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商务厅王福宏厅长在中科大的专题讲座:变化着的世界 崛起中的中国 ——浅谈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10个问题
按:作为中科大MPA课程教授的省商务厅厅长王福宏同志应邀为中科大2007年春季MBA、MPA、MLE300余名学员作了题为“变化着的世界、崛起中的中国”的专题报告。现登载于后,供参阅。
非常高兴与大家见面,也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聊聊有关情况。讲什么呢?我首先想到了要顾及大家的需求,讲课也有一个“按市场需求办事”的问题,不适销对路,东西就卖不出去,更卖不上好价钱,讲课也是如此;想到了如何与学校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找到自身的定位,干什么事,没有特点往往是站不住的;还想到了哪些是自己平时工作学习比较熟悉一些的,其实也就是比大家接触稍微多一些,熟悉一点总是心里有点底。综合这几个方面的考虑,我准备讲一讲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有关问题。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明确提出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要求我们考虑问题、制订政策要有国际视野,而且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讲的很多,份量很重,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昨天,省长在去北京参加两会前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千条路、万条路,对外开放是出路;千条计、万条计,招商引资是大计”,进一步表明了对扩大开放的高度重视。因此,讲这个问题也算是“与时俱进”。定好了方向后又怎么开讲呢?我也琢磨了一下,毕竟不是做研究、搞教学的,没有那个水平讲的那么深透,也没有足够时间讲的那么系统,就准备以我的感悟,从大家可能比较关心、我觉得也是大家应该了解和掌握的方面来介绍,采取“点射”形式,拟讲10个问题,包括当前的世界经济体量、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经济外向度、人民币汇率、贸易顺差、我国的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外资并购、服务外包、战略资源和能源问题等,逐一讲讲。限于水平,只能是蜻蜓点水。这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干什么事总是要讲投入产出的。记得10年前我在省政府当副秘书长,直接为省政府主要领导服务的时候,他曾经说过,一个报告,受众如果能记住一个观点、几句话就不错了。今天我占用大家两、三个小时,只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希望大家能对开放型经济的10个问题有个概念,对其中的重要数据、观点有个印象;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唤起大家对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兴趣,以后在各自岗位上都能成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领导和骨干,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科大人。
一、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经济
大家对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即使是男同志也会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如果是来自企业,你会对你那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如果是来自省、市、县政府部门,也会报出当地的GDP、财政收入等重要经济指标来。在座的都是精英分子,是个优秀群体,大家还会知道去年我们国家的GDP(20.9万亿元)和财政收入(3.9万亿元)等重要指标。但是,世界经济体量有多大?主要增长点在哪里?当前发展态势如何?怎样去观察和把握它?可能大家平时太忙,没有时间过多地去注意、去思考。我就先谈谈这个问题。我是做实际工作的,在实践中,看世界经济,我的体会主要是把握三条:一看大面,二看主要经济体,三看主要因素。觉得把握了这三条,再在平时注意根据动态情况适时校正,似乎也就可以了。
看大面,主要是指经济、贸易、投资。世界经济:目前研究世界经济比较权威的组织,一类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另一类是高盛、摩根斯坦利、瑞银等著名国际咨询机构。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全球GDP是44.38万亿美元;2006年预计在47万亿美元上下,增长3.8%,比上年升高0.4个百分点;2007年根据各大国际机构的预测,全球经济将增长3.2%,虽比2006年降低0.6个百分点,但仍属较高增长,处于过去三十年最快的增长时段上,按照这个增长速度,估计到今年年底全球经济总量可望达到49万亿,直逼50万亿美元的高度。全球货物贸易:贸易增长幅度一般要比经济增长快一些,贸易总量比经济总量则小一些。2005年国际贸易额21.5万亿元;2006年增长9.4%、约23万亿美元;2007年根据世贸组织的预测,国际贸易量将增长7%以上,虽低于去年,但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增幅(不到6%),今年估计25万亿美金左右。跨国直接投资: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增长34%,已连续四年实现高速增长,估计今年要达到1.4万亿美金,将超过2000年的历史最高点。经济、贸易、投资同时增长、稳定增长构成了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面。
二看主要经济体,主要是看美、欧、日和10大新兴经济体以及世界500强。美、欧、日是第一方阵,其中美国是领头羊,这个家伙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8%、全球货物贸易量的12.5%、FDI的11%,分别是世界第一、第一和第二。美国经济2006年以来明显放缓,由一季度的5.6%、二季度的2.6%回落到三季度的2%,四季度回升至3.5%,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预计今年由于房地产降温,美国经济将有所下降,预计在2.5%~3%。其实这个速度也是不错的。当然,也有人预测美国经济在今年底可能进入衰退期,2月26日格林斯潘就发出了这样的警告。美国自2001年开始的较快增长已经持续了五、六年,目前有人觉得快要走到尽头了。欧元区经济平稳增长,预计增长2%。日本经济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内需扩大,预计增长2.2%。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60%多(过去曾高达70%以上),总量这么大,都能保持2~3%的增长是非常不容易的。美、欧、日的增长是左右世界经济常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10大新兴经济体是第二方阵,其中“金砖”四国是世界经济的新亮点,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在国际经济中影响力与日俱增。何谓“金砖”四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放在一起,就是BRIC,因与“砖”的英文读音相同,有的媒体就把它译为“金砖”四国。“金砖”四国全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发展中大国。在地域分布上,中、印是亚洲大国,俄罗斯属欧洲,但横跨欧亚,巴西在拉美,非洲没有代表;在经济上,各有千秋,巴西有重要的原材料,俄罗斯有巨大能源储备,印度是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中国是低工资条件下的制造业大国;在发展动力上,中、印主要依托工业化和现代化推动经济崛起,俄、巴则依靠资源收入带动投资和消费,而且在能源资源贸易上,中印作为重要需求方、俄巴作为重要供应方,均占据着全球供应链上的关键环节。目前,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发展势头不减,一个比一个高,预计今年分别增长4.0%、6.5%、7.3%和10.0%(占世界经济的11.2%)。加上韩国、土耳其、墨西哥、伊朗、南非、印尼等国组成的10大新兴经济体,若按照PPP(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已占到世界33.2%,接近西方十国的总量。10大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是影响世界经济增量的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世界500强的走向与发展也是我们观察世界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参照系。2006年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所实现的营业收入(18.93万亿美元,相当于同期世界GDP的42.7%)增长12.7%,资产增长7.4%,均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2006年排在第一名是埃克森×美孚(3399.4亿美元),增长25.5%,由上年的第三名跃为第一,其营业收入相当于瑞典(3659亿美元)或者瑞士(3647亿美元)或者比利时(3633亿美元)的GDP,比沙特(3098亿美元)还要多,真是“富可敌国”;2005年排在第一的沃尔玛,尽管其营业收入由2879. 9亿美元增加到3156.5亿美元,也只好屈居第二;2005年营业收入达到124亿美元(美国马斯柯MASCO)就可以跻身500强,而到2006年则需达到137亿美元(美国耐克NIKE)才能得到名份。非常可喜的是2005年中国有18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2006年已增加到23家企业,其中内地19家、台湾地区3家(鸿海精密、国泰金融控股、广达电脑)、香港地区1家(和记黄埔),中国石化集团名列第23位,比上年提升8位,取得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以世界500强领衔的跨国公司(全球6.4万家,占据着全球生产总量的45%、全球贸易总量的65%、全球技术交易总量的80%、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和全球高新技术研发的95%以上)虽然增长幅度不一,但同时都普遍保持增长的态势,难怪有人称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
三看主要因素,主要是看能源资源、金融股市房地产、国家政策。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石油价格前不久跌了些,据说是作为世界上最大取暖油市场的美国东北部地区持续出现暖冬天气是引致油价跳水的直接原因,原油商业库存增加,投机商纷纷抛出石油期货订单,国际油价应声而降,但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国情咨文,宣布搞石油战略储备,加上伊朗核问题等,目前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回升至每桶60美元左右,但随时可能翻牌,高盛公司至今恪守油价可能升至每桶105美元的立场。铜的价格在去年四季度往下走,现在有所回升,伦敦金属交易所三个月期铜每吨在6000美元上下波动,虽比最高点每吨8800美元下降一些,但总体上讲,去年底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与2001年底相比还是成倍地增长,石油、铜、铝、铁矿石、天然橡胶的价格分别上涨3倍、4.5倍、1倍、近1倍和4.6倍,仍然是处在高位水平上。金融股市房地产,2005年世界的股票、债券、银行资产的规模高达152万亿美元,是世界GDP的3.4倍,资金流动性泛滥,加上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甚至1美金可以放大到10倍使用,使世界的资源、金融、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明显增强,风险加大。全球利率进入加息通道,美国两年间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已升至5.25%,欧元区自2005年12月以来连续6次加息,目前基准利率已提高至3.5%,日本去年7月份结束长达5年的零利率政策,今年2月21日再次提高基准利率,升至0.5%。我国也不排除加息的可能。利率上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需求,全球经济运行趋紧。美元汇率趋软,去年欧元兑美元大幅升值,达到11.4%,人民币、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卢布兑美元也均呈升值状态,分别升值3.3%、1.9%、18.6%、8.7%。加上我国官方外汇储备已超过1万亿美元,现在有不少国家宣布放弃一部分美元储备改为购买欧元,美国的货币政策面临调整压力,预期美元总体上将继续走软。国家政策,发达国家普遍转向保守主义,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也日趋严重,发达国家竭力保护其夕阳产业,频繁发起反倾销,限制进口,并以“公平贸易”为借口,在知识产权、劳工、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施压,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上述因素的分析,表明了世界经济普遍增长背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某些因素的积累将会影响或阻碍增长的持续性。
