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弘:关于南京市的总部经济几点思考
来源:新浪 更新时间:2012-04-14

 
 
  4月27日2007中国南京-河西新城国际商务周开幕式暨南京首届总部经济论坛在金陵江滨会议中心盛大开幕。 开幕式中,市领导、众多专家学者和项目客商出席,领导嘉宾致辞、江苏保险培训基地揭牌、宣布了“2007中国南京-河西新城国际商务周”开幕。同时在南京首届总部经济论坛过程中省市相关领导,北京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处处长李佐军博士等专家以及知名企业代表到场,就南京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模式、前景、规划和河西新城总部经济发展的优势、潜力和现实途径等议题展开探讨。举办总部经济论坛,集聚各路领导、专家、学者与实践者的思路、经验,必将对南京的总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以下为北京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南京市建邺区有关部门邀请我来参加“2007中国·南京首届总部经济论坛”。今天我们借这个机会就我们最近几年,应该说十年来,对于总部经济研究的一些思考,给大家进行一些汇报。今天我讲的内容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关于总部经济的基本理论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二个展望我国的总部经济的发展;第三个关于南京的总部经济提几点思考。

  第一、介绍一下总部经济的基本理论。因为我们今天在座的对总部经济还只是一般的听说,没有太多的时间研究它。我们出了一本专著,2004年的时候,我们对里面的一些核心思想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可以简单的记为1、2、3、4个“5”,“1”是背景,“2”是二种需求,“3”是三赢模型,4个“5”是会得到5种收益。政府为了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得到5种收益,作出一个区域发展总部经济要具备5个方面的条件,下面谈第一个问题。“1”个背景,就是我们在什么背景下来观察思考和研究总部经济的现象,得出这个经济学的理论。这个背景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化”来概括,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经济社会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最集中的概括为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我们越来越多的要素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不是原有的计划安排,城市化的推进可以使我们看到人员要素的流动,国际化使得我们思考问题要与国际接轨,信息化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影响着我们的组织模式和结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各种要素的流动,呈现出下面几个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很多的要素,特别是高端的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还有从国内流向国外,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是“1”。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思考一些问题。下面是“2”—两种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当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需求,这个需求首先是第一个,在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域和整体环境所限,使企业发展越来越面临严重的人才瓶颈,我说总部经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有10年时间,为什么说是10年?就是因为在1996年,我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因为是一个企业家对我提出这个问题。这个城市在陕西南面的小城市,企业很大,在陕西举足轻重,这是唯一一家没有被宝洁兼并的一家日用化工企业。这个老总非常认真的问了我一个问题,“我的企业在这个地域条件下,已经没有办法去取得我应有的人才,集体经济我可以调档案,这些人考虑档案都会到这里工作。这些年不行了。人才对我这个企业非常感兴趣,但是到这里来工作没有兴趣。我这个企业该怎么办?怎么发展?我想把总部搬到北京、上海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上有一套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有什么模型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当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经济学上怎么解决?但是我查遍了经济学的专著,没有哪一个学者来解决这么一个在我们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特殊问题,这是第一个需求。

  第二个需求,就是我们中心城市的城区的制造业成本越来越高,因为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原有的很合理的生产布局现在不合理了,制造业空心化不是以我们每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企业选择成本的一个必然选择。北京在原来的制造业城市发展过程当中,直接的矛盾就是与首都定位的矛盾,大量的制造业外迁,城区的制造业怎么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投入了很大的力量研究,特别是在2002年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2002年北京的制造业已经下滑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上。2002年第一个季度,北京的工业增长只有4.1%,我们都知道工业作为一个一般的城市应该是在15%—20%,但是北京的工业增长只有4.1%,西藏是4.0%,第二个季度是6.0%,第三个季度是9.0%,西藏是9.1%,整个一年和西藏一起排列在倒数第一第二。这个时候,政府提出一个战略,叫振兴北京的制造业,这个战略提出以后,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很疑惑,北京这个城市能不能发展制造业,怎么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一个课题,经过研究以后发现,作为北京这种城市,做制造业至少面临五大劣势:土地、水资源、人工、环境和产业配套的劣势。这些劣势决定了北京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制造业肯定没有出路,但是北京有很丰富的人才、信息、市场这些资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把北京的制造业的发展出路,以及这个企业家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当时我们做了一些研究,我们对北京朝阳区的CBD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看到在CBD的企业非常特殊,很多的高楼大厦的企业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完整的,它的功能作为制造业企业来讲是不完整的。有些企业看起来名称像制造业,但是它没有在大楼里面做任何制造,它做的是研发、设计、公关、品牌管理等等。这些功能我们认为就像我们到企业里面参观,一些标准企业,我们进入到前面的工厂大门,里面就是大楼,这个大楼是总部大楼,他们的研发、设计、销售财务都在这个大楼里面,大楼的后面一般是车间,这是非常标准的布局,但是CBD里面就没有这样。

