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贺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11月22日在贺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贺州市第一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的回顾     

    贺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四年来,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巩固提高商贸旅游业,开创了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2年至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由110.3亿元增加到164.4亿元,年均增长12.6%;财政收入由6.26亿元增加到11.23亿元,年均增长2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3.94亿元,超过前九个五年计划完成投资额的总和,年均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37.9:27.8:34.3调整为32:43.4:24.6,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主导格局转变。

    ───工业总量不断扩大,主导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2002年至2005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7.8%提高到43.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8.9亿元增加到56.8亿元,年均增长3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年均增长83.3%。优势产业和强优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电子、有色金属开采加工、林产、建材、电力、制药、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桂东电子中高压铝箔、灵峰药业金鸡系列产品、金源稀土高纯稀土功能材料、大锰银鹤无汞碱性电池生产线、嘉和木业中纤板等一批工业项目建设取得成效。旺高、信都、西湾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不断完善,项目入园进区步伐加快。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39%。

    ──城市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城市风貌规划、江南新城控制性详规、太白湖公园控制性详规、工业区总体规划、专业批发市场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等各类专业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五年创新城”城市建设方案有效实施,建设路和贺州大道改造、龟石水库供水一期工程、南环路一级水泥路改建、城乡电网改造等一批水、电、路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市汽车客运中心、体育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管道燃气、贺州学院新校区、市职业教育中心、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汇豪国际城、远东国际城、经济适用房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加快建设,城市规模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5平方公里。城市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水平提高,获得全区第五届市容环境整治“南珠杯”B类城市优秀奖,昭平县、钟山县分获A类县城特等奖和优秀奖,富川县获C类县城特等奖。县城、重点镇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率由25.4%提高到30%。

    ───农业企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脐橙、梅李、茶叶、马蹄、红瓜子、烟叶、瘦肉型猪、优质肉牛等优势农产品基地进一步扩大,桑蚕、中药材、食用菌等新兴农产品基地快速发展,先后有12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名优农产品称号。畜牧水产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绩,动物防疫连续五年无重大疫病发生。八步区荣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区)”、“中国李子之乡”、“广西十强畜牧业县(区)”称号。富川县连续两年通过全国创建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验收。生态林业建设进一步加强,速生丰产林、松脂林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企业化加快推进,培育发展规模农业企业276家,涌现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道路、水利、电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率先在全国建成中国水电电气化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八步区连续两年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称号,钟山县、富川县连续两年获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昭平县获2005年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

    ───商贸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提高。商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盛隆百货、新时代购物广场等大型商场竣工开业,金旗市场、鼎富装饰广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引进了南宁百货、肯德基等知名商业企业。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商贸流通业活跃繁荣,金融保险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旅游品牌知名度和接待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姑婆山旅游风景区和紫云洞景区分别评定为国家4A级、3A级景区。黄姚古镇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景区、中国最具有旅游价值古城镇。全市接待游客由155万人次增加到275.3万人次,年均增长21.1%,接待境外游客连续四年位居全区第二位;旅游总收入由6.2亿元增加到12.9亿元,年均增长27.7%。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百项工程大会战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成效显著。2003年至2005年间,全市新开工投资规模50万元以上的项目1749个,总投资217.9亿元。桂梧高速公路平乐至贺州段、国道323线贺州段二级公路改造等项目即将竣工,洛湛铁路贺州段、国道207线贺州段二级公路改造、贺江复航工程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广贺高速公路贺州段启动建设,“南北贯通,五龙出海”交通大通道加速构建。下福水电站、金牛坪水电站等电力项目加快建设,永贺高速公路贺州段、贺州火电厂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顺利完成平桂、西湾矿务局和钟山、富川烟厂的关闭破产以及平桂医疗系统、二机厂、梧州松脂厂、贺州国际酒店等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信用社、供销社和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加快。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撤并工作顺利完成。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税收征管、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成为贺州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四年累计引进内资项目1837个,利用外来资金117.3亿元;引进外资项目87个,实际利用外资6440万美元。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累计完成出口总额3.5亿美元,年均增长6.4%。