简要的结论就是:2007年世界经济尽管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我国、我省继续面临有利的发展机遇,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世界经济增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些甚至比以往更为突出(资源、能源、汇率、利率、保护主义等),应积极应对,争取主动。
二、如何科学把握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大家对此已经耳熟能详;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一些国家或媒体把中国视作经济大国、强国,甚至提出要中国在联合国承担与我身份不相称的会费。应该做出怎样的科学判断呢?我非常赞同对中国目前在国际上“双重身份、双重特征”地位的判断。这就是,首先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中西部仍然很落后,总体水平不高,但又开始具备某些发达经济体的特征。
为什么说开始具备发达经济体的特征?这可以有多种表述,但我想用几组数据来说可能更为直观:全球经济总量,去年估计在47万亿美元左右,其中,美国13万亿美元、约占28.1%,日本将近5万亿美元、约占10.2%,德国将近3万亿美元、约占6.3%,我国是20.94万亿人民币,折2.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估计在一、两年内就要超过德国。2003年10月1日美国高盛公司发表的全球经济报告第99期,曾引起国际上的巨大反响。该报告预测(以GDP衡量),中国将在2010年超过德国,2015年超过日本,2041年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按照惯例,在当今世界上,GDP超过1万亿美元即可称为经济大国,我国早在2000年就突破这个界限了。全球货物贸易额,去年约23万亿美元,其中我国进出口总额1.76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居世界第三位。照目前的发展势头,预计到今年底,我国出口有可能超过美国和德国,上升到世界第一位,进出口总额和进口额将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二位。如果把经济视作体育活动,那么外贸就好像体育活动中的足球,因为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联系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纽带,最能彰显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最能“吸人眼球”。尽管我国外贸商品总体上价格不高、附加值不高,但有这么高的地位总是件了不得的事。跨国直接投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去年我国吸引外国投资700亿美元,继续列发展中国家第一、世界第四,占世界跨国直接投资的5.8%,占流入发展中国家的1/5。官方外汇储备,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统计,去年底全球官方外汇储备(包括外汇和黄金)5.1万亿美元,我国以1.0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占全世界总量的20.3%。钢产量,去年世界总产量12.39亿吨,其中我国钢产量4.18亿吨,全球第一。春节前,我到中南海去见一位领导,他说,光是一个XX省的钢产量就超过1亿吨了,而这个数字曾几何时是亿万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汽车产销量,去年全球产量约7000万辆,我国产量727.97万辆、增长27.3%,已是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仅次于美国、日本,我国销售汽车721.6万辆、增长25.1%,更是全球第二大新车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我国汽车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的比例已超过10%,是汽车销售增量最多的国家,预计今年汽车产销量将突破800万辆,增长15%左右。去年有一本书比较畅销,《当中国改变世界》,是法国人写的,此人是经济学博士,专栏作家,也是法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他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平均每人有一辆车,法国则是每两人一辆,而中国每200人才有一辆,可见其潜力巨大。如果中国的汽车拥有率与其他富国相同,那它就要有6亿辆汽车,足以把一条从地球通向月球(平均距离好像是38万多公里吧)的高速公路堵满,而且还是7车道的高速路”,据此,他引申得出结论,“中国的革命不仅通过它的工业迁移造就了世界经济在供给方面的新格局,同时也改变了需求,并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到供给,其影响还远未结束。中国改变了一切”。还有纺织品、服装、鞋类、彩电、摩托车、空调、DVD、集装箱等700多种商品出口世界第一。有人估计过,世界上每3部手机,有1部产于中国;2台数码相机,有1台产于中国;3件服装,有2件产于中国;10棵圣诞树,有8棵产于中国;4件玩具,有2件产于深圳。还有人测算过,按中国的年出口量,世界上每一人可购买中国的1双鞋、2米布、3件衣服,每两个人购买我国生产的1顶帽子、1块毛巾和1双袜子。现在世界500强有480多家在中国投资,世界IT 100强有90多家进入中国,外商投资设立的各类研发机构超过750余家,平均每天有2亿美元的外资进入中国。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某些大国(不是强国)特征已经开始具备。
为什么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这是不言而喻的。发展中国家仍是我国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刚才我们所说的另一重特征只是“开始”、只是“某些”,决不能夸大。一是人均水平低。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人均低于765美元属低收入国家,766~3035美元是中低收入国家,3036~9385美元是中高收入国家,超过9386美元才是高收入国家。我国2005年人均GDP是1740美元(世界银行统计,排名第128位),2006年是1887美元,尚处在中低收入国家之列,估计到2020年才能走出这个区间,但是那个时候收入标准也会上移的。当然这是按照汇率计算的,按照PPP,我们国家人均水平也不至于这么低。二是城乡差距大。上海、深圳、北京当然可以与发达国家的城市一比高低、一决雌雄,而广大的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也只是比非洲好一些,去年我随省长去过巴西,我看不少地方还比不过巴西。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发达,中西部仍较落后。四是结构层次低。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比发达国家低2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是德国的1/6,美国的1/10,日本的1/20。我国2004年GDP占全球GDP只有4%,但单位产值能耗却是发达国家的三至四倍,主要产品能耗比国外平均高40%。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五是社会矛盾还比较多,如贫富差距、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公民教育和社会道德问题等等。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表征足以说明我国离发达国家还很远很远,或者说有朝一日世界上真正出现了发达的中国,世界当更为精彩。
这种双重身份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形势?概括之,就是一方面使我们可能左右逢源、两面受益,在农业、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方面与穷国有很多共同利益和共同语言,在工业品开放、稳定国际能源资源市场价格、市场便利化等方面与富国、发达国家又有很多的利益交汇;但另一方面,这种双重身份也会使我们在贸易摩擦中前后夹击、腹背受敌。所以,我国所处的国际经贸形势,现在更加复杂、更加微妙。还是刚才讲到的那个法国人,他在《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中说:“20世纪,闯进世界经济瓷器店的只是几只老鼠(日本、韩国等),它们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而今天,则是一头可能造成惨重损失的大象进入了商店。为了给大象腾出地方,人们需要对瓷器店进行重新改造。如果大象不希望商店的大门对自己突然关闭,如果瓷器店的管理者想从这位新客户那里得到最大的利益,那么他们双方就应当携手合作,共同引导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并掌握好这个过程的节奏”。可以说,中国倚重世界、世界倚重中国都在增强。
面临这种形势,我们如何对待?有位专家曾经作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蝙蝠是哺乳动物,但它能振翅飞翔。某一天,蝙蝠飞到乌鸦身边套近乎,但乌鸦见之,一针见血指出“你是兽”,不屑与之为伍,而此时站在一旁的米老鼠,见它们都能飞,也称蝙蝠为鸟,蝙蝠只能悻悻然,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非鸟非兽”。后来它干脆“走自己的路”,既不去讨好乌鸦,也不向米老鼠卖乖,反而赢得它们的认同和尊重,乌鸦见之称为鸟,米老鼠见之称为兽,此时蝙蝠是“亦鸟亦兽”,左右逢源,好不得意。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得到的启示是,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我们处在一个微妙的位置,甚至也可以说处在枢纽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我国在世界经济利益双重性出发,有些方面(有时)要站在发达国家立场,有些方面(有时)要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既要审慎处理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也要更加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双向出击,互利共赢,这两方面关系处理好了,就会两头得利,处理不好,就会两边受挤。总而言之,今天的世界已不是以前的世界,今天的中国也不是以前的那个中国。在一个利益和价值相互关联、彼此互动的世界上,当代中国人、我们徽商的后代要培育起一种站在中国看世界、同时又从世界看中国的强健意识和能力。现在你到国外,可以说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国商品的大超市或SHOPPING MALL,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国游客的旅游景点。可以确定,要不了几年,去境外的国际大机场、国际大饭店、大型购物场所中文标识将取代日文铺天盖地,外籍飞机的空中小姐将有更多的中国姑娘跻身其中,去年我去阿联酋,阿联酋航空飞机上就招了很多中国姑娘,至于东南亚一带的飞机上就更多了。我们应为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更应为中国今天的发展和明日的辉煌而感到自豪!