  我们在思考,如果一个企业把总部搬到了CBD有偶然性,那么很多企业聚集在CBD里面,就有他的规律。如果一个企业把总部移在这儿对当地的经济影响不大,反过来,很多企业总部聚集在这儿,对这个区域的经济就会产生影响。我们就会比较,在这样的总部的形态和我们传统的制造业的聚集形态上完全不一样。制造业形态上消耗的是资源,使用的是蓝领工人,需要的是各种基础设施。产出的是一种有型的产品,企业之间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配套,看上去也是一个工厂接一个工厂这种形态。反过来,在商务区、CBD里面是成片的写字楼,就业是高级白领,企业之间是一种服务配套,而这样的经济形态,我们经济学上还没有专门的去研究它,或者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区别于我们一般的产业聚集区。所以,在这个环境下,我们试图找一个出路,希望把几年以前这个老总的需求和北京城市制造业的发展这两个需求结合起来,用一个概念统一起来,来解释他内在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过很痛苦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总部经济。这在经济学上是不曾有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某一个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这个区域进行集聚,将它的生产制造基地或者是服务的分支机构布局在其他的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或者成本优势、或者交通、市场优势等等,这样就形成一个在空间上的企业的功能链和价值链与资源相对应的空间组合关系。我们把这种经济叫做总部经济,这是我们第一次对总部经济从经济学上进行了一个概括。接着以后,我们就对它进行解释,现在很多媒体不负责任,动不动就是一个经济,今天早上看到我们的晚报,说门票涨价了就是门票经济,眼球经济等五花八门的经济。总部经济是不是这个概念?我们必须在经济学上做出解释,这个解释我正在做一个模型,但是现在我只能用语言来描述。这个模型有三个条件。1、信息网络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现在有条件,实现总部和生产制造功能的空间分离。我们说为什么总部经济现在提出来?就是因为近十几年、二十年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得我们很多企业已经具备了条件,实现了空间分离。这种空间分离由于技术条件的改变,使他的成本非常低了,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第二个我认为企业的发展和资源可以分成两个层,一个层次的资源是战略资源,比如说高级的研发人才、营销人才、战略管理人才,这些人才是非常稀缺的,还有信息、技术等等。反过来,土地、设备、能源、材料这些资源也很重要。但是他应该是物化劳动中的一种必需的常规资源。规模越大的企业、战略资源越是第一位,更加重要。第三个条件,对于我们中国特别是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的国家或者地区,他取得成本差异也很大,甚至于在我们的城市和郊区也存在这样的差异。在某一些地区战略资源非常密集,在我们城市里面有很多人宁愿在城市里面学非所用改专业,都不愿意离开城市,到小城市里工作,这是人之长情。但是,在这些城市,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各种要素价格非常高。反过来,在这种环境下很不均衡,没有实现城市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所以我们的思维上就需要有一些突破,所以总部经济我觉得从思维模式上和传统上的思维有所改变。传统的思维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称水量和它的短板直接相关。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欠发达的郊区都在千方百计的补充短板。一个城市的长板是你的人才、信息、研发金融;你的短板是你的制造。所以我们的土地、价格优惠千方百计的补短板。反过来在欠发达地区,我们的优势是土地、劳动力和生态环境,但是我们的短板是人才,是技术和信息。我们也千方百计的补,高薪挖人,承诺给人家别墅、汽车等等,几十万的年薪挖人,实践证明这两种模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你怎么补都补不过对方。总部经济一个新的思维,就是各自扔掉自己的短板,我们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做一个更大的木桶,在这个木桶里是我们双方用各自的长板做成的。这种合作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下区域和区域、省市和省市的合作,完全是功能的分工。我们的制造放在一个城市,我派一个技术厂长就完全解决问题了,这样的设计、研发,完全通电子邮件就可实现瞬间对接。这种思路,应该说是我们传统区域合作思路里面所不能解除的问题。所以总部经济所倡导的,是把两个区域的优势互补起来,利用我们的区位优势、利用我们的人才信息、战略的丰富来吸引总部。而欠发达的中小城市要利用我们的土地资源和生产成本的优势来吸引生产制造,这样才是实现一个双赢的局面。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很多企业这么做了,而且发展很好。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蓝星清洗(音)这个企业,这个企业从1986年开始创业,到1996年时资产已经从一万元增长到五个亿的规模。2003年,李鹏总理到兰州视察,总经理给总理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把总部提到北京,用3年的运作,1996年进行迁都。这些年过去资产变成了200亿。他的发展不但对北京做出了贡献,而且带动了他的生产基地。企业得到了很大的扩张。这是我的三赢模型。三赢发展,就是企业发展、中心城市发展带动他所在的制造区域的共同发展。

