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区城管大小事,“一网打尽”
来源:齐鲁晚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4分钟后,市政所把井盖换上了,城管人员又来到现场核查。

   2006年10月,历下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率先在全省投入试运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年4月7日,管理系统通过了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历下区城市管理开始步入数字化时代。
 
 
 
25日上午,记者兵分两路,亲身体验了历下区数字化城市管理。

  “城管通”精确

  定位一个井盖

  25日,本报一路记者随城管监督员刘吉佳在其负责的佛山苑管理区进行现场巡逻,另一路记者则留守在历下区城市监督管理中心指挥大厅。

  上午11时,记者随刘吉佳巡逻至佛山苑幼儿园门前时发现问题:一污水井盖被车辆轧坏,黑洞洞的井口威胁着行人与过往车辆的安全。刘吉佳在给井盖附近设置了警示标志后,马上拿出“城管通”进行了现场拍照,随后在“城管通”上调出佛山苑管理区的地图,精确地找到该问题井盖,该井盖编号是“010295013900”。11时11分,刘吉佳用“城管通”把破损的井盖照片及相关信息传送至控制中心。

  几乎同一时间,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收到了刘吉佳发来的信息。11时13分,工作人员受理了该问题;11时18分,控制中心平台显示,派工单已成功发送给责任单位千佛山办事处市政所,该问题的处理时限为两个小时。

  11时25分,千佛山办事处市政所工作人员发回回单,控制平台显示:“井盖已经换上。”11时29分,控制中心向刘吉佳发出核查指令。11时35分,控制中心收到刘吉佳拍摄的井盖更换后的照片,记者看到,控制平台上“处理前”、“处理后”的照片均一目了然。操作人员在“结案意见”处填写“指挥中心知道,谢谢!”后,该问题全部处理完毕。记者注意到整个流程共用时24分钟。

  信息实现

  实时传递

  “以前从发现问题到负责部门派人去现场办理,每个环节都需要再派人去现场实地调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只需要通过监督员、监督指挥中心、责任单位三个环节就能完成。”历下区城市监督管理中心副主任温立群告诉记者。

  树木、花坛、路灯、电线杆、井盖……只要是在历下区建成区域内主次干道、甚至主要小区内,几乎每一件公共设施都已经编号,并纳入到数字城市管理系统。据监督员管理科科长朱宪章介绍,历下区25平方公里建成区域目前被划分为11个片区、45个管理区、313个责任区,1681个万米单元网格,共105058个城市部件被准确编号并收入到城市部件基础数据库中。由于城管监督员的“城管通”中输入了历下区网格化地图,且具备图片采集、点对点呼叫、短信群呼等特殊功能,可以与指挥中心直接联网,监督员一旦在现场巡逻中发现问题,即可进行精确定位,并把问题地址、详细描述、照片等信息直接发送给控制中心。

  信息采集—案件受理—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考核评价,记者了解到,与传统城市管理相比,数字化城市管理因为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递。记者实地考察后发现,从监督员的“城管通”到相关责任部门接收到任务指示,最多只需要3分钟时间。

  背街小巷

  也将“入网”

  “45名专职城管监督员分别负责45个管理区,每天上午、下午对其负责的责任区分别进行两次巡逻。”朱宪章告诉记者,专职城管监督员由长期从事城管工作、熟悉城管业务及分管片区环境的专职人员担任,另有10名巡查员负责日常监督。

  据了解,目前历下区城管数字城管系统每天收到问题数量平均百件以上,问题发现率比原来提高近10倍,案件处结时间平均可节省1-2天。

  历下区城市监督管理中心副主任温立群表示,在数字城管系统试运行过程中,管理中心会不断对系统进行升级完善,覆盖面积除现在的建成区主次干道外,还会向小区、背街小巷等处延伸,使得数字化管理的内容更广、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