三、如何正确认识外贸依存度(经济外向度)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5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持续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导致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即通常所称的外贸依存度,亦称经济外向度)快速上升,2001年为44%,2003年跃升到60%,2004年突破70%,2005年因人民币升值略有下降,为63.6%,2006年为67.0%。不断攀升的“外贸依存度”令有的学者担心,我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太高,将使国民经济面临国际市场波动以及政治、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而潜伏较大的风险,危及国家经济安全,需要降下来。这显然有失偏颇。
第一,外贸依存度(经济外向度)并不等同于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更不等于风险度。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般用“外贸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的说法,有时也用“外贸依存度”的说法,而我们习惯称之为“经济外向度”(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它只是两个数字的比值,分子是外贸总额,是交易额的概念;分母是国内生产总值,是增加值的概念,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将依存度这个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达到什么水平的参考指标是可以的,但就将其当作似乎是唯一的开放度、外向度的指标,显然是不准确的,那中国的外向度就远远高于美国、日本了,这怎么可能呢?
第二,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存在明显的高估现象。由于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大量转移,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占到进出口总值的近一半(2006年为47.2%),存在严重的重复计算。如果剔除加工贸易部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35.4%,低于40%的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按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的算法,我国“外贸依存度”则更低。
第三,一些发达国家如荷兰(117.4%)、比利时(169.3%)、加拿大(60%)、德国(60.3%)和新加坡(321.4%)、韩国(70.2%)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一比例都很高,有的甚至高于100%,不仅没有危及其发展,而恰恰相反,正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才使这些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成为“小老虎”国家。
因此,要正确认识外向度的问题。持续增长的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中国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也是我国有效利用国外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能力的体现。外贸增长对于推动国内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估算,与外贸相关的就业人员有1.3亿人)。对外贸易的大发展,也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使我国的大国地位进一步加强。外贸依存度的提升,表明我国经济与与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彼此支撑的伙伴关系和格局,其中有风险的因素,但同时也提供了相互制衡和安全的保障。
如果说对国家的经济外向度有过高的疑虑,那么从我省来说就根本不存在过高而压根就是过低的问题。尽管我省进出口总额已连续多年在中西部居第一的位置,也尽管最近几年来我省进出口保持年均增长30%的幅度,但外向度仍然偏低。2003年之前不到10%,这几年努力争取,到去年才达到15.9%(要不是汇率调整,已经超过16%),显然太低太低。年初省委召开二次全会,主要讨论构建和谐安徽的实施意见,这里面提出了一个重要指标,郭书记还亲自专门做了说明和要求,就是到2020年全省经济外向度要力争超过30%,去年我省外向度是15.9%,再过14年要达到30%,正好每年至少要提高1个百分点。我算了一个账,每年1个点,到2010年是20%,届时GDP要达到1万亿元,进出口就要完成2000亿元,汇率按7元计算,折美元要达到286亿美元,年均增长23.6%才行,可见难度不小。但省委已经确定,我们就必须努力、加油!(目前,全国有上海、广东、北京、天津、江苏经济外向度超过100%,70-80%之间的有福建、浙江,30-50%之间的有山东、辽宁等,其余省市区在30%以下)。
四、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
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国际上热点话题,受到广泛关注。几乎每次在世界性的财经会议和外交场合上,都能听到有关评论人民币汇率的声音。美国由于对华的巨额贸易逆差,国会两党政客都在竞相指责人民币币值被低估,颇具代表性的就是《舒默—格雷厄姆自由贸易法案》(2005年4月),要求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G7(即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等七个工业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要求人民币在更广范围内有一些变化,要对各大国际货币都要升值而不仅是对美元。此外,由于国际社会已经形成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或明或暗地涌入中国境内转换为人民币后,大量投资于楼市和股市,赚取人民币升值和投资收益的双重回报,而房地产、股市的火爆繁荣,又促使海外热钱更加积极地涌入中国市场,从而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一国汇率是与该国的汇率制度相关的。什么是汇率制度?就是各国确定本国货币与其它货币比率的体系。在国际金融史上,一共出现了三种汇率制度,即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牙买加体系下的浮动汇率制,而浮动汇率制下又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多种样式。我国的汇率制度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汇率基本稳定期”、“双重汇率制”、“回归单一汇率制”到1994年汇率并轨建立“以市场汇率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以及2005年7月21日实行汇改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至此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不再固定不变,每日在3‰的幅度内浮动,欧元、日元、港币等非美元货币兑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在3%,汇率中间价的形成也改由向做市商询价加权平均计算。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人民币汇率已呈现出“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特征,弹性幅度不断增大,但总体上是小步快跑的升值趋势。在去年外汇市场243个有效交易日中,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日子135天,占55.6%。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中间价达到7.7408:1,相比汇改时的8.11,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4.55%,就是与年初相比,也升值0.85%。
人民币升值利弊如何?对这个方面的分析,已经有很多了。归纳起来,主要的大概有这么几条:一是减少出口收入。譬如,一家外贸企业, 2005年出口1亿美元在结汇时大概能获得人民币收入8.2亿元,但在去年同样出口1亿美元,由于人民币升值只能获得7.97亿元人民币收入,少收入人民币3300万元。我省去年出口68.4亿美元,因此少收入人民币近18亿元。今年若再升值3%,我省出口80亿美元将减少收入9.4亿元,若升值5%,将减少收入15.6亿元,出口盈利空间将严重受挤。二是有利扩大进口。造纸(纸浆进口)、钢铁(铁矿石进口)、轿车(部分重要零部件进口)、石化(原油进口)、化纤及塑料(原料进口)、航空(航空器材进口)、服装(高档面料进口)等原材料或部件进口的行业,由于每年均需要进口相关的原材料及部件,因此人民币升值将使得这些行业的进口成本下降。譬如,一家企业在 2005年进口1亿美元物资,需付出8.2亿元人民币用于购汇,但在去年同样进口1亿美元,由于人民币升值只需付7.97亿元人民币就可以了,节省人民币3300万元。三是减缓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将使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顺差减少,从而缓解外汇储备的增长,改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四是减轻偿付外债负担。对于航空、通信运营、贸易等这些行业有较多的外汇负债(特别是美元负债)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使其可以用比较少的人民币成本偿付外币借债,受益明显。五是为货币政策腾挪空间。由于现行汇率制度的设计,在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央行必须买进外币、卖出人民币,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过大,货币政策的使用空间越来越小,尽管央行采取发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等方法加以回收,但是随着票据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去年全年累计发行3.65万亿元),回收的成本也在成倍提高(央行票据是要付息的,去年底央行票据余额为3万亿元,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2.80%左右)。而人民币升值则可以相应减少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量,还可对冲通货膨胀造成的人民币贬值,从而控制通货膨胀。
对于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这一问题?我想是不是可以把握以下三条:一是不可避免。纵贯全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都遇到过本国货币升值的情形。如日元从1985年2月的1美元兑换236日元到1987年升值为1:120日元,升幅近一倍,前西德马克也有同样历程。二是利弊相伴。诚然,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对出口不利,但从深层次讲,将会促使企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不仅仅是互相拼价格。同时,由于进口成本的下降,也促使企业从世界的范围去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我省这几年铁矿石进口量不断扩大,不仅解决了制约产能的资源瓶颈问题,而且使用进口矿砂比国产每吨便宜50元左右,因而少支出采购成本5.8亿元,获得良好的比较效益。所以,在人民币升值进程中,更要积极捕捉其中蕴育的良机,化升值的不利转为有利。三是把握好度。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长期趋势,这对我国外经贸发展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人民币适度升值从长远看有利于外经贸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人测算过,若人民币升值幅度在5%以下,对国民经济的各种影响不大,但升值幅度超过10%,短期内对我国贸易、经济的影响还是弊大于利的。通过去年一年的情况来看,人民币年升值幅度在3%左右,还是可以承受的。人民币适度升值,就是人民币要沿着市场供求指向和均衡汇率方向,在可控、渐进和不出现大幅波动前提下,持续向上调整。
五、如何看待贸易顺差
