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警方向科技寻枪
电子地图使警务工作如虎添翼
一起街头抢夺案件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时间是2007年4月6日上午9时,地点在沭阳县某医院内,2名犯罪分子作案后,骑着摩托车逃离现场。
警情就是命令。沭阳警方数10名特警、交巡警、派出所民警闻警而动,协同作战。
“马上调出附近地图!”在沭阳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内,民警迅速在电脑内输入IP地址,调出了该医院附近的地图,通过快速切换,地图上该医院附近所有的交通和治安岗点都醒目地标识出来了,共有4个交巡警岗点,2个社区警务室。“我们需要该医院负责人的帮助,进一步了解嫌疑人员的情况。”民警们又在地图上点击医院的图标,地图的左边弹出一个窗口,清楚地写明了该医院的联系电话,以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和电话。民警很快地从医院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当时犯罪分子作案的情形和逃跑的路线。
此时,民警按照受害人和医院提供的逃跑路线,调出医院附近的2个监控探头的画面,路面上的行人和车辆清晰可见。“看,这2个人和报警人描述的情况很像,衣着也符合报警人提供的特征。”指挥中心内一名民警在一个探头的监视器里发现了嫌疑人员。“交警三匹马岗点,我们已经发现嫌疑人员,你们迅速在人民路上设卡拦截。特警大队要火速赶去支援。”指挥中心的民警一边注视着嫌疑人的动态,一边把情况通报给了前方的警力。在电子地图的精确指引下,2名犯罪分子很快被抓获归案。
迅速开展审讯工作。据2名犯罪分子交代,他们是山东人,于3月初来到沭阳县,他们还有一名同伙,但只知道同伙叫“王三”,暂住在城区,其他情况不明。如何在城区几十万人口中找到“王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就在这时,该局的电子地图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地图中的“检索功能”,民警输入“王”和“山东”之后,仅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嫌疑对象王某某的大名就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当天,警方通过埋伏成功将其抓获。
这是沭阳警方的一次现场模拟演练。4月6日,沭阳县公安局召开全县派出所警务地图建设观摩会议,会议召开前,通过设定警情,现场测试了民警运用电子地图服务实战的能力。
近年来,沭阳县公安局加大了科技强警的投入,使全县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猛增,特别是自2006年,该局争创“全省科技强警示范县”后,该局的信息化改革驶入了“快车道”。自2007年以来,该局以“科学化、现代化、网络化、电子化”为目标,投入经费90万元,全力推行派出所“警务电子地图”建设,并且电子地图全部与县局局域网联网,从而形成全县范围内的信息共享,警务工作全面进入“读图时代”,警务工作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新闻解读
现代意识打造全新信息警务平台
科技手段成为沭阳公安工作“推进器”
近年来,沭阳县公安局大力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的部署,明确了“从派出所抓起、以应用为核心、在实践中建设”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狠抓基础信息、数据的规范采集工作。在警务电子地图建设过程中,他们坚持以认识深化为主导,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技能培训,健全管理规范,全力推进电子地图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探索,该县所有派出所基本完成了警务电子地图的建设工作。期间,全县共采集各类人口信息135.3万条,场所行业信息633条,特种行业信息392条,其他各类信息3.5万条;拍摄居民房屋图片5.63万张、消防设施图片155张、安全通道图片106张,其他各类图片1.9万张;制作乡镇级平面图40幅,村居级平面图453幅,各自然村庄(小组)平面图2831幅,楼群、小区平面图176幅。
跳出传统警务思维模式,以信息化、网络化的意识重新构建当今时代的警务平台,这是沭阳警务信息化走出的坚实一步。2006年12月,该局制定了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把警务电子地图建成以空间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公安网络为依托,实现系统和信息高度整合与共享为目标的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2007年1月,电子警务地图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试点单位是该局南关派出所。该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流程、软件设计调整,完成了数据的转换,及各种表式的统一工作。随即,新河、潼阳、万匹等试点派出所也在此基础上,采用各个阶段跟进方法,完成电子地图的安装、操作和培训、网上办理等应用功能的落实。同时,每个派出所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在地图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如万匹派出所在地图上添加了无限放大功能,可以清晰地看到村与村之间的道路。新河派出所在采集民居信息时,采用交叉照相的方法,突出表现民居的出入口。潼阳派出所则加强了对教会集会点信息的采集。目前,试点派出所全部实现了与县局系统联网的调试。据统计,县局为了提高民警的地图制作水平,共举办6次培训,接受培训民警500余人次。