    ──和谐贺州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六项“民心工程”成效显著。创造性开展五保村建设,建成721个五保村,安置五保老人1.46万人,基本解决全市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问题。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1450户。社会保障覆盖面拓宽,“两个确保”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规模扩大,四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38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75%以内,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28.5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0.94万人。做好特大洪涝抗洪抢险工作,建设灾民新村83个,重建水毁民房2.46万间。扶贫开发扎实推进,脱贫人口8.95万人。“平安贺州”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八步区、钟山县、昭平县荣获自治区“平安县(区)”称号,全市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发案数连续三年下降。信访工作加强,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3.2%和9.5%。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八步区、钟山县、昭平县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八步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昭平县被列为“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昭平县、钟山县被列为“全区科技进步示范县(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实现“两基”达标和“普实”达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较快发展,梧州师专成功升格为贺州学院。人才小高地建设加快推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得到改善。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和市、县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新闻出版事业有新发展,“扫黄打非”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卫生服务和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积极探索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在全区率先实施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昭平县、八步区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钟山县实施的“五保村建设与建立完善农村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机制一体化工程”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人口计生委的高度评价,富川县连续五年保持全区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一类县水平。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环境保护治理不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得到加强。双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称号。钟山县连续五次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县”称号。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防等工作继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绩。人事、机构编制、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商检、审计、统计、物价、民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防震减灾、气象、修志、档案、工会、住房公积金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顺利完成撤地设市后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不断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成立市政务中心,限时集中办理行政审批。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和行风评议活动,推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开通政府门户网站,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稳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力度加大,严肃查处了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是贺州市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四年;是贺州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四年。在这四年中,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对煤电油运和建设用地、资金紧张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制约因素,我们审时度势,妥善应对,迎难而上,牢牢把握主动权,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本届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做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自治区驻贺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驻贺部队官兵,向所有参与贺州发展的投资者和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四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加快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通过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沉着应对各种困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发展思路。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工作,从市情出发,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提出了加快推进“三化两业”的阶段性工作重点,明确了“五业并举,工业优先,夯实基础,做大总量”的经济工作要求,制定和实施了百项工程大会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城市建设“五年创新城”方案,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路子,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各个领域打开了新局面,走出了新路子。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引进项目、扩大投资规模作为夯实基础、加速发展的重大举措,创新招商方式,主动融入粤港澳,拓展闽苏浙,挺进东南亚,引来了大批客商、资金和项目,强化了发展支撑,增添了发展后劲,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四是必须不断创优发展环境,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一方面大力加强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硬环境,另一方面,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不懈地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行风评议活动,采取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投资、吸引外资的积极措施和政策,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社会环境。五是必须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我们强化工作责任,建立经济目标责任制、重大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制定招商引资激励办法,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各级各部门,提高了工作执行力和创新力,调动和激发了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工作取得了实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贺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支矛盾还比较突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规模不够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城镇经济发展不够快,城镇化水平偏低;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较多,加快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政务服务和管理社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贺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必须紧紧抓住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加快构建、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泛珠三角和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展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等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强化发展措施,推动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今后五年今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和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十一五”规划,坚持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按照“五业并举,工业优先,夯实基础,做大总量”的要求,突出发展园区经济、通道经济、特色经济、循环经济,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坚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改善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建设经济发达、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贺州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比2005年翻番。

    ——城乡发展富有活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居住、交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条件和环境有较大改善。