减少顺差乃今年外贸发展头等大事。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7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在今年1月15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薄熙来部长表示,要把减少顺差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态度异常坚定。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屡攀新高。2005年我国外贸顺差跳跃式增长,似乎是一个戛然而起的拐点,同比增长2.2倍,达到1020亿美元;2006年继续激增74%,创下超记录的1774.7亿美元,单月顺差也是一再攀升,1月份不足百亿美元,最后三个月则月月超过200亿美元。今年头一个月,贸易顺差继续急速前行,达到158.8亿美元,不仅远高于去年同期的95亿美元,甚至出乎原本就“悲观”的西方媒体的预测(此前,西方权威媒体的调查曾预计,中国1月贸易顺差将缩窄至154亿美元),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近日预测,今年贸易顺差保守估计会增加到2500亿美元。贸易顺差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必须正确认识贸易顺差的利弊。出口大于进口就是顺差,反之,则为逆差。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反映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表明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贸易顺差不断增加,能起到增加外汇储备、缓解产能过剩、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此外,在我国贸易顺差反映的资源流出主要是劳动要素,而这正是我国要素禀赋优势所在,对于扩大就业也是十分有利的。德国是目前世界出口第一大国(2006年出口8936亿欧元),也是世界上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2006年达到创纪录的1619亿欧元。去年德国经济增长率达到2.5%,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出口是德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有900万个工作岗位直接依赖出口,并创造了40%的国内生产总值。当然贸易顺差过大,会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外在风险,同时加剧贸易摩擦等。
必须科学把握我国的贸易顺差。首先,我国的贸易顺差到底有多高?从顺差总量看,我国顺差一直较低,2005年之前基本排在全球前10位之外,与二战后德国连续21年、日本连续18年高居世界第一相比,我国的顺差问题并不明显。美国虽然现在是第一逆差大国,但在历史上曾长期高居世界头号顺差大国地位,从1874年~1970年的97年里,有93年是顺差。2005年,我国顺差攀至全球第四位,仅次于德国、沙特和俄罗斯。从贸易不平衡度看(顺差占贸易总额比重),我国尚处于中等水平。国际上通常认为小于10%就属于基本平衡,我国2004年为2.8%,2005年为7.2%,2006年为10.1%,都在基本平衡范围内。与曾经长期顺差的美、德、日相比,我国的贸易不平衡度更小。1967年~1982年,德国连续16年保持世界货物贸易顺差世界第一,其中外贸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有12年,最高达12.7%。日本从1981年以来连续25年顺差,其中外贸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有19年,最高达24.6%。从与GDP之比看,我国顺差水平也不高。2004年我国顺差与GDP之比只有1.7%,在前10大顺差国排在倒数第一;2005年我国这一比重有较大提升,达到6%,但在前10位顺差大国中仍然排在倒数第三,低于前三位顺差大国的比例(德国10%、沙特64%、俄罗斯26%)。其次,应全面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从表象看,我国的贸易顺差有“3个集中”的特点:一是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领域。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达1888.8亿美元,增长32.6%,是贸易顺差总额的1.06倍。如果剔除加工贸易顺差,我国则是逆差。二是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贸易顺差912.2亿美元,增长60.9%,占贸易顺差总额的58%。三是主要集中在对美欧和香港,且持续扩大。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2006年达3805.3亿美元、增长28.3%,其中对美国贸易顺差1442.6亿美元、增加300.9亿美元,对欧盟贸易顺差903.2亿美元、增加202.1亿美元。中国台湾、韩国、东盟和日本则是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2006年达1539.1亿美元、增长13.2%。从这些表象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贸易顺差实际上是全球化下的市场分工的结果。我把它归纳为“三个转移”:一是国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我国的大量转移。目前产业内贸易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公司内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3。跨国公司把产业转移到中国,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加工生产再出口,贸易顺差集中在加工贸易领域和外商投资企业便是最好的佐证。二是其他经济体顺差向我国的转移。随着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的日益凸现,我国在大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国际顺差转移”。我国吸收外资的70%来自东亚地区,这些外资企业从本国或地区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进行加工装配后以中国名义向欧美出口,所形成的贸易顺差也由东亚其他经济体转移到中国。2005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1142亿美元,而对韩国、日本、东盟和台湾地区的逆差总额为1261亿美元,两者几乎平衡。三是资本项目顺差的隐形转移。巨额外贸顺差里面可能隐藏着伪装成贸易的资本流入。2006年我国电视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游戏机等商品出口数量增速小于金额增速,出口金额增长大于出口数量增长,意味着出口价格的上升,但不论是从路透社商品价格指数、道琼斯商品价格现货指数还是日经指数来看,2006年世界市场商品价格都呈现出平稳波动的态势,而不是直线上升。可以认为,我国出口商品金额增加有一定的价格虚高成分,有企业夸大出口货值的因素。据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的计算,由于虚报货值和转移定价帮助外汇资本流入,2005年我国102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隐藏了约670亿美元的非贸易资金流入,真实的贸易顺差仅有350亿美元。
此外,还必须强调两个问题:
1、我们讲的贸易顺差仅仅局限于货物贸易,实际上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从对华服务贸易中获取了巨额顺差和利润。根据哈佛大学学者克雷格•范格拉斯特克的报告《美中服务业贸易往来的收益》,2004年美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之比高达11.3:1,而服务贸易在海关统计上不显示,只在国际收支上体现。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92.6亿美元,且呈扩大趋势。
2、减顺差绝非指压制出口。出口多不一定顺差就大,如果进口更多的话,还可以是贸易逆差,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外汇储备激增的问题、贸易顺差扩大的问题就简单地打压出口,而是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进口、优化出口结构上来。尤其是在安徽,我们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还不足全国的1%,外贸依存度只有15.9%,国际收支平衡对于地方也没有多少实质意义,对于安徽来说外贸发展不够快、总量不够大是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同时更加积极地做好进口工作,双箭齐发,比翼双飞,保持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力求贸易基本平衡。
六、如何看待我国的外汇储备
去年底,我国以1066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我国外汇储备从零到万亿美元仅用26年(1980年是-13亿美元)。过去10年间,中国外汇储备年均增长率高达27.2%,近三年更高达42%。据华尔街一位金融家的计算,我国现在的外汇储备相当于道琼斯四十种公司股票总市值的四分之一,足够买下微软、花旗银行集团和埃克森—美孚,余下的“零头”还可以“顺便”买下通用和福特两大汽车集团。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主要是我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造成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常说的外汇储备仅仅是指官方外汇储备,并不包括民间外汇储备。官方外汇储备是指由各国官方持有的、可以自由支配和自由兑换的储备货币,包括外币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是一国国际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宏观调控实力的重要标志。除官方之外的民间外汇储备,日本有3万多亿美元,美国有9万多亿美元,而我国只有1600亿美元。若算总帐,日本的外汇总储备达到3.86万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
我国的外汇储备为什么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想主要有这么三点:一是体量巨大,举足轻重。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球官方外汇储备(包括外汇和黄金储备)5.1万亿美元,我国就占五分之一。通常的说法,就是外汇储备至少要能够应付3个月或半年的进口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外汇储备规模“下限为进口加偿外债的1/5,上限为1/3”,外汇储备与GDP之比不应超过10%,而我国的外汇储备与GDP之比,2006年底已近40%(1.066×7.79÷20.94),按照这样的标准,我国的外汇储备显然是多了。全世界都担心,若中国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将引发市场对美元资产的抛售狂潮,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可以说,现在中国发布的任何有关外汇管理的报告都会导致全球市场的波动。去年5月,某国内媒体引用北京一位退休经济师的话称,中国应将黄金储备由目前的600吨增加到2500吨。尽管此人与官方没有任何关系,但国际金价闻风飙升至25年以来的最高点(730美元/盎司,2006年国际金价635美元/盎司,上涨24%)。巨大的外汇储备也成为某些国家借机指责我国贸易政策等方面的借口。二是担忧引发国内通货膨胀。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下,外汇增加,央行必须购买并投放人民币,形成外汇占款。尽管现在外汇交易实行做市商制度,但央行仍是最终的承担者。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迫使央行投放相应的基础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使我国经济始终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三是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现有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已使央行没有更多的有效手段(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和调控空间来对冲过多的外汇占款,不得不采取“剑走偏锋”招式,以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来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比如,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由8元升为7元,央行结汇10亿美元,就可少投放10亿元人民币。