  下面有4个“5”。第一个的“5”是企业为什么要按照这个方式来进行。根据他们的谈话我概括了一下,按照这种布局可以得到5种收益,第一种,低成本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本信息、包括人际关系、人脉资源,很多企业很难解决的问题在大城市可能很容易,比如今天这个研讨会,如果企业家之间有一个交流很可能形成一个合作关系,很多城市来得非常容易。第二个,提升品牌的价值,一个城市是有品牌的,南京就是一个品牌,它比周边的城市要高出一个品位,在南京的某一个区域上又是一个品牌。比如我们现在打造的河西区,很多年以后肯定有很多的企业为进入我们河西为自豪,这个就是品牌。香港路上有很多的写字楼已经有很多的大企业在这里办公。有一些企业不太强的企业以及在香港路上的某一家宾馆里面,他的名片告诉人们他的地址是在青岛的香港路上。在青岛看来,在香港路上办企业的都是实力和品牌的标志。所以我们说,我们要用地域品牌来让企业得到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企业在地域品牌上加上了自己的品牌来发展自己。这是企业家非常看中的一个价值。第三个、获得低成本的生产服务。第四个、能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五个、观念和文化。很多企业再一个小地方待的久了以后,就会沾沾自喜。我再不是陶醉于去年的成就,我在和跨国公司在比较,看谁有冲劲、这种压力就变成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当然我们这个问题也很严峻,总部经济提出以后,这么多企业这么做,过程当中也有一些问题,在小地方、在那个环境之下还是可以的。搬到大城市以后,有一些人就跳槽了,他的研发团队不稳定了。为什么?因为他的工资那么低,条件那么苛刻,这些人就要离开。这对我们企业家的管理又提出了挑战。第二个,我们为什么要那么积极的推进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推出以后,现在全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南京,都明确提出把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主要能够给我们的政府带来五种效益,一个是税收贡献效益。总部经济能够带来一定的税收,但是这个税收我们要有一个观念转变。要从原来追求一个企业100%的税收在我这个地区上交转变为单位面积的收入。如果这个地区制造业不能发展,我们把制造业迁移出去及开发商写字楼,一个写字楼里面可以进入同一类的企业的总部的十几家。带领会计师、律师的发展产生的税收比原来的企业在这里占这么大的面积大的多,产出效益也很高。

  第二个“5”,产业成熟效益。就是带动会计师、资产、保险、餐饮、一般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个、消费带动。总部的投资活动,公关活动都会在城市完成,白领的消费比一般的人的消费高几倍。最后一个是社会资本效应。总部聚集越多,说明这个城市的环境越好。反过来总部就会迁移,因为总部的迁移和成本比生产制造的迁移成本要低的很多。就是总部经济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

