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不仅只此两档,还明确规定,支付清算组织必须加强风险内控,遵守反洗钱协议。
此前有消息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中将规定全国性的网络支付牌照原则上不超过10家,而当时国内有多达40家的在线支付企业。这导致许多网络支付企业纷纷扩张,以期通过规模来获得央行的牌照。在此过程中,一些公司被兼并或者收购,国内网络支付企业开始了第一轮洗牌。
“现在已经不到40家了。”快钱CEO关国光认为,随着央行相关政策的出台,支付企业今年还会出现一轮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