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维护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尤其是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主要是粮食、外汇和石油等资源。对于外汇储备的增加,温家宝总理曾表示这“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外汇储备是一国财富的积累和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超过万亿美元的巨额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我国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实力。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其官方外汇储备8600亿美元以上。作为俄罗斯近几年经济地位不断上升的一个标志,就是其官方外汇储备也已突破3000亿美元,仅次于我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估计今年底将达到3700亿美元。此外,俄罗斯还有政府稳定基金860亿美元,今年底可达1500亿美元。顺便说一下俄罗斯。这是一个大国,它经历10年变革转型之后,从2000年始即走出“泥潭”,并以较快速度实现国家的振兴。这确是一个愈挫愈奋、屡创世界奇迹的国家。去年俄罗斯GDP超过8600亿美元,今年可达1.12万亿,人均6000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我看这个国家握有三大“法宝”:一是能源、资源,俄罗斯探明的资源储量占世界的21%,是世界上唯一的资源完全自给国,有资料表明,俄罗斯已探明的资源储量价值约为30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美国为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只有俄罗斯的1/6,普京早在担任圣彼得堡市副市长时,他的副博士论文的主题就是关于能源,他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俄在短期内变成头等经济强国的主要资本,普京执掌俄罗斯之后还表示俄罗斯应当成为世界能源领袖,足见此人深藏不露、独具慧眼;二是高科技,在50项对世界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高技术中,俄罗斯就有12~17项处于领先;三是基础,尤其是国民教育程度和素质。不要再认为苏共经营七十二年,红旗倒地,风光尽失,卓娅和舒拉激情不再,是个破落户的形象,今非昔比而且后劲增强了。总之,外汇储备多一点决不是坏事情,这和居家过日子一样,家底殷实,走路都会昂着头的。第二,外汇储备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自由兑换的良好基础和条件。自由兑换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表现,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人民币要实现自由化,没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作支撑是不可能的。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金融当局需要随时干预外汇市场,通过投放、购买外币,调节本币供应量达到保持汇率稳定。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都吸取了的教训,保持大量外储,以稳定本国币值。目前,我国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制已基本取消,实现了有条件的意愿结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43个资本项目中,我国有将近一半的资本项目交易已基本不受限制或有较少限制,但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第三,拓展使用渠道与调整币种结构乃是当前外汇储备管理中的关键问题。高额外汇储备的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是以金融资产方式持有的,如果数量过多,那就说明存在着很高的机会成本,有大量的资源没有投入到实际经济中去,而且假如外汇储备币种主要是美元的话,那么美元相对其它硬通货贬值,外汇储备也就缩水了。有学者推算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大概占到65%、近7000亿美元,由于美元在国际上呈疲软态势,去年美元对欧元较年初贬值11.86%,平均算下来至少有近300~400亿美元蒸发了。因此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美国来说,制作100美元就是3个美分的成本,不够印钞机就转,财富就来了,无怪乎有人说现在是穷人在成全富人。这么巨额的外汇资产,必须选择合理的币种结构以及期限结构,争取做到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外管局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对逐步调整币值结构,无非是降低所持美元的比重,增持欧元、日元、英镑等其他硬通货的比重,以进一步优化资产组合、分散风险。再一个是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用外汇储备这一资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今年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一大目标,外汇储备不能“备而不用”、“存而不用”,需要积极拓宽外汇储备的运用范围。有专家提出我国只需要大约7000~8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解决外储的存量和增量问题,把超额的外汇储备“尽可能花出去”,割断外汇储备增量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做好外储的战略投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考虑借鉴其它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经验,成立一家类似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韩国投资管理公司(KIC)和挪威银行投资公司(NBIM)等形式的国家外汇投资机构,来运营和管理超额外汇储备。
七、如何正确看待贸易摩擦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贸易摩擦逐步进入高发期。
贸易摩擦首先表现“两反两保”上。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WTO规则项下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而特别保障措施是我国在加入WTO过程中,其他WTO成员为了防止我国加入WTO后,产品冲击其国内产业而设置的一项制度,从法理上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而且这种歧视性条款将从我国加入之日起持续12年(2001年12月11日~2013年12月10日)。2002~2005年,针对我国的“两反两保”贸易摩擦案件总数为246起,其中发达国家100起,发展中国家146起,涉案金额总数为65亿美元。2006年,又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发起“两反两保”调查86起,涉案金额20.5亿美元,来势更猛。
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表现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上。技术壁垒既有隐蔽性强的特点,又有杀伤力大的特点。①日本,去年5月1日开始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The Positive List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Chemical Residues in Foods,也称为新《食品卫生法》、《可用农药清单制度》),涉及肉类、蔬菜、果汁、蜂蜜、水产品等135种农作物、724种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1.9万项农残限量标准,所有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几乎不允许含有农药残留(譬如,某些品种的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允许残留限量标准为0.01毫克/公斤)。②欧盟,2005年8月13日实施《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即WEEE指令)、2006年7月1日实施《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即RoHS指令,与WEEE指令简称“双绿色指令”),要求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商必须在法律意义上承担起支付自己报废产品回收费用的责任,出售的电子电气设备禁止使用铅、水银、镉、六价铬等重金属以及聚溴二苯醚(PBDE)和聚溴联苯(PBB)等六种有害物质作为阻燃剂,涉及大型家用电器、小型家用电器、IT和通信设备、消费产品等十大类近20万种产品,几乎涵盖了我国主要出口机电产品,对我出口欧盟300多亿美元的电子产品产生重大影响。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费用相当高,国内企业将为此提高10%左右的生产成本,如瑞典一回收公司收费标准为:微波炉4.9欧元/台、洗衣机9.2欧元/台;荷兰一回收公司收费标准为:冰箱17欧元/台、大件电器废弃物5欧元/台。③欧盟,将于今年8月开始实施《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P指令,也称“第三道绿色指令”)。WEEE指令只是对电子电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出要求,RoHS指令仅限制电子电器中某些危险物质的使用,相对于EUP指令两者范围很小。EUP指令涵盖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加热设备、热水设备、电机系统、家庭与服务业照明设备、家用电器、消费电子产品等),其最大特点是着眼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要求企业在设计新产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能、材料、结构、外观等常规因素,还要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能源、环境、自然资源的影响程度,将每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譬如EUP指令要求企业评估包括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预期消耗量等相关环境因素;对空气、水体或土壤的预期排放量;因为噪音、震动、辐射、电磁领域等物理影响造成的预期污染;废料的产生量;材料或能源再使用、循环利用和回收的可能性等等。④欧盟,将于今年7月正式实施《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其影响范围包括化学原料及制品、化纤、橡胶、塑料、纺织、电子、汽车、家电等所有含有化学成份和物质的化工品和日用品,约有3万种产品分别纳入注册、评估、许可三个管理监控系统。只有得到许可后的产品,才能在欧盟市场上销售。有人戏称这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将引发所有涉及行业的连锁反应。除了检测标准高外,检测费用也高昂。据欧盟自己估算,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检测费用约需8.5万欧元,每一种新物质的检测费用约需57万欧元,而且全部由企业承担。⑤欧盟,去年1月1日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不仅大大提高了食品市场准入的标准,增加了已准入欧盟市场的食品安全的问责制,而且放大了食品安全管理链条,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综合管理,对食品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特别加入“动物福利”条款。今年是猪年,就讲讲猪的福利问题。作为肉制品生产加工的猪必须享受到以下福利:一出生就享有至少吃13天母乳的权利;拥有铺了稻草的猪窝的权利;拥有供其拱食泥土的权利;运输超过8小时要休息24小时;必须使用电击法使猪完全昏迷、处于无痛苦中才能放血和分割;宰杀时还必须被隔离,不能被其他猪看到等。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生产的猪肉制品就不合格,不能在市场销售。像这样的条款,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匪夷所思。
