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鸟枪换炮”看军事平台的革命化与信息化
来源:大理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信息化战争带来新军事变革,编制体制调整带来新气象,同时也给部队基层建设带来了新挑战。这就提醒我们认真研究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基层建设模式,把握建设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下面,笔者以预备役营指挥所建设为例,浅析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方向的变化趋势。
    一、从横向看,营指挥所建设需实现从“战斗堡垒”到“革命化平台”的制度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营党委是领导和团结所辖连党支部的“战斗堡垒”,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其内涵应更为深远、运作更为灵活、组织更讲科学。
    第一,党管武装的原则决定营的地位。营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更要向一个革命化、信息化的战斗平台延伸,突出时代特色,跟上信息步伐,适应革命化的要求。当前应通过着力解决预备役部队“藏军于民”但姓“军”的问题,树牢预备役部队也是一支部队的观念,强化战斗队思想,提高革命化的认识才能将预备役建设成为后备力量中的精锐“拳头部队”。预备役部队要自觉接受军地双重领导,凡是部队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与地方相关领导和部门协调解决。所以,信息化条件下,营的建设方向只能从基本法规制度入手,依法从严治军,巩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保证“打得赢、不变质”。
    第二,寓军于民的特点突显营的的作用。从目前全国预备役部队编制情况来看,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营指挥所军事平台革命化作用面临寓军于民客观环境的挑战,信息时代多元文化对基层预任官兵思想的影响,预编官兵新结构、新成分、新趋势的冲击等问题,将预备役部队革命化如何建,怎么建,建什么的问题推到了前沿。标准需细化、量化、操作化的问题也亟待仔细研究,及时完善健全法规制度并朝着革命化方向发展,云南陆军预备役师某团提出的努力把预编营指挥所建设成“开展工作的平台、基层军官的家园、军地联系的纽带”应该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方向。
    第三,合力保障的要求彰显营的意义。我军预备役部队现行的快速动员理论指导、法规条例、教材规范都是依据部队组建时期的社会条件和军事指导思想制定的,落后于信息时代建设要求。为此,必须加快法规制度体系的转变与建设,创新理论。所以,当前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网络资源、信息空间建设“网状”多层管理体制,紧跟军事变革步伐,将其“合力保障”营指挥所机构建成更有现代意义的信息化军事大平台。加强军地协调,积极开展建章立制工作,把经费保障制度化、物资征集法规化、人事操作透明化,考核评估责任化,实现“责、权、绩、效”的配套改革,解决好当前预备役部队因制度滞后带来的各种问题。
    二、从纵向看,营指挥所建设需实现从“承上启下”到“信息化平台”的观念转变
    一般来说,营一级上有旅(团)首长机关,下有抓落实的连(排)单位,是个实打实的“上传下达”现代版。但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发生了重大转变。
    一是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指挥所以信息主导发挥“快捷动员”潜力。其方式更先进、内容更广泛,效果更显著,正向充实、宽泛、扩大化的“信息化平台”方向延伸。因为预备役营指挥所驻地一般设在县委、政府所在地,信息资源丰厚,信息潜力巨大,一旦战争爆发,营指挥所可通过预编的县(市)邮政、电信部门快速联结连(排),采取手机群发、程控电话、广播通知、电视宣传鼓动等多层网状信息链接方式,将信息传达到每一个预备役官兵,并在第一时间完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通知即教育、传达即动员、收到即出动”的目的,把营指挥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完成在“初始———全程———终端”,适应现在战争快速反应的要求。
    二是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指挥所以信息优势发挥“三战”潜力。其途径更宽泛、联系更密切、转化更快捷,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资源共享的特点,历史证明,战争之深厚伟力存在于广大民众之中,充分发挥民间网络信息装备潜能,能有效克服与消除官兵恐惧心理,增强战时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现实状况来看,营指挥所驻地可供利用的网络公司及其他信息技术单位一般都多达数十家甚至超越数百家,具备了可供组织和征用的丰厚物质基础。所以,可广泛发动群众参战支前,迅速启动预编动员预案,动员社会团体及爱国统一战线把法律战、心理战、舆论战这“三战”超前性、全程式、有重点的灵活投入使用,实现民间战争潜力迅速向战争能力的有效转化。
    三是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指挥所以信息优势发挥“人体”潜力。现代战争具有非线性、非接触性、非对称性“三非”的特性,战场没有前后方之分,战场情况异常复杂,组织强大的后备力量,保证“后发制人”有着决定性意义。因此,营指挥所要在提高“两个能力”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海量、快捷、人性化的特点,充分发挥营指挥所“信息化平台”的政治工作服务保障功能和作战功能,将原有的营指挥所“承上启下”单一作用变为更为广泛、纵深、立体的“信息化平台”。
     [作者系云南陆军预备役某部二团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