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纪实
忠县移动公司总经理 乔正权
近年来,忠县始终坚持把农村信息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去年10月,忠县被重庆市信息产业局列为全市“农信通”试点县。在忠县移动公司(简称,以下同)的大力支持下,忠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县28个乡镇全部开通了“农信通”工程,3万多农户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全县上下和谐联动,信息化已成为忠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强有力的“引擎”。
构建平台 打通“最后一公里”信息障碍
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忠县,现有农业人口84万,下辖28个乡镇、330个行政村,幅员面积2187平方公里。农业增加值占全县国民经济总量的24.7 %,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忠县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多、总量大。柑橘、畜禽、中药材、优质粮油、蚕桑等上规模、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长期以来,忠县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严重滞后,盲目生产、产品滞销的问题十分严重。信息的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忠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了农村产业化进程。
建立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信息平台,可以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连接起来,进一步拓宽政府部门的服务领域,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民富,则忠县富;农民贫,则忠县贫”,忠县农村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打造一个优质、便捷的信息化平台,摆上了忠县政府的议事日程。
2006年10月,忠县被重庆市信息产业局列为全市“农信通”试点县。之前,忠县移动公司在2006年的“村村通工程”中,投入700万巨资新建了7个基站,实现了信号在忠县境内的全覆盖,为“农信通”平台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着“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运作、农民受益”的宗旨,2006年10月,忠县移动公司利用其技术优势,投资30多万元,在重庆移动“农信通”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具有忠县特色的农村信息发布平台,为农民提供了一条获取包括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科普生活知识等大量适用信息的快捷通道。
为回报广大农民朋友,忠县移动公司还为试点镇免费赠送了5台电脑,30台信息机,还给有需求的贫困户免费赠送了2千多部手机。按照12582平台(“农信通”)收费的有关规定,每个使用“农信通”的用户每月应缴纳2元的信息费,但为了加大农民对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忠县移动公司主动放弃了此项收费,仅此一项公司每年就为农民朋友让利50多万元。
正是得益于忠县移动公司在技术、设备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忠县农村信息平台才在短时间内得以顺利建成并开通运行。
2007年初,忠县县委县政府把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纳入了“十大民心工程”之一,下定决心打通忠县信息传送“最后一公里”障碍,让广大农民尽快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成果。
政府重视部门配合 创建农村信息化成功模式
“农信通”平台的成功搭建,为忠县农村信息化提供了一个优质的传播载体,然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千变万化,农民朋友需要哪些信息,由谁来提供信息,怎样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实效性、及时性,这里面还有很多的文章要做。
农村信息化的推广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忠县县情的路子。忠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负责全县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分管副县长袁大凡带领县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移动公司领导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信息化建设情况,倾听农民心声,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做了大量调研工作。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忠县探索出了一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模式。农村信息化本质上是由“信息的需求者”(农户)、“信息的提供者”(涉农部门)、“信息的发布者”(移动“农信通”平台)组成的一个有机体。怎样让三者之间和谐运转,成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忠县移动“农信通”平台的搭建成功解决了信息的发布环节。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和涉农部门对信息的提供成了忠县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建立完整的信息采集体系,忠县在各个乡镇设立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分管领导任组长,党政办、经发办主任任副组长,科协、移动公司营业厅、电信营业厅、畜牧站、蚕茧站、卫生院、粮油收贮公司、广播电视站和农业服务中心等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全镇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成员单位和每个行政村确定了1-2名信息采供员,负责调查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情况,并根据农户对信息的需求进行分类,在发布信息时采取按服务对象群组发布,按产业发布,按用户订阅发布等方式。此举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