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贸易摩擦?我认为,主要把握两条:第一,坚持平常心对待,而且做长期准备。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出口迅速增加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较多的贸易摩擦。当年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经历。以日美经济摩擦为例,从最初的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摩擦开始,在钢铁、彩电、机床、汽车、半导体、农产品和日元汇率等领域都发生过非常频繁的争端和摩擦。其中,纺织品和服装的贸易战从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打到90年代初;钢铁贸易战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直打到现在;彩电贸易战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直打到80年代初期;机床贸易战从70年代后期一直打到90年代初期;汽车贸易战从80年代初期一直打到90年代中期;半导体贸易战从80年代中期一直打到90年代中期。因此,我国作为成长中的经贸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要比一般的新兴经济体,更容易遭受贸易摩擦,内容也更复杂,对此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此外,我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可替代性很强的竞争性产品,附加值低,以价格竞争为主,直接给贸易伙伴形成了压力。一方面,我主要出口产品所属产业多是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这些产业在发达国家经营困难,有较强的寻求保护的主观愿望,也多是发达国家重点保护产业;另一方面,这些产业又多是发展中国家目前的主要支柱产业,我出口产品在这些国家本国和其主要出口市场都基本上同构,存在着激烈竞争。而我们又不可能放弃这类产业的发展,因为就业的压力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因此,我国贸易摩擦高发的根本性因素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必须要做长期准备。第二,积极应对,争取主动。一是要敢于应诉。当国外企业对我国企业提出反倾销诉讼,我们的企业要敢于积极应诉,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开展对外应诉。如我省肥东的民营企业鸿汇食品有限公司,面对美国提出的蜂蜜反倾销,敢于应诉,每年花15-16万美元律师费,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获得有利的终裁税率(22.7%,其他企业183%),从年出口3万美元增长到450万美元。2001年美国5家钢铁厂商对来自三个国家(俄罗斯、意大利、中国)的H型钢发起结构性反倾销,涉及中国10家钢铁企业,只有马钢公司、潍坊东风钢管厂敢于应诉,初裁反倾销税率159%,马钢积极组织抗辩,聘用美国迈斯律师事务所代理应诉,最终裁定倾销幅度为零、损害程度为零,轰动中国。二是要勇于改进。长期以来,我国生产企业在劳动、安全、资源、环保、知识产权等方面确实存在某些缺失,容易授人以柄。我国平均工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1/30左右,而且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广东省外来民工长期平均工资只有500~600元。此外,土地、水电、环境、安全生产成本也相当低廉,或根本没有计算成本。由于有关劳动环保等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造成不同地区企业的社会成本差异,也为出口低价竞销提供了可能。如2005年我国出口到欧盟的鞋单价为2.71美元/双,与欧洲国家鞋价相差数倍;出口到欧洲的家具价格比同类产品低50%甚至更多。某种程度上讲,可能正是贸易摩擦的“倒逼”效应,促使我们正视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的企业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勇于改进在工资福利、安全保护、环保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勇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三是要善于保护。WTO的规则是双向的。我们现在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国外企业对我提出贸易摩擦,还不善于利用这些规则积极主动地保护自己的权利不被侵犯。2005年,欧盟马铃薯淀粉行业协调一致采取补贴和倾销的不公平贸易方式,大量并且低价进入我国市场,到岸价仅为340~360美元/吨,而且数量比上年增加了3倍。为此商务部于2006年2月对欧盟进口的马铃薯淀粉反倾销立案并于同年8月进行了初裁,初裁反倾销税率35~51.7%,其中法国35%,德国、荷兰44%,其他51%。这件事牵动着国内12个省区(内蒙、山西、河北、青海、甘肃、宁夏、陕西、黑龙江、吉林、云南、贵州、新疆)300多家主要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以及600多万户马铃薯种植户的利益。这是我国去年发起的第一例反倾销案,也是我国对欧盟涉农产品反倾销第一案,反响很好。一定要让那些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不公平贸易、不正常行为,受到WTO公平贸易规则和法律的制约。总之,有了平常心态,再加上积极应对,我们一定会在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中变得越来越强。
八、如何看待外资并购
外资并购是当今世界吸收外资的主要形式。跨国并购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购买下来,以实现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的部分或完全控制的行为。
自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跨国并购的交易量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联合国贸发组织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9160亿美元,其中全球跨国并购总金额为7610亿美元,占当年FDI总量的80%以上。2005年英国吸收外资2191亿美元,自1977年以来首次居全球之首。美国吸收外资1060亿美元,位居第二。它们吸收外资的主要方式就是跨国并购。英国荣登榜首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荷兰皇家壳牌公司两个母公司的合并(1907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和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合并业务,荷兰皇家壳牌集团问世,分别持股60%和40%,公司保留两个母公司,即总部设在海牙的皇家石油公司和伦敦的壳牌运输公司;2005年6月,股东大会通过两家母公司合并,新名称为英荷壳牌上市公司,在英国成立,总部设在荷兰,这一个合并案一下子给英国带来了12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吸收外资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也就是投资新建企业,但近年来跨国并购在我国开始持续升温,美国《商业周刊》称,“中国正在走入并购时代”。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1~11月,全国共批准外资并购境内企业1096个,外方出资额42亿美元,同比增长67%,其中外资控股并购项目601个,外方出资额为26亿美元。与此同时,大量中国企业也通过海外并购谋求扩张机会。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额高达62亿美元,其中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是迄今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案,总价值41.8亿美元(2005年10月26日获批,收购PK公司全部股权,PK公司是在加拿大注册的国际石油公司,其油气田、炼厂等资产全部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年原油生产能力超过700万吨,在哈拥有12个油田的权益、6个区块的勘探许可证)。在2006年已披露价格的并购事件中,以中信集团并购加拿大内森斯能源公司位于哈萨克斯坦一处油田规模最大,达到19.1亿美元。
跨国并购背后的动力到底在哪里?从表象看,可以迅速地规模扩张、提升实力。全球第一大钢铁公司米塔尔集团30年前还是印度的一家钢铁作坊,其成长的轨迹似乎就是马不停蹄地并购一系列濒临死火的钢铁公司而后想方设法化腐朽为神奇,曾经在8年内吞并掉6家世界上的大型钢铁厂。2005年3月,米塔尔斥资45亿美元并购美国国际钢铁集团,新增产能2300万吨,超过竞争对手阿塞洛,由行业老二跃升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2006年6月,米塔尔以310亿欧元与阿塞洛达成合并协议,成为年产钢1.16亿吨、年营业额达600亿欧元、员工数超过32万的超级钢铁巨头,占有全球钢铁市场份额的10%。发展这么快,与米塔尔这个人敬业和独具慧眼是分不开的,据说此人每年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飞行超过35万公里,几乎相对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2005年米塔尔以总资产250亿美元的身价列福布斯富豪榜探花之位,第一是比尔·盖茨,第二是沃伦·巴菲特。此人在伦敦住的豪宅是用7000万英镑从方程式赛车大亨伯尼·埃克尔斯通手中买下的。从内质看,跨国并购则是产业升级和市场竞争的需求。一是可以进入东道国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世界第一大烈性酒公司——英国帝亚吉欧集团去年底受让水井坊第一大股东四川全兴集团43%的股权,成为中国知名品牌白酒并购第一案,打破了中国白酒行业无外资涉足的局面,为自身闯入中国烈性酒这一广阔市场奠定了基础。2月27日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宣布收购中国好又多35%股权。二是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风险。2006年财富世界500强第11位是通用电气(GE),销售收入1572亿美元,这些销售收入及利润来自通用电气旗下的11个产业集团。创业于1879年的通用电气,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并购是其扩大企业规模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1981年~2001年杰克·韦尔奇(此人号称全球第一CEO,提出了诸多经典管理法则,比如“20字诀”)领导通用电气期间,按照其“数一数二”的原则(凡是在市场上不位居第一、二的公司,或者不具任何独特比较利益的公司,都是投资结束的目标),卖掉了GE下属的200多个企业,还同时购进70多个企业,其中包括用60亿美元收购美国广播公司,使得通用电气公司的市值增长了30多倍,2001年GE花费在并购上的资金高达560亿美元。三是可以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专利。思科公司(cisco)就是通过不断并购技术创新型企业,在短短的10年时间之内,逐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设备供应商,1993年至2000年间,思科公司共并购了71家处于成长阶段的小企业,仅2000年一年中就并购了23家企业。2006年财富500强思科公司位居241位,销售收入248亿美元。四是可以有效利用原有经营渠道。2004年4月26日,TCL通讯与法国手机巨头阿尔卡特合资成立T&A公司,TCL通讯投入5500万欧元的现金获得合资公司55%的股权,阿尔卡特则投入价值为4500万欧元的现金和阿尔卡特集团的全球移动电话业务,以获得其余45%的股权。尽管阿尔卡特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一直不如意,手机部门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但阿尔卡特拥有全球各大电信运营商的庞大关系网络和良好的合作基础,这对于正急于加速国际化步伐的TCL来说,无疑是拿到了“绿卡”,成为TCL“借船出海”的法宝。尽管T&A后来的经营并不如预期,但2005年TCL集团海外营业收入已开始超过中国本土市场营业收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五是可以发挥被并购企业的品牌效应。2004年,联想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可以在此后五年内继续使用IBM的PC品牌,为用好IBM这块品牌,逐步培育lenovo品牌,联想的品牌规划是,“18个月内IBM品牌保持现状;之后产品商标内注明IBM MADE IN LENOVO,三年后出现IBM-Lenovo联合品牌,四年之后正值2008北京奥运,LENOVO将在最好的时机最终取代IBM”。