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世纪以来,5·17都是电信业为自己庆祝生日的专属时刻。而今年,5·17成为了人类社会共同向信息社会迈进的纪念日,分享生日蛋糕的人越来越多了。
今年的5·17,将“世界电信日”同“世界信息社会日”合并,共称“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主题定为“让信息通信技术惠及下一代(Connecting the Young:the opportunities of ICT)”。
首先,新的高度。从今年开始,国际社会将电信与信息社会紧密连接在一起,设立同一个世界纪念日,标志着国际社会赋予电信业更加重要的地位和崇高的职责。电信业无疑应该在信息社会建设中发挥主体和基础性作用,这也就要求电信业站在信息社会主体的高度来认识自己,为构建信息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新的作用。虽然电信技术本身或许不能彻底解决诸多问题,比如温饱、贫困、儿童死亡率等,但是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电信设施的广泛建设、电信服务的大面积普及等都使得电信业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随着电信服务的不断丰富、电信业务功能的不断扩展,电信业将为未来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便利,促进全人类同信息的全面对接。
再次,新的角色。创建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电信技术,还需要互联网、IT以及广电等技术的支撑。在信息化大潮的影响下,传统的电信业需要不断转换角色,吸纳更多的新鲜元素,丰富自身的内涵,向着综合性的信息通信行业转型,为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提供专业化的、丰富的应用。
因此,理解电信业与信息社会的密切关联,我们才能够对“让信息通信技术惠及下一代”的主题有充分的认识。
今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信息社会”与“青少年”成为关键词。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通过的两大纲领性文件指出,“青少年是信息通信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率先使用者”。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主题不仅仅传递着一种“对下一代群体信息惠及”的声音,更是一种“让下一代思维惠及信息社会”的理念升华。
第一,青少年代表着信息社会的基本属性。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场文明的转换中,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在激烈的竞争和潜藏的融合中正形成一个新的信息时代特有的形象:广泛、无所不在、公平、可承受的信息共享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形态。而这些特征都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需求意识相吻合。
电话、电视、互联网、书籍,这些信息获取手段正为青少年广泛使用,从某种角度来看,青少年是信息社会最纯粹的实践者。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青少年的广泛参与推动,信息社会开始变得真实与丰富。青少年将他们的理解不断植入各种信息中,从而也带来了信息社会新的变化。
第二,新时期数字鸿沟发展特点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关注青少年的信息需求。
近年来随着ITU的倡导及电信业者的积极努力,全球地区性的数字鸿沟问题正在朝着越来越乐观的方向努力。但与此同时,一种人文性的数字鸿沟开始成为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即不同人群属性间的信息不对称。
当前,发达国家的数据服务种类更多、功能更强大,而速度也更快、资费也更低。但这些服务的主体仍然是所谓的社会精英阶层。而对于更广泛群体的青少年的关注,除了日韩、西欧等文化发达国家外,全球仍不能形成平衡局面。因此,电信业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满足青少年的特殊要求,鼓励以可承受的价格为青少年提供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并推动开发适合其需求的各种应用技术,以确保他们融入信息社会。
第三,电信业应该充分掌握和运用“下一代”的思维。
在电信发展的100多年间,其服务功能随着技术和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丰富。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到后来的模拟移动通信、2G、3G,再到近来手机报纸、手机广告业务的出现,电信服务综合化的特征开始形成。
事实证明,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趋势,即是永远要求更新、更便捷的需求出现,对此,电信业必须能够适应这种趋势,面向“下一代”构建信息社会。
当前,电信业正在如火如荼实践的战略转型,正是对未来信息社会最积极的响应。在这其中,电信业能否抓住发展机遇、规避风险成为其转型成功的关键。在这里,青少年能够带给电信企业更好的启迪,他们对新事物最积极的反馈,他们的真实需求,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把这些延展开来,都可以点亮电信业转型的思维。
当电信业发展到今天,需要将视野放置到全球信息社会的构建之时,ITU对青少年的关注显得意味深长。
传统电信业与新思维的碰撞,下一代的网络演进与信息社会的根本需求,信息鸿沟与青少年获取健康信息的矛盾……这些都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