在信息提供这个环节上,忠县28个涉农部门把信息报送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常抓不懈。28个县级涉农部门,不仅都落实了分管领导和信息报送人员,健全了信息报送体系,而且把信息报送工作当成了本单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领导经常过问、认真督促检查信息报送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具体报送信息的同志,也有很强的工作责任感,工作任劳任怨,精心筛选信息,认真提炼文字,力求做到实用、简洁,并及时报送发布。
为保障信息的科学性、实效性、及时性,避免对农民朋友的误导,忠县还建立了严格的信息审批制度。一般信息按信息内容归口分别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主管部门审批,新闻快讯、政策法规、商业广告类信息还要分别经县委宣传部、县法制办、县工商局复查审批,预警信息按照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
机制建立起来后,为避免农村信息化工作流于形式,确保完成信息化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忠县政府将信息化工作纳入了年度科技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制定了严格的信息化工作奖惩制度,将村三职干部当月工资的30%作为浮动,对超额完成任务的村“三职干部”奖励,对措施不力,未按期完成任务的村“三职干部”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督办落实。年终,忠县还评选十条优秀信息,对成绩突出的信息采供员给予奖励。
移动“农信通”:忠县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机制的合理,加上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从2006年至今,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忠县“农信通”信息平台在网用户达到了30929户。截至今年3月,忠县各部门为农民免费提供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天气预报、健康卫生知识、政策法规等信息400多条。越来越多的农民不花一分钱,就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并通过“农信通”平台掌握了致富的金钥匙。
忠县官坝镇是毛猪养殖重点镇,去年冬,养殖户通过“农信通”获得了“春节前后猪肉价格将一路上扬”的信息,他们采取增大圈存量、延期出槽肥猪等措施,结果每公斤肥猪净涨1.2元,仔猪净涨0.9元。与未开通“农信通”的养殖户相比,每头肥猪增加收入150余元,每头仔猪增加收入40余元。仅此一项,丰裕村的张伟增收1.5万元,固国村的陈卫清、龙泉村的彭善衡增收1.3万元…… 两相比较,农民们充分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农信通”不仅为忠县农户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对当地的产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新立镇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现代观光旅游生态农业园区,也是柑桔种植大镇。全镇已发展柑桔1.5万亩,涉及10个村、57个组、3685个农户。长期以来,由于信息渠道单一,难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争得先机,赢得主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镇柑桔产业的管理和发展。
去年年底,该镇利用“农信通”发布的信息,成功引进重庆市名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来该镇租赁承包柑桔4000亩,积极探索柑桔产业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此外,该镇还积极组织广大果农利用网络查询柑桔技术需求信息,使广大种植户从中受益。该镇文笔村1组的黄万烈是柑桔种植大户,他从“农信通”发布的信息掌握了柑桔根施和叶面施肥的办法,此举既能使果树快速生长,又达到增收的目的,仅肥料就比以前节约了10%。今年,黄万烈家种植的8亩柑桔,采果2.2万斤,收入近1万元。新立镇政府还充分发挥柑桔协会的职能,将其管理经验通过“农信通”在柑桔园区各村、社得以推广,使该镇2006年柑桔产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了忠县主管部门的表扬和肯定。
此外,忠县还充分利用“农信通”平台,为农民工外出就业提供信息,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去年12月13日,忠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结合县里的“春风行动”,预备在县城北山路中心广场举行大型现场招聘会,为农民进城务工牵线搭桥。此次招聘活动提供了机械加工,摩托配件生产,家政服务,食品生产等企业的近千个岗位。事前,组织者通过“农信通”向农民朋友发布了此次招聘会的招聘信息。当天,共有2000多农民工前来咨询,600多人与用人单位达成了意向性就业协议。
如今,在忠县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拿着手机拨弄的农民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忠县的广大农民对“农信通”养成了一种依赖,遇到困难都希望借助“农信通”提供的信息来解决。忠县官坝镇农民钟光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说不定什么时候,这手机就能给我们带来财富。‘农信通’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还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周伟华)
记者感言: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新农村。农村信息化已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特征,信息化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忠县在这条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忠县农村信息化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成功,首先在于政府的重视,县乡两级政府把农村信息化建设当作执政为民的一件大事来抓,真正体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次,忠县移动公司免费提供的信息化平台,让老百姓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成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再则,忠县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一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独特模式,不走过场,只重实效,保障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和谐运转。——忠县农村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