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革命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
来源:上海金融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日前,在上海国际金融学院主办的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论坛上,世界银行发布了《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最新报告。该项研究成果首次全面描述了中国当前信息通信技术的大格局,对中国的信息化做出前瞻性的评估

  提要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通信技术(ICT)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市场,信息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十几年来以2-3倍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速度增长。

  信息通信技术使政府职能更加以服务为导向,更加有效和透明;使市场和资源配置更加有利于持续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实现中国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四个关键性驱动因素和构建领域是:法律法规框架;电信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在强有力的领导下,这些驱动因素可以使行政和商务流程更加自动、顺畅,并支撑信息通信技术的两大应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1、信息通信技术的价值

  信息通信技术(ICT)是一种通用技术(GPT),能带来整个经济的根本性重构。不同于增量式的技术进步(技术变革幅度较小并可以预期),通用技术意味着根本性的变革,它所带来的是技术发展里程碑式的跳跃。

  信息通信技术是一种创新,并能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创新。这使得产品和流程创新更加简便,知识产权和专利授权量史无前例地增长,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相应地,整个经济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信息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公共商品的属性。它能够通过信息的加工、组织、存储和传输等过程提供价值,其社会效益甚至可以与印刷术相媲美,两者都使人们能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取知识。需要指出的是,信息虽然是宽泛的、无所不在的,其传播成本很低,但产生和拥有信息的固定成本却可能非常高。这种差异会导致市场低估信息的成本,因此需要政府干预以纠正市场失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推进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中国应扩张信息化战略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市场,十几年来以2-3倍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速度增长。电子政务项目(如“金”字工程)已初见成效。近年来,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生产、服务过程及内部管理中,甚至开展网上交易。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制定新的信息化战略。城市化、工业化和外国直接投资,不仅给信息化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经济将从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信息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企业(特别是那些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企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中国同时也面临着结构性障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中国新的信息化战略要充分考虑国家所处的阶段,以及地广人多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挑战。具体来说,信息化战略应包括以下内容:

  促进机构改革,使政府职能更加以服务为导向,并且有效和透明。这将大幅度地提高市场效率和分配效率;

  推动服务业发展(如信息服务业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业),扩大就业机会;

  强化信息通信技术在制造和能源产业中的应用,降低成本,提高中国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中国企业的生产力、国际竞争力以及产品和流程的技术创新能力。

  3、信息化驱动因素和构建领域

  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四个关键性驱动因素是:法律法规框架、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化人力资源。

  1、创建有利的法律法规环境目前,中国制定一部综合性信息化法律的时机也许还未成熟,但法律和制度却亟待改革。随着《电子签名法》的实施,应优先进行法律法规改革的领域主要有:电信、网络安全、互联网内容监管、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政府信息公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打击网络犯罪等。另外,推动法律法规环境建设也需要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

  法律体系应尽量避免权利和义务的不平衡。目前,中国的很多法律法规的制定,经常把行政管理的方便性置于个人或企业权益之上。在已制定的法律法规中,限制性规定远多于其他(如自律或仲裁)方式。有时由于过于注重程序和过程,而忽视了隐私权和个人权利的保护。一个好的法律法规体系应该注重鼓励创新,避免对研发进行过多限制,否则可能会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