  第三个“5”,总部经济我认为有5个特点。第一个是知识性,无论从制造业还是一般的服务业来讲,总部的环节知识环节最高的。第二个集约性,就是在消耗单位消耗的情况下,效益最大化。因为很多城市资源消化了变成了污染,反过来再治理污染,变成了消耗,没有真正的收益。虽然有常规资源但是缺乏战略资源,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失去了一种很高的机会成本。技术上让别人超越,企业依然长不大。所以我们讲总部经济是效益、资源、消耗以后效益也会最大化。产生新的效益;第三个,层次效益,这是我们在研究之前没有提到的。总部提出以后,不同城市的都提出了这样的愿望,为什么?对应的是总部需求,跨国公司到中国来可能有限选择北京、上海,北京特别大的集团也会选择北京、上海,但是如果这个企业规模还不是特别大,他的产品销售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他希望在区域中心城市来选择。如果它的产品,走向外省还不多,他可能会选择省会。因为在省会,他的人员资源更丰富。各种条件更熟悉,进入大城市不太多;第四个、延展性。总部经济从制造业、他会延展的服务业,过去我们政府也兼顾发展服务业。但是没有抓手。其实如果没有总部经济的需求,只有服务业的本身,那么发展也是很有限的;最后一个,辐射性和共赢性。这是我们目前很多人对总部经济认识还不充分的地方。总部经济实际上是实现了区域的重新资源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总部的内部的分工,把大城市的人才、信息、技术、辐射到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或者郊区,然后带动这个地区的发展。因为他研发出来的技术是没有办法在大城市里面来生产的。他只能选择那个地方来生产。这种成本的增加,就会带动成为规模的成本的扩张。使又会带来增值税的增加,这是一个共赢的关系。

  第四个“5”,我们研究了纽约、香港和新加坡发现这些诚实的总部经济的发展,虽然没有叫总部经济,但是总部的经济带动了我们的发展。这是他的条件,一区域要发展总部经济,一个城市首先要具备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因为总部的各种活动都是高端人才的一种创新。第二个对于明显的区委优势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及企业家为什么愿意把总部放在某一些地方,而不是其他的地方,是因为这个地方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无形资产。第三个、能够有便捷的交通渠道。第四个有高效的政府服务环境。

  第五个、要有专业化的服务产业。他的总部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这是我们谈的第一个方面的观念。总部经济的基本思想。

  下面我们谈一下总部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

  第一个从微观层面上,我们的企业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按照市场的原则配制资源,使企业的资本最小,收益最大,这是我们总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点。第二个,从中端层面上,我们现在很多的区、市级政府看到我们大城市发展经济的路子,要改一改,至少圈起地来搞生产制造不是大城市的了。总部经济是我们大城市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非要重要的抓手,这个积极性都很高。这些年,全国各地总部经济的论坛非常频繁,以及看到了我们中端层面上我们政府的积极性。第三个应该是理论的层面。虽然总部经济这种现象在自然中已经存在,但是在理论上还缺乏研究。一旦我们把理论建立起来,解决了企业家们和政府官员,头脑当中的一些疑惑,他就会变成企业家的自觉,这种力量也是不可小看的。所以我认为三大动力会推动中国的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在我们谈一下总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部经济的发展整体是很好的,但是由于总部经济这个概念提出来也就是几年时间从2002年到现在只有6、7年的时间,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我认为现在存在两个方面的认识误区:第一个,对总部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和提高。很多人把总部经济仅仅等同于一些总部的楼宇经济。盖一些楼就是总部经济,没有看到总部经济是对各种服务业和各种环境的需求。总部经济的本质是企业在总部制造商分离以后产生新的收益,没有看到这一点。还有一个误区认为总部经济只利于大城市,对小城市不利。因为我们说总部经济解决的是两个极端的问题。有一些城市、地区,总部和制造摆在一起可能是合适的,他的生产成本不是很高,可以去作战略资源,这是合适的。我们要解决两个极端,一个是解决大城市无法进行生产制造,这个区域怎样发展?这种合作实际上是共赢的关系。换种方式讲,我们企业已经很难在这个地方发展,然后要按照这个模式来发展,这必然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但是这种共赢的关系,优势互补的关系还没有被很多的政府官员所认识,有待于提高。第二个困难就是我们现有的一些制度还滞后于总部经济的这一新的增长方式。比如说我们的财务机制,GDP的核算制度,业绩考核等等都是适合于总部经济的发展要求。总部经济是生产力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新的要求,我们政府还不愿意把我们的生产制造转移出去,总部前面迁走,我后面的生产制造就不给予支持,这本身就是对总部经济的阻力。这是两个大的困难。

