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冯女士的手机屏幕突然没有反应,赶紧找了一家手机维修点维修。可没成想,手机维修,修出一堆烦心事。“本来花了100多元修好了手机屏幕,假日没过完,手机突然又没有声音,还经常自动重启。再修开价300元,你说这不是坑人吗?”冯女士气愤地表示。可气愤归气愤,不能没有手机用,她只好干脆再买一部手机。
而类似冯女士这样或明或暗地被手机维修“闪”了腰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业内人士透露,手机维修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维修点玩猫腻欺骗消费者。
现象一:人员资质低劣
一些个体手机维修店,既不需要维修人员有相关的技术证明,也不需要一定的资金规模,手机维修店是否真有维修手机的专业技术很难考证。因此,一些个体商人瞄准了这个市场,找个店面,再找个对电器维修一知半解的人坐在那里,就做起了“手机专业维修”的生意。某地一些手机维修店的技术人员,仅培训了5天就挂出了手机专业维修的牌子。
见招拆招:今年开始,信息产业部会同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整治手机维修市场,每家维修点将悬挂相应的资质证明。消费者在进店维修时,一定要多留心该店的相关资质证明,尽量选择手续齐全的或者直接到厂家售后服务点维修。
现象二:偷梁换柱
一些不良修理商将客人手机里的原装零部件换成一些二手的或散装的配件,然后把原装部件拿去卖给懂行的人赚上一笔。至于被换了零件的手机,可能过不了多久又有毛病,修理商可以再赚一笔。据悉,还有些手机修理商会私自帮客人的手机装上一些软件,这些软件可能会与手机不兼容造成工作不正常,倘若客人再拿回来修,修理商又可以拿出“主板坏了”等理由开出高昂的维修费。
见招拆招:偷换零件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殊难防范。除了自己提高警惕,比如现场等候维修,找懂行的熟人帮忙。还有一点,如果怀疑维修者有偷梁换柱的行为,不妨理直气壮地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者工商行政部门投诉。
现象三:“创造”故障黑钱
有的维修人员人为“创造”故障然后进行维修。比如消费者不小心摔了手机或其他原因造成手机不能开机,维修人员在检查过程中故意拆掉控制液晶显示屏的某个关键配件,然后告诉消费者“此零件坏了”,并称到厂家更换要200~300元,他们只报价100多元。在骗取消费者信任之后,再将从原手机取下的零件装进去,让消费者的钱不明不白地进入维修人员的腰包。
见招拆招:“黑”维修点就是这样黑钱的!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一定要多留心眼,多问几家维修点,甚至直接打手机厂家的维修电话核实有关信息。俗话说“久病成医”,多问一些手机维修的事情,被“忽悠”的可能性就减少一些。
现象四:“人为损坏”谁认定
“三包”期内的免费维修不包括人为因素造成的故障,因此维修前要确定是否为消费者人为损坏,但由谁来判断是个问题。在一些中等城市,一般没有具备资质的手机鉴定机构,商家往往说要拿到厂家鉴定。另外,很多手机因返回原厂维修耗时较长,而这段时间并不在“三包”期限内扣除,这样可能会造成厂家故意拖延维修时间。
见招拆招:消费者在报修时不妨“刁钻”一些,据理力争,比如明确购机时间、限定厂商维修时间不占用“三包”时限等。另外,在认定“认为损坏”出现明显不公时,直接向厂家的用户服务中心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