    ——社会环境和谐有序。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9%以上,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加快工业发展,是扩大贺州市经济总量、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工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进一步确立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抓好工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产业布局。按照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的目标,重点培育发展电子、有色金属开采加工、林产、建材、电力、制药、稀土开采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优势产业,突出抓好电子、有色金属开采加工、林产三大重点产业。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左右,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启动八步至钟山二级公路沿线工业带的控制性规划,加快构建以207、323国道、铁路、主要公路为主轴线,以旺高、信都和西湾工业区为重点,以沿途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的工业经济带。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力量把旺高、信都、西湾工业区做大做强,建成广西接纳粤、港、澳、闽、浙等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外向型工业基地。旺高、信都工业区分别按20平方公里,西湾工业区按30平方公里的用地规模重新规划,明确各工业区的发展定位,加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旺高工业区重点发展制药、精细化工、纺织制衣、稀土开采加工、电池、农副产品加工、轻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信都工业区重点发展金属制品、塑料塑胶等产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西湾工业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纸品、建材、机械、石材加工、重钙超细粉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滚动开发,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多种合作办法,引入大集团、大企业参与投资经营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园区规模,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承接项目入园的能力。要创新园区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园区投资、开发、运营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入园步伐,使园区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培育发展钟山城郊、昭平潮江、富川富阳、八步贺街等工业集中区,不断壮大县域工业经济。

    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强优企业。围绕培育发展八大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加大强优企业培育力度,引导企业通过强强联合、重组兼并等途径,大力开发上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培育发展优势互补、产业配套、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八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电子工业以桂东电子公司为龙头,扩大电子铝箔产品生产,吸引上下游产业项目,建成广西重要的中高压电子铝箔原材料及电子元器件产品生产基地,力争2010年电子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左右。有色金属开采加工业以平桂飞碟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扩大锡、锰、铁、钨生产规模,加快冶炼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拉长产业链,力争2010年有色金属加工业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林产工业以贺达纸业、嘉和木业公司为基础,培育林纸、林板、林化三大企业集团,推进林浆纸一体化,扩大板材、家俱、松脂深加工生产能力,力争2010年林产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建材工业以英格瓷、科隆粉体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逐步形成重钙超细粉、建筑钢材、陶瓷、五金、铝型材、新型墙体材料、室内装饰复合材料、水泥等建材产业集群,力争2010年建材业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电力工业以桂东电力公司为龙头,大力开发水电资源,加快上程电站等水电站建设,积极争取自治区和国家支持兴建贺州火电厂,开展抽水蓄能电站及风力发电厂等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力争2010年电力工业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制药工业以灵峰药业公司为龙头,建立中药材原料种植基地,采用高新技术提升金鸡系列等中成药产品,努力创建全国乃至世界妇科用药知名品牌,力争2010年制药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稀土开采加工业以金源稀土功能材料公司为龙头,拓展稀土产业链,推进稀土开采深加工产业化,力争2010年稀土开采加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左右。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将军峰茶业、西牛牧业、金泰粮油、大成食品、鹅塘罐头食品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力争2010年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左右。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加快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步伐,积极引进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围绕特色资源开发,为优势产业和强优企业进行配套,形成大、中、小各类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主导方向。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建设桂粤湘三省(区)交汇的交通枢纽、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型工贸旅游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以交通、市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进一步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进一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中心集聚、轴线拓展,逐步构建以市区为核心,以钟山、昭平和富川县城为骨干,以主通道沿线重点镇为基础的城镇群。抓紧制订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配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城市防洪、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排污、园林绿化、消防等基础设施规划。市区按照“东西延伸、南北拓展”的要求,适度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以发展商贸业、金融业、文化体育事业为主的江南新区,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城北物流新区,以太白湖为中心的休闲居住的花园式城东新区,以贺州学院、职业教育中心为代表的城西教育新区,到201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以上,城区人口发展到30万人以上,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型工贸旅游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加强。

    建设三省(区)交汇的交通枢纽。继续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快形成“南北贯通,五龙出海”交通格局。尽快完成洛湛铁路、桂梧高速公路、广贺高速公路贺州段建设以及207国道贺州段改造。加快建设贺州港信都作业区,整治贺江和桂江航道,实现贺江复航。开工建设永贺高速公路、贺州经黄姚至昭平二级公路,配合修建广州经贺州至贵阳高速铁路贺州段,构筑贺州市连接珠三角和西南地区、华东地区的铁路网和高等级公路主框架。同时,加快乡村公路等级改造,实现100%乡镇通等级水泥路或柏油路,100%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76.6%的行政村通等级水泥公路, 努力把贺州市建设成为桂粤湘三省(区)交汇的交通枢纽。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相结合,突出抓好一批城市设施项目的开工和续建,完成光明大道延长线、八达西路延长线、公园大道、新华路、江南路等道路建设,重点建设好市文化会议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太白湖公园、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管道燃气、贺州火车站、汽车客运中心、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家居销售中心等十大市政项目,加快龟石供水二期工程、城区防洪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钟山、昭平和富川县城发展,不断增强其中心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着力推进主通道沿线重点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新的产业、人口和物流集聚点。

