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I能解银行信息化几个“结”?
来源:金融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当前,国内银行信息化的重点基本上围绕着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渠道整合技术的提升,以及各种管理系统的建设而展开。此时,各银行不约而同地遇到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随着各种业务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增加

,导致了必须对其所对应的渠道系统也加以改变,这大大增加了业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成本,延长了产品创新和升级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新兴渠道应运而生,每新增一种渠道,则要开发新的渠道系统。如何集成各应用系统,加快渠道系统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后台管理系统的连接,如何遵从“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化的趋势,打造适应银行未来发展的信息系统,如何加快信息系统的开发节奏,统一系统的数据标准、工作流标准和报文标准———这些都已成为新一轮银行信息化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重点课题。

一个银行的技术架构,取决于其整体的业务架构。能够从当前与未来银行业务需求的角度出发,同时能够站在银行总体战略上来进行部署的技术架构,才是一个稳健、高效的架构。近年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EAI/BPI(企业应用集成/流程集成)技术,为银行构建这样的架构提供了一种可能。业内专家认为,基于EAI的渠道整合模式,不仅仅满足银行当前的渠道整合和核心业务系统改造所带来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借此可以构建起面向将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架构平台,从信息化规划的角度,来支持银行业务的创新及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从“紧耦合”到“松耦合”过去,渠道系统与后台业务系统的整合是通过各种“前置”系统来实现的。比如,核心业务系统有核心业务系统的前置系统,中间业务系统有中间业务系统的前置系统等。

实际上,各种前置系统只是提供了各种业务系统的接口。而且,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种前置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技术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各种渠道系统对各种前置系统进行“点到点”的连接,从而形成了紧密的网状架构。在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密式耦合架构下,任何一点的变化,都会带来全局的改变。也就是说,任何一次业务系统的变化,都会再次导致渠道系统的重新开发或升级。EAI技术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用松散耦合的方式实现系统的互连互通,同时也保证各被连接系统的独立性。EAI采用连接技术,集成业务产品系统,再按照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的体系,将业务产

品系统进行封装,使业务产品的应用以业务服务的方式发布出去,屏蔽了后台业务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形成银行的ESB(企业服务总线)。在这种新架构下,各种业务系统的前置系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发布在服务总线上的各种服务;渠道整合也不再是通过前置系统的“点到点”的连接,而是对各种服务的利用。从对业务系统严重依赖的“紧密耦合”架构,转向“松散耦合”的架构后,当某个业务系统需要改进和升级时,只要把该系统与所发布的服务连接起来,而不需对核心业务系统和渠道系统做改变。只有在这样一种松散耦合的业务架构下,当新的市场机会出现时,才有可能利用银行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快速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也只有在这样一种松散耦合的业务架构下,银行各个分散的业务体系才既能够独立运营,又能成为整个银行全业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以账户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国内银行长期以来采用的主要是“以账户为中心”的信息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银行都在调整服务模式和方向,转向“以客户为核心”的业务模式。

由此,银行信息系统的开发也必须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目前各家银行为发展利润率高的业务,都在从“高柜业务”走向“低柜业务”。“低柜业务”需要更多的与客户直接面对面的沟通,需要业务人员对客户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这样,新业务的发展就对银行产生了全新的要求:需要银行充分利用其核心业务积累起来的客户资源,不再仅仅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两方关系,需要与第三方企业的有效配合和密切合作,还要求银行具有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通常来说,客户的完整信息是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的,不同应用系统的客户资料更新,也具有一定的时间差。此外,要想获得完整的客户信息,也要求银行的一些重要信息系统在处理传统交易的同时,必须同时具备数据交换与共享的能力。然而,由于银行各种产品和服务的自身特性,即松散耦合的业务架构,使得全面的数据和应用大集中不易实现。在此,EAI技术可以使银行在完成传统的金融交易的同时,也能实现完整客户信息的采集,并保证客户资料的实时同步更新。从“标准缺失”到“统一标准”我国银行业一直注重标准化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停留在“标准词汇”阶段,即“数据字典”阶段。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强,国内银行不仅要在服务模式和质量上与国际接轨,还要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化上进行提升。比如,SWIFT(国际环球银行间通信协会)是金

融领域的国际标准,在我国银行的国际业务中已广泛使用,但是,一直仅仅停留在国际业务的应用层面。EAI/BPI平台可以有?据标准、服务标准和流程标准的EAI/BPI集成平台,是银行业务架构的技术支撑,也是信息标准化的载体。只有依靠相应的标准,EAI/BPI集成平台才能真正发挥其平台作

用,才能成为“即插即用”的灵活平台。另外,各种业务系统的松散集成也需要标准的支持。只有在标准的支持下,各种业务系统之间才能真正做到数据交换、服务调用和业务流程自动化;也只有在标准的支持下,各种业务系统才能“无缝”连接,并参与银行的对外业务。EAI/BPI集成平台可将老系统进行封装,形成标准化的服务,实现服务共享,从而与其他系统实现基于标准的集成。如果将来因为业务或技术的原因,一个老系统被一个新系统取代时,由于其他系统对老系统没有直接的依赖性,只要将老系统连接到EAI/BPI集成平台,整个系统无须做其它改变,就可以依照标准化而运作。

从“业务驱动”到“战略驱动”与其它行业一样,银行业也经历了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从技术驱动过渡到业务驱动,再到战略驱动。目前,大多数银行处于由业务驱动到战略驱动的阶段。此时,各银行都不同程度地面对这样一种困境:由于过去眼光仅仅集中在某个单一的业务层面,使得应用的开发出现了分裂的局面,一个个业务系统形成的信息孤岛,造成银行信息化缺乏整体性。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内银行面临着与国际接轨、提高利润和加强客户服务管理等压力。与此相呼应,银行也必需基于其总体战略的层面,来进行信息化规划。

比如,核心业务系统的改造是目前的重点任务,但是,银行也应认识到,核心业务系统的改造不仅仅是解决核心业务所面临的问题,更重要的它还是银行发展新业务的基础。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作长远的考虑,在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时,应在架构上作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渠道整合亦如此。渠道的改造不仅仅是让渠道能够利用新的核心业务系统,更重要的是让渠道能够支持未来的各种新业务,并且利用渠道来改进客户服务和管理。

这样的方向,就给银行信息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第一,核心业务系统会逐渐成为一个核心资源系统,它必须能够向其它业务系统提供服务。由此,面向服务的架构就是一个必然的方向,融合了SOA的EAI/BPI平台恰好具有这方面的强势。第二,新的金融业务品种和服务的出现,对银行的市场响应能力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必须对现有服务进行快速重组。传统集成方法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这却是新兴EAI技术的主要特征之一。第三,新业务的特点是从传统的“简单交易”向跨系统与应用的“流程”方向发展。在这一点上,EAI/BPI所独具的流程管理技术,可以说填补了传统集成方法的空白。

总之,集应用集成、数据集成、流程集成于一体的EAI/BPI集成平台,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能够帮助银行从现有信息化系统向其战略目标演进。因此,可以说,利用EAI/BPI集成平台来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或渠道整合,既促使当前的业务系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又为将来的应用系统开发建立了一个全面适用的新技术平台。综上所述,在渠道整合、综合业务系统等建设中应用EAI/BPI技术,考虑的不单单是当前的需要,也不单纯是技术上比传统方法更先进的问题。从战略意义上看,EAI技术的应用,更是银行面向未来战略发展的要求,是银行信息化发展必不
可少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