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数字乡村”牵动书记心
来源:云南日报 更新时间:2008-03-15

   白恩培专题听取我省“数字乡村”建设汇报时要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力争年底建成覆盖省、州、市、县、乡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完成1.34万个村委会、10万个自然村的信息上网发布。李纪恒等出席情况汇报会

    5月16日上午,省委常委会议室。宽大的投影银幕正在演示,省委书记白恩培聚精会神地听取我省“数字乡村”建设情况多媒体汇报。窗外细雨淅沥,室内气氛热烈,省委副书记李纪恒,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应楠,副省长孔垂柱,以及涉农省直部门相关负责人都全神贯注于这一全新的建设工程。

    电脑操作人员点击了华宁县华溪镇华溪村委会西沙井村,通过清晰的视频录像、图片、文字、数据统计表四种模式,以及80多组数据和9个栏目,这个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状况、人口数量、经济收入等内容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村里今后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是什么?”白恩培边看边询问。操作人员点击“经济发展”栏目,一组图片和文字显示西沙井村把发展柑桔种植作为一大经济支柱。“村里有多少亩种柑桔的宜林地?”白恩培接着询问,操作员根据不同的问题点击不同的栏目。“学校住校生有多少?”“村里有多少人领取低保金?”就这样,通过电脑信息库,一问一答之间,“数字乡村”以生动客观全面的形式展现在了大家面前。

    云南地处边疆、山区广阔、民族众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迥异。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使决策层更加及时、全面地掌握基层情况,为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白恩培书记的心头。去年11月,在又一次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调研的途中,白恩培书记的思考日渐明朗,他明确提出:强化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省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这一符合云南实际、改变传统农村经济社会管理模式的德政工程正式起步。省政府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年初,玉溪市华宁县华溪镇首先开始了先行试点,开发信息网络系统软件,深入乡村进行图片拍摄和数据整理。在此基础上,上半年,全省州市各选择一个乡镇开展试点。工程将于下半年在全省全面展开,力争年底建成覆盖省、州、市、县、乡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完成1.34万个村委会、10万个自然村的基础信息采集、网页制作和信息上网发布。

    汇报会上,省农业厅、测绘局分别汇报了试点乡镇的“数字乡村”建设情况后,围绕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的内容设置、表现形式,以及省涉农相关职能部门如何建立自己的专业平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白恩培强调,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意义重大,全省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扎实地做好这项工作。第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数字乡村”建设,是信息化、数字化、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从“数字乡村”入手,我省将在若干领域建设和打造“数字云南”,逐步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办法,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依据。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这项工作,更加科学地决策,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更高效地管理农村。第二,要确定标准,科学设置。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前景无限,“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要不断探索创新。内容设置上要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围绕“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加以完善充实,客观真实地反映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技术上要确定标准,统一规范,力求画面生动,一目了然,真实有用,使之既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情况、指导农村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第三,要整合资源,分工协作。在建立了农村信息综合总网站的基础上,再分别建设各个分系统。涉农各部门要全力配合,积极协助,集中资金,整合网络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使这项工程真正惠及广大群众。第四,要加强领导,科学管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由省农业厅牵头,信息办配合,相关涉农部门密切协作,今年年底建成覆盖省、州、市、县、乡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各专业网站明年上半年完成建设。要建立从上到下的组织网络和技术网络,长效管理,适时更新数据,维护数据库安全,确保可持续利用,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