建成后的电子警务地图使沭阳县公安机关可以随时、动态地掌握治安信息中人、地、物、组织、事件等各要素,沿着信息高速公路,在三维立体空间,民警就可以轻而易举在异地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人以及他的家庭情况、详细住址、房屋结构,从而大大减少了民警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麻烦。
电子地图除了为民警抓人、破案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服务,迅速便捷地查找出有价值的线索外,还方便了社区工作。因为该地图还具有以房找人,以人找房的强大功能,社区民警借助于电子地图,能够随时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如在审批办证过程中,群众只需把申请材料递到社区民警的手中,然后,社区民警和派出所可直接进行网上信息流转,通过电子警务地图查找到此人详细的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与群众递交的申请材料核对无误后,就可为群众办理证件了。同时,电子警务地图还扮演了所领导的“高级参谋”,所长想了解当月的发破案情况,只需在地图上找到发破案链接,再选定时间,就可以在地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当月的治安情况,从而对下个月的巡防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估。
截至目前,沭阳县公安局通过电子地图直接破案50余起,抓获各类网上在逃人员15名,发现犯罪线索260余条,查处违法犯罪人员210名。
特别报道
三条主线盘活警务网络
沭阳民警不断“品尝”警务地图的“甜头”
沭阳县公安局警务电子地图建设的一大特点就是牢牢抓住了三条主线:一是夯实了社区警务基础;二是提高了警务工作效率;三是建立了系统的使用规范。目前,沭阳警方已形成了浓厚的使用警务地图的氛围,民警们在警务地图的引领下,通过与库存信息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抓获犯罪分子,从而“品尝”到了警务地图的“甜头”。
夯实社区警务基础
众所周知,充分整合社区治安资源是搞好社区警务工作的便捷之路。离开社区群众这一广阔的空间,任何警务工作必将一事无成。为此,沭阳县公安局结合本地社区警务的特点,将社区警务的工作内容全部列入地图建设过程中,并作为“重头戏”付诸运行,通过“照图说话”的形式,使管理的人、地、物在地图上一目了然,满足了实际工作的需要。
“电子警务地图与民警的日常业务结合起来,涵盖了各项社区警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其实,电子地图的制作过程就是夯实基础工作的过程,同时更是民警熟悉辖区情况,突出为民服务的过程,地图的建成有效保证了沭阳县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副县长、公安局局长刘芝玲说。
为了使绘制的警务电子地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该局首先将作为蓝本的全县航拍地图无缝隙分解细化到全县481个警务室辖区,由各派出所组织民警深入街道、社区、村居进行信息采集。城区按照“小区不漏楼、楼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要求,按街路巷、门牌号以及楼号、单元号、住房号,分小区(街路巷),逐楼、逐户绘制社区平面图、楼房分布图、民居平面图,涉及场所行业和内部单位的社区,还要制作场所行业分布图、内部单位基本情况图等基础信息,农村则按照自然村落、主要道路、重点场所等进行布局,按比例制图,分层次着色,制作社区平面图、村民居住图、巡防网络图等电子图。对特殊人员、场所还进行特殊标注。对主要路桥、重点企业、管控部位、场所行业及变压器等易受侵害的公共设施都进行着色标注。对无违法记录人员不着色,对重点关注人员标红色,对困难户、救济户等标绿色,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如个体工商大户、企业代表等群体标注蓝色。
该局还把地图信息延伸到警务室,让每名社区民警负责维护和采录最新信息的工作。民警将社区的各种管理对象、单位、场所、安全防范设施、防范责任等信息资料全部输入电脑内,将原来的“簿、表、卡、册”等“纸袋信息”全部更新为电子化的警务台账。民警通过有效的社区工作,还要及时将最新的人口情况、治安变化情况、个人掌握的点滴社区情况输入电脑,通过计算机管理,在地图中通过若干链接的方式,将信息整合提升为综合信息,从而成为公安各部门所共享的目标。
