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走出国门的积极意义
来源: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5月18日,中国海军 “襄樊”号导弹护卫舰停泊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 新华社记者 张永兴

    中国海军“襄樊 ”号导弹护卫舰(舷号567)于5月15日至20日参加了在新加坡附近海域举行的由美国、日本、印度等12个国家共同参与的“第二届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多边海上演习”。这已经是中国海军今年以来第二次参加类似的大型多国海上军事演习,此前在今年2月,中国海军“连云港”号护卫舰和“三明”号护卫舰参加了在巴基斯坦附近海域举行的9国联合海上军演。

    对外军事交流日益密切

    可以看到,中国军队近些年来显著加强了与他国武装力量的军事交流,诸如“第二届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多边海上演习”之类的军演项目明显增多,合作层次不断深化。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发布的《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披露,“自2002年以来,中国共与11个国家举行16次联合军事演习。”演习次数之多、涉及国家面之广是过去几十年所没有的。

    而演习的项目也从过去层次相对较低的联合搜救、人道主义救援向着更具战术性的趋势发展。2005年,中国和俄罗斯举行了名为“和平使命—2005”的联合军演,在那次演习中,双方不仅演练了共同应对恐怖主义袭击等科目,同时还进行了诸如抢滩登陆等具备一定战术意义的演练,一度引起世界关注。

    海军军事研究所研究员张炜认为,联合军事演习是国与国军事交流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与他国不断增加的联合军演次数以及演习程度的深入,说明中国对外军事关系正在不断拓展,对外军事合作逐步深化,一种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军事外交格局已经开始确立。

    当然这样的军事交流和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联合军演。截至2006年,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建立了军事关系;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向联合国的15个任务区派出近6000名官兵;近年来,中国还组织外军观察员观摩我军大规模军事演习,组织以安全合作为主题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防务研讨班和中法高级军官研修班等,这些都丰富了中国军事对外交流和合作的内容。

    增加了国防政策透明度

    对于中国军队而言,不断增加的对外军事交流一方面显示了一种更为自信、更加开放的心态,同时也有利于军队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增强国防政策的透明度,消除外界对于中国军队的某些疑虑。首先,通过和其他国家的军事交流,中国军队可以借鉴外国军队一些先进的发展经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任晓认为,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项建设发展很迅速,但由于现代化基础较为薄弱、起点较低,仍还处在机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军事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与世界各国军队广泛交流,学习借鉴其有益经验。而与其他国家的联合军演等一些方式显然为此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

    其次,通过参与联合军演等军事交流方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世界展示了威武之师、和平之师的风采。“威武之师”当然体现在中国军队在历次演习中所体现的实战技能和精神面貌。而“和平之师”则在于我们对于演习项目的选择,《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只参与与人道主义救援、应对非传统领域安全挑战以及维护地区安全相关的军事演习。

    同时,日益密切的对外军事交流提高了我国国防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营造互信协作的舆论环境,对某些中国军事威胁论者是个有力的回击。张炜指出,近些年来,通过参与联合军演,发表国防白皮书,以及积极和有关国家展开双边及多边安全对话,中国与相关各方加强了沟通、消释疑虑、增进互信。

    是和谐世界理念的实践

    中国不断增强的对外军事交流,从本质上说是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以及担负起大国责任的一种实践。任晓认为,中国政府在这些年来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中国军队积极开展对外军事交流,不断拓展对外军事关系,既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既定政策,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多侧面、多层次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信任中国敞开了一扇宽阔的大门。(解放日报/记者 倪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