    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管理法规建设,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不断改进城市管理方式和手段,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开展“争当文明市民”活动,建立健全治理脏乱差、建设洁齐美的长效机制,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完善城建投融资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加快发展。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扩大无公害蔬菜、脐橙、烟叶、马蹄、茶叶、梅李、松脂林、速丰林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加快发展瘦肉型猪、优质肉牛、优质家禽和名优水产,提高畜牧水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全面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优质农产品“三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申请商标注册及原产地注册,重点培育芳林马蹄、贺州香芋、富川脐橙、八步三华李、昭平茶叶等一批农产品优质品牌。加快建设生态富民家园,大力推广“猪+沼+果(菜、茶)+灯+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实施好生态林业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和珠江防护林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打造企业品牌,培育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企业化经营水平。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搞活农产品流通。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开展农民就业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发展劳务经济。以加强农村水利、乡村道路、饮水安全、电网、通信、教育、文化、卫生、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抓好村镇规划入手,搞好村镇建设和农村“改厕”工作,积极发展沼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改变村容村貌。继续加大支农工作力度,增加财政投入,激活社会投入,引导农民自主投入,逐步建立稳定的农村投入增长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与专业合作改革,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发挥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搞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办好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加大对县(区)工业集中区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县域工业。落实“万村千乡”工程,发展县域服务业。加快县域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培育发展特色鲜明、发展势头好、增长后劲足的经济强县。

    (四)巩固发展商贸旅游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城乡一体化,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措施。必须依托贺州市的资源优势和“三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商贸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目标,高起点编制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完善连锁经营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市场建设规划等,引导商贸流通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培育发展汽车机械市场和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抓好一批中高档酒店和餐饮、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扩大超市、仓储式商场等新型物流业态。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维护粮食流通良好秩序,促进农产品和消费品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通。结合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口、站场建设,加快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大力培育和引进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

    做大做强旅游业。围绕建设桂东历史文化名胜自然生态旅游精品品牌的要求,加快实施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挖掘和整合贺州市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以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建设结构合理、设施完善、服务优良的旅游环境。以姑婆山旅游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契机,加快姑婆山、玉石林、贺州温泉、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黄姚古镇、紫云洞、碧水岩、荷塘十里画廊、秀水状元村、临贺故城、铺门中华石城等旅游景区景点的提档升级,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广泛开展横向联合与协作,主动融入粤港澳旅游圈和大桂林旅游圈,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努力打造粤港澳旅游休闲的“后花园”。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吸引外资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加快建设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星级酒店等与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加大旅游行业管理力度,开展诚信旅游建设,全面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会展、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社区服务和法律服务等各类新兴服务业。重视金融环境建设,加快商业银行机构升格步伐,建立起与地级市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加强金融服务,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支柱产业、重点工程项目的信贷投入,提高金融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水平。积极发展“三农”保险、责任保险和商业保险,发挥保险业在服务经济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房地产业,推进商住小区开发,规范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以贺州农产品交易会等品牌会展为平台,促进会展业快速发展。

