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黄山市有关部门起草的《古民居认领保护办法》初稿提交给了市政府。世界遗产地黟县早在去年8月份就推行了对首批49幢古民居实施认领保护的做法,但至今无一人正式参与认领保护。
县委书记首提“认领”设想
“黟县的古建筑是皖南地区数量最多的,保护价值很高的古民居比比皆是。我们推出的认领保护办法在省内是
创新之举,可惜因为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很好的政策却吃了‘闭门羹’。”4月26日,黟县文物局副局长王博华称,该县会继续推进认领保护古建筑的“新政”。
黟县因为拥有世界遗产地西递与宏村,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屏”古村落,每年得到国家与省里的专项保护资金较多,此外还有从宏村与西递门票收入中提取的保护基金。去年,该县对50余幢古民居进行了修缮,用的就是专项资金及保护基金。但是,该县的3200幢古建筑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需要尽快维修,每年1000多万元的经费缺口还很大。“有千余幢古建筑存在梁托等木构件腐朽毁坏,很多古建开裂、倾斜甚至颓塌,有85%的古建筑遭白蚁、木蜂、粉蠹虫的侵害。”黟县文物局负责人称,要更好地保护这些古民居,民间资本的参与是一条可行之道,除了就地保护与异地保护外,认领保护就是利用民间资本的一个新做法。
2006年年初,黟县县委书记吴文达首次提出了认领保护古建筑的设想,随后,该县文物部门就这一设想进行了调研论证与落实。2006年6月份,文物部门从全县的古建筑中筛选出49幢,将每幢古建筑拍了2至3张图片,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随后,这些资料被制作成电子文本,发到了专门的文物建筑认领保护网上,同时,还将这些古建筑的认领方式及须知规定等文字资料也放在了网页上。
“认领”账户没到一分钱
“到4月26日下午为止,我们在认领古建筑的网页上公布的银行账户上没有收到一分钱认领资金,也没有一个人正式表达认领古建筑的意向。”黟县文物局负责人称,今年春节过后,他们就感到“认领政策”受到了冷遇,大家都在找原因。
王博华认为,对认领保护办法宣传不够是主要原因。他介绍,“认领”网页是新设置的,关注人群不多。虽然该网站也在黟县政府网站上做了链接,可是同时被集中链接的县直部门及乡镇政府网站有几十个。
“从去年到现在,我们没有对新闻媒体提起过文物认领网的事情,也没介绍过文物认领办法出台的信息。”王博华说,现在看来,如果将这一信息及时地向省内外新闻单位发布出来,同时将文物认领网站在省内外相关网站上链接,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状况了。
王博华称,文物建筑认领保护政策对认领方式与享受权益也做了规定。认领保护人可在已推出的49处文物建筑中,选择任何一处或多处文物建筑进行认领保护,原文物建筑所有权不变。认领保护人可提供文物建筑保护技术或千元以上的文物建筑修缮保护资金。认领保护人除获得黟县政府颁发的文物建筑保护荣誉证书外,还可成为保护对象所属乡村的荣誉村民。凭文物建筑保护荣誉证书免费参观该县已开放的古村落旅游景区。
将尝试认领保护换居住权
针对这个政策,有热心认领保护的人士认为,这个认领办法中的保护方式与享受权益在实际操作中显得不够灵活,对促进认领工作的开展不具有足够好的激励作用。
王博华副局长告诉记者,黟县县委县政府及文物等部门对推行文物建筑认领保护的政策并没有灰心,已经就改进与完善认领模式有了一些新的设想,并将逐渐实施。
根据该县文物部门的考虑,将会扩大文物认领政策在点击率及影响面都较广的外地网站上宣传力度,将认领网站在国家、省里的文物旅游部门网站上链接,在黄山市政府网及旅游文化等网站上设置宣传专页;欢迎与邀请国内外媒体记者来黟县采访与报道文物认领工作。
文物部门还提出了以维修或认领保护古民居换取古民居居住权的保护理念。认领人提供了保护资金,就可以根据资金数额享受在修缮完好的古民居内生活与居住相应时间的权利,而且该权利还可以转让给朋友与亲属享用。
“黄山市目前有很多古民居的使用产权被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人买走了,这些人将古民居修缮好后,每年会定期前来居祝因此,对闲置已久的古民居,尤其是产权所有人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古民居,这种认领保护方式应该很有前途。”新浪副董事长汪延在对徽州古民居现状多次考察后,表达了这一看法。
黄山市的古建专家姚顺涞及黄山市社科联主席汪炜等多位徽学专家,也对这一保护设想给予了赞同,认为面对古徽州区域内的1022个古村落、6908幢古建筑、100多座牌坊的巨大地面文物资源,每一种积极的保护方式都值得倡导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