再比如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之后,明基在德国的品牌认知度从5%一下子提升到75%。六是可以利用本土化的便捷。利用和发挥原有当地的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优势,以避免由于对当地情况缺乏了解而引起的各种问题。七是可以获得战略性资源。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中海油与中石油的几次大的跨国并购举动。中海油通过两次大的跨国收购(2002年1月,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股权,因此每年增加4000万桶的原油;2003年5月中海油以3.48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部分权益),获得了数千万吨原油地质储量;中石油通过跨国收购(2002年,中石油出资2.16亿美元收购戴文能源集团在印尼的油田和天然气资产;2003年4月以6.4亿美元增持印尼加邦区油田15%的股权),扩充了自己的海外油气探采资产规模。八是可以绕开贸易壁垒。这方面TCL集团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具有典型意义,此次收购使其获得了欧洲市场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了欧盟给予中国7家家电企业40万台配额的总和。尽管后来TCL的施耐德彩电在欧盟的销售很不成功,但并购不失为绕开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九是可以更为容易获得融资便利。海螺收购江海公司当天中银集团就赶上门来愿意提供3亿港币贷款。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外商对我国某些重要行业并购可能形成的垄断造成战略上缺失也应当引起足够的注意。一份由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发布、被广泛引用为中国产业安全受到威胁的证据的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比如玻璃行业,该行业中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着;20%的医药行业在外资手中;汽车行业销售额的90%来自国外品牌,等等。因此,去年国家6部委联合公布《外商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划定并购底线,细化反垄断调查,突出国家经济安全。
我省利用外资近些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已经连续4年增幅超过35%,但总量仍然偏小,只有24.9亿美元,与东部沿海省份自是不能比,但在中部也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省的大宗外资并购项目少。而湖南、湖北、河南都很多。2005年10月,世界最大的钢铁公司米塔尔以3.38亿美元完成对全国第八大钢铁企业湖南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36.67%股权的正式收购,米塔尔将华菱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每年向华菱提供300万吨以上直供矿,此举可为华菱节约采购成本几千万美元。不久前,高盛并购双汇获得商务部批准,高盛通过其控股的罗特克斯以20.1亿元竞标获得双汇集团100%的股份,并通过受让股份实际获得双汇发展60.72%的股份。我省并购类外资项目去年来也有所增多,但规模偏小,2006年全省新批外资并购类项目25个,合同外资1.16亿美元,增长近3倍,实际到位外资3722万美元。今后,我们将牵手有关部门积极鼓励和促成更多的外资并购。我省的地方银行、国有大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空间很大,应抓住机遇,主动出击,积极推进。
九、如何看待服务外包
500多年前,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以为是印度),归国后向国王和王后汇报说“地球是圆的”,他因此而名垂史册;500年后的今天,有一个美国人,《纽约时报》记者弗里德曼也来到了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此人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了“世界是平的”的重要结论,回到美国后悄悄地和太太分享了这个发现,2005年其新作《世界是平的》问世,产生了相当大的轰动。这个人可以说是“太有才了”,此书被比尔·盖茨认为是“所有决策者和企业员工的一本必读书”。
弗里德曼在书中写到,当今世界正在变得平坦!其涵义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能够找到越来越多的合作对象和竞争对手,人们的机会将越来越平等。世界进一步缩小到微型,并且将竞争场夷为平地。那么,碾平世界的动力本身来自哪里呢?他分析有10大动力,包括创新、互联网、工作流软件、网络上传等,但所有关键词无不与外包有关。因此,我们讲服务外包,再也找不到比这本书更好的教材了,想径直熟悉和了解服务外包的人看了这本书之后都会立马产生很多感性认识来。
什么叫外包、什么叫服务外包呢?简单的讲,外包就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将生产或者服务的非关键部分,转让给本国的其它公司或海外公司承担的一种经营方式。若从管理学理论看,“外包”就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把原来自己做不太好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让更专业的人做得更好、更理想,即“只做你做得最好的,其余的让别人去做”。外包有多种分类,我将它简而单之分为制造业外包(亦称蓝领外包)和服务外包(亦称白领外包)。而服务外包又可分成两大类型:一个是信息技术外包(ITO),包括应用管理外包、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信息管理外包等等;另外一类是业务流程外包(BPO),包括远程财务管理服务、远程采购、存货管理服务、远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呼叫中心等等。由此可见,外包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征,是当前国际分工协作的一种新形式。
举一个制造业外包的例子:大前年,我介绍英国BOC公司给马钢,现在已合作成功。BOC公司是世界上专门生产工业用气的公司之一,马钢将原先本公司的工业用气部分出售给BOC,而专心致志地经营主业,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奇瑞即将为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代工小型轿车生产也是这方面的例子。
再举一个服务外包的例子:我们商务厅下属的安徽省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与香港上市公司也是香港最大的服务外包服务商之一的ePRO公司(代码:8086)合资承接美国犹他州MRS医院纸质病历数字化网络化加工业务。美国医院过去采用纸质病历,而且必须有专人保管、专门空间保存。如医生调查一个病人的过去病历那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医院现在都在推行纸质病历数字化并外包。以前是通过集装箱将美国医院的纸质病历海运至我们国内进行处理,现在更先进了,先将纸质病历在美国进行扫描形成图片文件,直接通过网络上传到服务器,工作人员收到即进行数字化处理,再通过网络传回美国。今后随着合肥网络条件的改善,国际接口带宽的增容和稳定,这个公司还将为美国医院提供实时的病历查询、处理、咨询的流程外包服务。我看到一个材料,说现在大约有25万印度员工专门负责接听来自全球各地的客服电话,或是打电话推销信用卡、行动电话,或是催缴账单,美国人拨1-800-help的号码,就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但接电话的人不是在几条街之外,而是在几个海洋之外的印度完成的。说到这里,我也顺便补充一些印度的情况。冷战结束后不久,基辛格就提出,在21世纪的世界秩序中可能起主导作用的有六大力量:美、欧、俄、中、印、日。中印被国外媒体视为亚洲经济的“双引擎”,有“龙象之争”一说。那么,当今的印度是什么样子呢?我作一个素描:经济上:一是从60年代通过绿色革命一举甩掉了“饥荒之国”的帽子;二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1985年时任总理的拉吉夫·甘地就提出“以电子革命把印度带进21世纪”,印度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国,比尔·盖茨就曾预言未来的软件超级大国是印度。政治上:实行的是议会民主,沿袭英国,以及与之配套的司法制度和文官体系,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从国大党一统天下到多党联合执政,更迭频繁,但平稳过渡,西方推崇备至,印度政治精英也引为自豪。军事上:总兵力120万,印度洋地区最为强大,推行的国防建设先于经济建设的战略,声称到2015年要建成为世界军事大国。外交上:主要大国竞相拉拢,其左右逢源,身价倍增,美印是战略伙伴关系,俄印是传统的战略伙伴关系。教育上:政府支出比例较高,综合性大学有230所、专业院校1万多所,教学语言是英语,尤其重视创新教育,只要受过正规教育的印度人都可流利地讲英语,世界500强比较看重,比我国有吸引力。宗教上:印度人是除了哲学就是宗教。世界哲学减去西方哲学就是印度哲学。“活着就应把福享,没有人能不死亡,一旦身体烧成灰,再要重来无法想”,一段民谣都富有这样的哲理,象泰戈尔的《飞鸟集》等诗句中的充满睿智的思想光芒更是比比皆是。据说印度的神就有3亿多个,印度教徒有8.5亿之众,几乎每个人都是在神明保佑下存在,宗教似乎是这个国家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前面我说了一下俄罗斯,现在又说了印度,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希望大家对这两个大国予以高度关注。
服务外包为什么这么火?国际市场竞争是外在原因,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技术基础(因为它使知识与信息的数字化、技术化和物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信息服务的不可储存性和不可运输性特征),但最主要原因我觉得还是来自对谋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冲动。这个世界,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在每一项业务上,都拥有与别人一样的优势和效率。服务外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它国家和企业的资源,创造更大的资源优势,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是工资的节约。美国西蒙&斯库斯特出版社将他的书运到印度,每个月只支付给印度人50美元(而在美国则需1000美元),要求他们将书中内容输入电脑,将书本变成数字化的电子文件,这样以后就能很容易的编辑或修改,工资相差20倍。日本企业在本国雇佣一个软件工程师的工资在大连除了可以雇佣3个软件工程师之外,还可以再雇佣一屋子呼叫中心的接线员(1个月的起薪为90美元)。二是时间的节约。为什么纽约、伦敦、东京和香港,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呢?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由于存在时差(纽约和伦敦时差5个小时,纽约和香港时差11个小时,伦敦和香港的时差8小时),使得这几处此起彼伏,全球外汇、股票交易不间断,这个大家都知道。而今天由于有发达的通讯网络技术,美国公司白天的交易状况,当晚即可上传到印度,正好是白天,处理好再回送,美国人一觉醒来就能看到处理的结果。现在服务外包已经使24×7的工作成为现实,就整个人类来讲,时间更加集约化了,一天当做两天用,有效工作时间更加充裕。波音公司现在实施的就是24小时工作制,这包括在莫斯科的2个轮班和在美国的1个轮班。今天波音已经有400位俄罗斯科学家,他们负责一系列复杂的科学和数学问题。波音公司现在只需要11天的时间就可生产出一架波音737,而几年前他们还需要28天的时间。三是人才的节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税收申报工作,2003年美国大约有2.5万项税收返还,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0万项,2005年升至40万项,其申报工作是印度人完成的。将简单枯燥的申报工作外包出去后,美国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将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复杂工作上,比如税收规避、减免所得税和处理客户关系等。高端人才从事高端工作,中低端人才从事中低端工作,从而达到了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发展服务外包是我国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又一重大任务,也是迅速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04年全球外包市场总值为3000亿美元,并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 2007年服务外包业务转移额将超过6000亿美元,2010年将超过1.2万亿美元,发展空间很大。为此,商务部于去年推出了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即在三到五年内建设10个中国承接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跨国公司将其一定规模的外包业务转到中国,并培养1000家中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大中型企业,全方位接纳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去年12月底,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已认定了成都、西安、上海、深圳、大连、北京、天津、南京、武汉、济南、杭州成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目前我们商务厅也在积极协助合肥市申请成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十、如何看待能源、资源的制约
