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人口导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随着人口计生工作的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成为破解工作发展与管理手段落后矛盾的突破口。通过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各级计生工作者较好地克服了手工管理方式工作量大、准确率差、效率低、漏洞多、随意性大等弊端,促进了基层管理规范化,提高了办公效率。同时,各级领导的决策质量不断提高,利用信息资源指导工作的作用越来越大。利津县通过几年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推广,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的深入发展,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以下几点:
领导重视是保证。进行信息化建设,既涉及到经济条件、工作水平、干部素质等因素,更取决于各级领导是否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1996年起,信息化建设就引起了利津县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以来,新的局领导班子积极争取信息化试点工作,先后投入100余万元用于全县信息化建设,购置了指纹仪、手持机,并完成了指纹信息与微机录入软件、县乡计生内部网络的链接,实现全部指纹在县服务器贮存,建成了高标准的县级网络平台。各乡镇以试点县活动为契机,投入资金50多万元,高标准地搭建了计生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县、乡数据传输、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信息采集-科学决策-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的优质服务运行体制基本建立。
信息动态管理是前提。在信息化管理工作过程中,信息及时更新是重要的前提,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决策的准确性。落后或者虚假的信息不是资源,而是垃圾,没有及时的信息变动,或者源头信息质量差、“水分大”,信息管理和服务就成为一句空话,其功能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为此,我县结合更换育龄妇女指纹信息管理软件,重新核查个案信息,补充新内容,确保育龄妇女信息系统高效、安全、规范运行。
数据安全是关键。一旦数据失去,损失将是不可挽回的,保证数据安全,是信息化管理的生命线,是重中之重。我们制定了系统检查和维护制度、质量保障制度、运行日志制度、信息收集分析运用共享制度以及计算机安全和保密等制度。从深化认识入手,着力提高计算机操作人员对数据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数据安全意识。
加强学习是动力。要保证微机的正常运转,学习好管理软件和微机基础知识很重要。我县定期对乡镇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各乡镇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定期对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业务考核,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保证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阳光工程,是新时期工作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水平也是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要用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系统的思维和从长计议的意识,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真正做到有规划、有落实、有发展,全面提升人口计生综合决策、管理和服务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