    (五)抓好投资和项目工作,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

    投资是确保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重要拉动力。必须坚持以项目为载体,集中力量抓投入、上项目、促发展,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加大重点领域的投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方向选项目、报项目、上项目,多上快上国家重点支持的交通、能源、水利、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生态环保、农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重大技改项目、新优势资源开发项目。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更加重视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建立产业项目支撑体系,构筑贺州市经济发展新优势。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突出抓好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做到“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法人主体到位的项目建设机制,促进项目建设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国家预算内投资及其他各类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和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土地管理,搞好土地储备和供应,妥善解决项目建设用地的瓶颈制约。坚持和完善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竣工率,加快一批新开工和续建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建成投产。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和充实项目储备库,规划、筛选和储备一批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做好项目的论证、包装、推介和申报工作,力争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自治区计划并尽快启动实施。积极推进和配合做好广州经贺州至贵阳高速铁路和永贺高速公路贺州段、林浆纸一体化、贺州火电厂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体制改革。全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消除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不断增强经济主体活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配套改革。完善国有资产营运、监督和管理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狠抓增收节支,加大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机关正常运转、工资发放、社会保障及各项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投融资、流通体制、公用事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改革。大力发展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加强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抓住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加快构建以及泛珠三角、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的机遇,主动融入粤港澳,拓展闽苏浙,挺进东南亚,全方位参与多区域经济合作。依托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网络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密切与长江三角洲、大西南以及其他发达地区的经贸往来,研究和掌握东部产业转移动态,吸引并承接更多的东部产业转移。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加强投资软环境的治理力度,灵活采取专题招商、专业队招商、会展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方式,围绕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扩大引资领域和利用外资规模,全面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加强“百企入桂”工作,大力引进市外知名民营企业和投资者,实现共同发展。

    扩大对外贸易。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外贸经营主体、贸易方式多元化,深度开发传统出口市场,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引进和培育发展外向型出口创汇企业,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巩固提升松香、锡和锡制品、金属硅等传统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大力组织电子、生物制品、玩具、稀土产品、农副产品、陶瓷、大理石、竹木制品等特色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积极争取在贺州市设置海关机构,加强商检工作,建立起畅通的进出口渠道。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放宽准入领域和条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采取并购、租赁、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申办自营进出口权。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培训、质量检验、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非公制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创建名牌产品。

    (七)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和谐贺州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按照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深入实施六项“民心工程”。完善五保村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五保村供养保障水平。做好扶助特困复退军人的工作。抓好分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积极发展和规范就业中介组织,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节分配,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加大财政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把财力更多地投向农村和社会事业,切实做好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帮扶解困工作,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力度,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问题。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关心支持老龄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贺州建设,提高“无毒、无赌、无盗社区(村)、单位”创建活动质量,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基础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加强信访督办督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提高化解行政争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和社会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保障,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积极开展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人大、政协各项议案、提案的办理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良好道德风尚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继续推进桂东文明绿洲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等活动,创建自治区级文明城市。扎实推进“诚信贺州”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加强信用监督,提升社会信用水平。做好双拥工作,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增进军政军民团结,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节约能源资源,督促引导重点产业和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生态林业建设,推进生态贺州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突出抓好重点污染企业、石材加工区污染源和贺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建立环保和污染物排放目标管理责任制,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视环境安全工作,提高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努力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计划,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发展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低能耗、低污染的优势产业。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拓宽科技投入渠道,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纲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认真做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组织实施工作,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达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机制。强化教育投入,全面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城镇学校布局规划和建设力度,扩大教育供给,满足城镇化需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高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和质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引入先进教育资源,提升贺州学院办学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成在梧中专学校整体搬迁和贺州职业教育中心建设任务。组建贺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规范教育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人才,努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抓好人才小高地建设,集聚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和谐发展。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引进、激励、稳定和选拔机制,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和充满活力的环境。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做好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控制。推进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全面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稳步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健全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强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强作。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加快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等工作新机制。建立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以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技术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效地稳定低生育水平。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创建文化先进市。重视文化精品创作和艺术人才培训,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历史文化、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努力发展具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家书屋”工程等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新闻出版(版权)事业,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积极维护知识产权。强化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防工作。继续做好人事、机构编制、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民政、物价、气象、防震减灾、档案、修志、工会、住房公积金等工作。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设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完成今后五年工作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体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行为,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不懈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切实改进文风、会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树立“清简务本、行必责实”的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好工作落实。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完善各种监督约束防范机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办力度。全面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我们光荣的使命,全市人民寄予我们殷切的期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为建设富裕和谐新贺州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