现在,从数量上讲,按官方汇率计算,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日两国的世界上第三制造大国,并已成为许多重要制成品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是,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背后是不是也存在着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的问题呢?有人测算过,我们每年消耗全球原油的8%、电力10%、铝19%、铜20%、煤炭31%、钢材30%,而我国自身的能源、资源又十分的短缺,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可采储量分别只为世界平均值的20.1%、5.1%和86.2%,人均矿产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58%,再加上我国经济增长还远没有走出粗放经营的模式,因而会面临着一种怎样的境况呢?曾有份报告估计说,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1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到2020年,将减少到9种;到2030年,则可能只有2~3种。除煤之外,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都已告急。油气资源的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维持30年消费。从近几年实际情况看,资源性产品进口也是大幅提升。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世界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能源、资源越来越也将成为制约我们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能源、资源的制约主要表现在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砂等方面。①石油是现代社会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能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现代社会“经济血液”之称。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石油就没有现代社会。截至2005年底,全球已探明储量约为1804.7亿吨,其中沙特(361亿吨)、伊朗(182亿吨)、伊拉克(155亿吨)、科威特(135亿吨)、阿联酋(130亿吨)、委内瑞拉(111亿吨)、俄罗斯(99亿吨)、哈萨克斯坦(54)亿吨等占世界总量78.4%,我国约为22亿吨,仅占世界总量1.3%,居世界第13位。全球石油年产量为38.95亿吨,主要产油国为俄罗斯、沙特、美国、伊朗等,我国1.84亿吨左右,居世界第5。全球石油消费总量,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2005年为38.37亿吨,美国是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消费量为9.45亿吨,我国约3.47亿吨,排第二。我国去年进口原油1.45亿吨(另进口成品油约0.36亿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5亿吨,其对外依存度60%)、日本(2.1亿吨,其对外依存度98%)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7%。预计到2010年石油进口量将突破3亿吨,对外进口依存度达到50%以上,到2020年,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达70%。进口超过1亿吨或对外依存度超过50%以后,就应考虑采用经济、贸易、外交等综合手段,维持国家石油安全。这里还有个运输方式和安全的问题。我国石油进口的来源地,中东占50%,非洲占25%,亚太地区占15%,中亚和俄罗斯占10%,其中90%以上的原油进口是通过海上运输,而80%又是走的“太平洋航线”,即经过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将原油转运至湛江和宁波,风险很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军积极推行“两洋战略”以图控制全球16条海上要道,马六甲海峡正是其中之一。管道运输方式开始运转。去年5月25日,从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输送到中国新疆阿拉山口的中哈石油管道正式开启阀门,首次实现以管道方式从境外进口原油;正在开辟石油线路还有“印度洋航线”,包括正在建设中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方案,用管道绕开波斯湾,在巴基斯坦建立中转站;计划中的还有“缅甸通道”,即建设从昆明到缅甸瑞丽、曼德勒直至实兑港的石油管道。这几条线均可缩短运输路程。②天然气全球目前探明储量约为180万亿立方米,其中俄罗斯(47.6万亿立方米)、伊朗(27.5万亿立方米)、沙特(25.8万立方米)三国占世界总储量的56.1%,我国储量约为2.3万亿立方米,占1.4%,居世界第15位。全球年生产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我国为585.5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2.1%,估计到2020年,进口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达50%。③铁矿砂,去年全世界钢产量达到12.39亿吨,我国以4.18亿吨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铁矿砂储量仅占世界的13.3%。去年我国进口铁矿砂3.26亿吨,花费209亿美元。我省去年钢产量1294万吨,需要铁矿砂2200万吨左右,其中1660万吨需要进口解决。今年随着产能提升,进口铁矿砂将超过1700万吨(炼1吨钢约需1.65吨铁矿砂)。④铜,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消费国和进口国,2005年铜消费量达到367万吨,占全球消费量(1644.3万吨)22%。我国又是个铜资源短缺的国家, 国内铜矿自给率仅为25%左右,去年进口铜矿砂超过400万吨,但铜冶炼能力高,到今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冶炼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铜精矿可能的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可能提供的铜精矿进口量。我省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连续数年铜产量居全国第一,去年阴极铜产量54.5万吨,位居全球大型铜精炼企业第8位(英国商品研究所统计,是首个进入世界十强的中国企业)。去年我省进口铜矿砂96.2万吨、16.1亿美元,今年进口将超过110万吨(生产1吨电解铜约需铜矿砂3吨)。
如何解决能源、资源的制约?我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的巨大需求,导致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同时由于对外依赖程度日渐提高,在供应上很有可能越来越受制于人。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战略眼光,超前谋划。近几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信等大企业频频加快在海外找油、找气和购买的步伐,初步形成了非洲、中亚、中东、南美和东亚五大生产发展区,拥有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45亿吨,剩余可采储量约6.5亿吨,建成原油生产能力3500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40亿立方米的国外基地。但是,我们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向俄罗斯找油(即修建安加尔斯克至大庆的安大线石油输送管道),却由于日本横生枝叶而夭折。1994年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提出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动议,96年签署能源合作协议,2002年普京访华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安大线”动工似乎指日可待,但2002年底,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抛出了所谓的“安纳线”,日本全国各层面动员,小泉亲临莫斯科说项,并许以145亿美元的诱惑。2004年6月,俄罗斯正式表示,由于环保问题 “安大线”和“安纳线”均未获得通过。向西找油(即中亚地区),与美国构建石油帝国的利益冲突,并且美国在此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有驻军,石油安全问题较为突出。“9·11”之后,美国花大把美元换取开放军事基地,除永久中立的土库曼斯坦外,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都开进了美军。向东、向南找油(即近海大陆架油气),却又与周边国家发生领海争端。此外,有专家披露,目前世界上优质的油气田已经被埃克森—美孚、壳牌等这些超级石油巨头瓜分完毕,我国能够前往开采的地区,不是政局动荡就是交通偏远,要不就是开采成本高的老油区,政治、经济、社会等风险都比较大。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家间博弈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境外资源的供应采取4:4:2的比例较为合适,即40%靠境外自主投资开发、40%靠长期供货协议、20%靠现货贸易。我们要在当前外汇储备充裕的有利条件下,着眼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调动政治、经济、外交等一切要素,利用援外、贸易、投资等综合手段,共同作用,构建外部战略资源的稳定供给体系,做到“买得起、买得到、运得回、用得上”。
囿于水平和时间的关系,对当前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这10个问题浮光掠影地给大家作个介绍。这10个问题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地方,如世界经济持续向好的走势会一直持续下去么,一旦出现拐点,对我国经济将产生什么影响?美国在世界立足靠的是其超强国力和自由民主价值观,欧盟靠的是联合一体、博采众长、合作磋商以及追求政治多极的一整套理念,崛起的中国想在世界上立足将主要依靠什么(借用法国驻华大使的提问)?我国的外向度、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到底达到多少是恰如其分?在全球服务外包的大发展中如何抓住机遇并提升我们所担当的角色?如何在有效利用跨国并购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防止重要行业被外资垄断?如何利用贸易摩擦的“倒逼”机制改进我国企业在工资福利、安全保护、环保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如何培育和强化企业全球战略资源布局的意识?如何加快安徽国际化进程?等等,期望通过今天这堂课能激发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共同关注并进一步推动安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