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信息中心组织编撰的2007年电子政务蓝皮书指出,到2006年底,我国各级政府网站平均拥有率达到85.6%。其中,部委、省级、地市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超过90%,县级政府网站拥有率超过80%,各级政府网站平均拥有率达到85.6%,比2005年上升4.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4月9日新华网关于湖南省发布《湖南省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2007》的报道相吻合,根据该报告显示,湖南省省直部门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93.7%,市州政府门户网站普及率达到100%,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普及率达到86.8%。
当然阿来看到的也不全是利好消息,今年3月30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头版的“一周声音”栏目中有这么一句话:“不少网站,既没有新闻发布,也没有便民措施。”其后的说明是――目前,我国已有24个省级新闻出版局建立了网站,但是信息陈旧、缺乏管理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即便是前面提到的新华网的那篇报道的题目也是“湖南部分政府网站功能缺失 一些部门仍未建网站”,指出了目前湖南省部分政府网站的建设与维护中仍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网民访问政府网站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政府信息,满足自己的知情需求的话,这一需求只是网民对互联网需求中的很小一部分。近年来的许多调查都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不管是网络游戏,还是在线视听,或是交友社区,互联网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宽广的娱乐平台,所有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网站。
目前,我国的网站可大致分为四类:个人网站、商业网站、政府网站、组织网站。
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曾经是早几年网民中的一种时尚,当时一些网页制作软件,如Frontpage和Dreamweaver非常流行,网络上也出现了“烘培鸡”(英文Homepage的音译)这样的新新用语,网民以拥有自己的“烘培鸡”为荣,阿来在本科一年级选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后也曾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烘培鸡”。当然,个人网站的更新频率取决于个人站长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随着近年来以博客为代表的各种“客”的兴起,许多商业门户网站提供了博客、Q-zone等网上个人空间,用户可以选择一定模版而不必通过相对复杂的网页制作软件创建、更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网上空间,个人网站热也渐渐消退。但凡是坚持更新了一段时间的个人网站,都是比较有恒心的站长,这些网站大多具有比较吸引人的内容,也凝聚了一定的人气。
在我国,商业网站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经过了IT业竞争的大浪淘沙之后,目前想建一个像新浪、搜狐、网易、中国雅虎这样的门户网站不再像十年前那么容易。商业网站从来不缺乏更新和创新的动力,否则在同行竞争中就会落于下风。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出现一些如抄袭、剽窃等不规范的竞争行为,且商业网站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需要可能会选择性地更新信息,比如你很难在新浪网上搜索到起诉新浪的信息,但总的来说,网民基本会认可市场竞争的结果,何况商业网站不会吝惜在技术研发和改善服务上花钱。
政府网站在信息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随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该条例的制定和颁布旨在保障公众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政府网站的主要功能包括发布政府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与公众互动交流等,其中又以发布政府信息最为基础。政府网站的定位在于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而不得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因而,促成政府网站更新的力量来自于各级政府的社会责任心。与商业网站的运作体系不同,政府网站的页面可能不如商业网站漂亮,功能可能不如商业网站丰富,但在政府信息公开的作用上政府网站的地位是商业网站所不能替代的。对政府网站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负责的技术开发和信息更新等工作并非出自追求个体利益,而是为了向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组织网站泛指各类非政府组织创建的网站,比如高校、医院、邮局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公检法机关,新闻媒体,行业协会,企业,NGO组织等。更新和维护这些网站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这些组织自身,虽然有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到某些内容的更新是政府的或是商业的力量作用下的结果,比如网页上的广告,或是信息简报。有一些组织在创建网站时的目的并不明确,可能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或是仅仅是跟风,因此出现了“不少网站,既没有新闻发布,也没有便民措施”的现象。如果这些组织属于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附则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这些组织“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制定。”
媒体网站是组织网站中办得较为成熟的一类。媒体网站依托于媒体自身的优势,有独立的采编权,通过“协议”与其它媒体或商业网站实现信息共享,虽非第一信息,但来源宽、数量大,经过整合之后,仍不失原创意味。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光明网、大河网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高校新闻网是另一类相对办得较好的组织网站,一是各高校在招生、教学评估、对外交流等活动中需要通过网站这一平台展示自我;二是各高校一般都设有专职人员负责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因此在需求和人员分工上都有保障。《科学时报》在5月7日刊发了《大学新闻网能走多远?》的报道,文章采访了清华、北大、浙大、南京理工等高校的网站负责人,探讨高校新闻网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文章援引了北大新闻网执行主编杨晓华的话说,“学校的新闻网应该承担三种功能,一是在校园内发挥社区沟通的功能;二是向外输送科研和教育思想,展示教学科研成果;三是在国际上树立中国高等教育的形象。”然而像高校新闻网这样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网站并不多。许多组织网站往往受制于这两大因素,“昙花一现”。阿来在今年3月9日看到了北京市朝阳工商局开通首个工商博客的消息,在持续关注了十几天后觉得这个网站有热心负责的工作人员,能为公众提供较好的信息服务和互动交流,并带动了同行业的良性竞争(此后不久崇文工商局开通网上社区工作站,推出了视频举报功能),便在该网站创建了自己的首个博客。但仅仅一个多月后,朝阳工商博客的网址就再也登录不上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以上的分类可能相对粗疏,实际上各类网站在运营中也存在相互融合的趋势,比如一些专职的个人站长通过参与各类广告联盟,制作独立广告以及电子商务实现盈利,这时你就很难界定这些网站究竟属于商业网站还是个人网站,而一些公共企事业单位的网站与政府网站之间的区分也并不明显,部分组织网站同样承载着政府信息公开的职责。从我国网站的基本情况来看,商业网站扮演着引领互联网发展的“先锋”角色,政府网站需要不断提高其公共服务意识和更新频率打造在线透明政府的良好形象,组织网站和个人网站可能没有来自外界的太大压力,但它们也能够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获得展示个性的良好机会。
网站的生命力不在于创建,而在于更新。除了政府和市场这两大力量之外,个人和组织也可以充分发挥其个性化的特点,在全民参与的互联网时代保持鲜活和旺盛的生命力。毕竟,百花齐放才是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