  对总部经济的未来得展望,我认为,我们中国总部经济的发展可能要经历三个阶段。

  1、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更多的通过合资,建立大型的三资企业,这种经济形态,在这种形态之下,我们过去没有去概括,我们看到他的本质依然是全球总部经济的关系,我们从制造环节,介入到全国总部的总部经济的链条当中,我们担当的是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基地,总部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很多城市情况很幽美、生活很富裕,他们已经转移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消耗了大量的环境代价,但是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所以这个过程,我们应该做的是集聚经济实力来提升我们的经济实力,打造我们的民族品牌,为第二阶段,或者第三阶段发展成为条件。

  第二阶段就是我们现在要立足推动的,在我们全国范围内要总部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再配配置。因为我们的城市之间,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我们的差异很大,但是,这种差异越大就越给我们发展总部经济创造条件。我们大城市、欠发达地区、或者是郊区都可以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重新配置资源。一个好处是我们的效益最大化,按照原来的传统模式配置必然是资源的浪费,重新配置后可以效益最大化。第二个好处就是这个效益为我们城市所用,因为在第一阶段我们的效益,我们的资源消耗了,但是效益却流出去了。耐克鞋在中国,一个厂生产一个耐克鞋要赚到1—2块钱,在国际市场上卖到1千元人民币。一个衬衫在中国只有1块钱的成本,我们资源消耗了,效益却被国外的企业拿走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总部经济能够使我们的国家的利益最大化,这个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家有关方面的足够的认识,不然按照那个模式做的话,必然是我们的资源消耗越来越多,利益流失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第二阶段的任务,我认为我们已经有这个条件了,具备来做这个了。

  比如说北钢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很难发展。人们提出疑问,要北钢还是要首都?一直到这个程度,他们提出这样的总部经济的划界办法,总部留在北京,生产制造在河北,出来的利益北京和天津一人一半分了,这样就解决了地区之间的合作关系。第三个阶段,我认为是我们要积极培育的我们的企业要更大发展,要使他的总部留在国内,他的生产材料还在。现在我们的海尔、华潍向海外投资,但是总部仍然在中国,如果我们越来越多的企业按照这个模式去做,那么我们就会通过总部经济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总部经济的发展,应该还有非常好的前景。这几年,我们的直接投资,呈直线上升状态,这个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指标,大家可以看到。最基本的判断,现在越来越多城市,已经具备了在国内形成合力配置的条件,我们要加快这个进程,舒展这个进程。舒展第一个阶段,加快第二个阶段。然后培育第三阶段。

  南京,刚才我们的区长已经讲的很好,我不说细的了。我相信南京发展总部经济应该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南京新城的建设,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政府规划的模式,这个方面成功的模式也有,比如东京等等。还有一种模式就是市场自发的形成,然后政府进行引导。这两种模式也不可以截然分开。我们政府通过引导,引导市场力量进行发展,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前景。

  第二个我要强调南京要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和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分工和差异机会,长三角、上海、常州、南京可以构成一个金三角,这个可以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发展城市的带动。然后周边的生产制造形成一个总部经济的链条。第二个层面,就是我们在南京市层面上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资源的配置。而避免恶性的竞争。这就是原来建成区的一些总部经济的具体。比如说南京的鼓楼区、宣武区等等。他们的发展跟我们新城区建邺区的发展,我们应该是一个错位发展、差异定位的关系。第三个,明确总部经济的功能、产业定位。南京在长三角当中应该起到附中心(音)的作用,和杭州共同托起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我们在长三角地区有很多的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很好,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下希望把总部移向大城市。我们有一个资料,温州这几年,有300多家企业将总部或者是总部的功能移向上海,实现上海和温州的一个互动化。这个趋势在我们长三角已经非常明显。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能够吸引一些制造业的客户到我们这边来。通过这样的链条,把我们南京的优势辐射出去,带动这些发展。第四个就是完善配套设施、优化环境。

  第五要明确政府角色,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政府能够做的就是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我希望我们市一级政府应该更好的谋划南京的总的经济发展。因为区域经济确实很有意向,但是区一级很难做到整体的总部经济谋划。如果市一级政府能够从全市的角度进行配置,就能够比较好的解决差异定位的问题,共同发展的问题。我就谈这么多,希望大家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