而且,在工作中,民警们还迅速发现了警务地图的另一个功效。以前,许多社区民警调动时,他自己整理的社区台账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而新任社区民警接班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接上前任的头绪,出现了工作脱节的现象。而有了电子地图后,无论是前任后任,都可以“端上锅就吃饭”了,人虽走了,但社情“留下来”了,新警接班时,避免了过去人走“家底丢”的现象。
提高警务工作效率
4月10日上午,沭阳县公安局南关派出所社区民警荀建国一上班就打开社区内的警务电子地图,此时电脑发出“嘀嘀”的提示声,原来,有一个待办业务在提醒他,他所管辖的美好家园的李女士要办理往来港澳地区的通行证,县局出入境管理科通过警务电子地图给荀建国发来信息,要求调查李女士的基本情况。荀建国立即在地图上打开美好家园链接,点击人口管理项,经过简单的姓名输入查询,几秒钟后,李女士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情况立刻出现在了电脑屏幕上。作为该辖区的常住人口,李女士无任何违法犯罪记录。于是荀建国立即在调查表上填上“无任何违法行为”,并签名。然后,荀建国又通过警务平台将表格发给县局出入境管理科,整个过程仅2分钟。
警务电子地图的建成极大地加快了网上信息的流转,提高了沭阳县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的工作效率。此外,在打击犯罪方面,如,查找与案件相关的人、事、物,网上追踪在逃人员,以及为群众提供各类公安相关业务服务方面,公安队伍内部管理等方面,警务地图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该局政委赵爱军介绍说:“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派出所哪里发案了、哪些案子最近处于高发状态、还有哪些案件之间可以串并等情况,过去只有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来了解,现在只要在局域网上进入该派出所辖区地图,输入时间,所有发案的情况和地点都一目了然。系统还会根据案件、数量的不同,显示不同的颜色,哪里发案越频繁,那里的‘星星眨得最厉害’。”正是基于地图提供的各种统计功能,每一名使用者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不同案情的案件,从而实现案件的快侦快破,提高了对案件的精确打击、精确防控的能力,也更有利于指挥决策人员针对不同时期的规律,采取必要的打防控工作,增强决策的准确性。
2007年3月11日,该局指挥中心接到一名群众报警,2名犯罪分子将一名群众殴打致伤后逃窜,受伤群众浑身是血,瘫倒在地,报警人按照就近电线杆上110报警标记,说明了自己是在广州路3053号电线杆处报的警。接到警情后,接警人员立即打开电子地图,找到广州路3053号电线杆所处的位置,发现辖区派出所是该局南关派出所,最近的医院是南关医院,民警迅速指令南关派出所前往现场进行处置,同时也通知南关医院紧急赶往出事地点,抢救伤员。
这是警务电子地图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例子。其实,在警务电子地图制作之初,该局就已注意到了地图与接处警、监控系统的关联作用,当指挥中心接到突发警情后,就可以在地图上迅速地找到报警点和发案点,及时掌握案发现场周边的情况和附近的警力分布情况,从而选择最佳路径,指令相关警种快速、准确地赶赴现场,并根据周边情况开展相应的处置工作。
建立地图使用规范
沭阳县公安局在建设该系统时,严格要求地图使用者对信息采集、录入要做到“全面、及时、准确、真实”,在具体操作上明确了“谁管理、谁录入、谁维护”的原则,同时,为了保证信息的“新鲜度”,促进地图在应用上发挥最大效能,该局还规定了四“必须”:
一是“必录”。对常住户口申报、暂住人口登记等当场能够录入的项目必须当场在电子地图上制作相应的链接,不能当场录入的信息必须要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信息采集,并录入电脑,在地图上做好链接。
二是“必查”。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盘查人员等必须使用地图进行查证,核实嫌疑人员交代的住址、家庭成员、犯罪前科、社会关系等情况,如果是本地人员必须要在全县的警务地图上,通过查询功能,弄清其真实身份以及社会活动情况等资料,为侦查审讯提供材料和证据。
三是“必用”。对于在逃违法犯罪嫌疑人必须在地图上进行布控,只要此人在地图上任何一个地方出现,就能将他绳之以法。2006年11月,宋某某、张某某被该局列为网上逃犯。警务电子地图建成后,二人被民警“拖拽”到地图的“在逃人员库”内。2007年4月10日,二人在城区现身,该局民警将二人的信息资料与库内信息比对后,在他们的出租屋内将二人抓获。4月11日,该局刑警大队侦查员从地图上发现灌南籍暂住人员周某某系在逃人员,民警火速出击,将其抓获,破获抢劫案件10余起。
四是“必评”。对地图各项信息的维护工作,县局采取每月必考、年末必评的方式。将民警信息维护工作计入单位的绩效考评成绩。对地图考评措施的出台,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地图在实战中更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