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建设助西南医腾飞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向数字化要战斗力,医院尝到了甜头。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院长李景波向记者轻点鼠标,从党委决策到机关抓落实,从医生工作量到病人检查情况等各类信息一一跃然电脑屏幕上。他还与手术现场的普外科主任蔡志民教授进行了可视对话。真是方寸屏幕演绎无限精彩。
  管理决策数字化让网上“中军帐”高效运转

  作为全军“卫生信息技术支持基地”,该医院按照上级要求较快实现“数字化医院”建设,建成拥有22台服务器、12条光纤、50台交换机、1600多个终端信息点的网络系统,有效地提升了管理决策水平。

  数字化还提高了医院质量控制。通过网络,可及时对全院各科室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诊治情况进行质量监控。质控中心专家可随时检查每个病人的用药、处置情况和医生记录,调阅病人的各类检验数据和影像资料。由医院自主研发的“综合管理查询系统”,让管理者对医院到各科室每个医生的工作量及质量情况尽收眼底。

  记者了解,该医院开发出的一套适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日常办公流程的网络化和规范化,使网上“中军帐”高效运转。每天上班,医教部主任郭继卫第一件事就是浏览各网点,检查门诊量、住离院人数、病人病历、治疗方案、用药以及主治医生情况;查看手术安排,调阅重症病人资料等等。安排工作、解决应急问题全在网上。

  李景波院长说:“数字化建设使医院管理者成竹在胸,方便了对医生的考评、对科室的管理,从整体上提升了医院的管理质量。”

  基础医疗信息数字化使繁杂程序化为简单快捷

  该医院容纳医护、药房、设备器材等1500多个工作站的局域网,贯穿病人信息、药品、经费三条主线。同时开发了多项外挂功能,管理覆盖全院科室,涉及病人信息、医嘱、病程记录、护理记录、成本核算、统计查询等各项管理。

  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能全面、完整地保存门诊记录等各种诊疗信息。为医院实现门诊病历、诊断、处方、检查/检验申请、报告阅读、治疗和处置等及时查询。系统设置8个影像分中心、100个工作站,覆盖所有门诊科室。门诊医生站系统与“军字一号”构成医院数字化临床应用体系的基础。

  医院门诊大楼,妇产科门诊医生史常旭老教授和所有医生一样,用电脑开处方。如各类检查/检验、图像采集、传输等均在电脑中进行。从做检查到出报告,不到10分钟。门诊医生通过电脑可看到本科室挂号病人的排队情况,随时查询各类药品价、库存等信息,并在开出处方的同时告知病人价格。

  肝胆外科副主任别平教授说:“病人信息传输网络化,使医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病情,及时作出诊断,有效实施救治。数字化信息存储使门诊和住院医生调阅病人病历资料方便快捷,病人之前在本院的看病或住院情况一目了然。”

  辅助医疗信息数字化减少人力物力防止交叉感染

  过去,做影像检查诊断,无论CT、磁共振还是照片,少则几小时,多则几天。有了PACS系统,以全数字化、无胶片化方式采集、阅读、存储、管理和传输医学影像资料,快速实现影像资源共享。某部战士张渭做完影像检查,还没回到主治医生处,其影像检查资料和检查报告就到了主治医生汪荣泉的电脑显示屏上,整个过程仅用10分钟。

  PACS系统覆盖了该医院98%%以上的图像源点,全面应用于门诊、急诊、住院部各科室、手术室以及管理机关。此外,医院还自主研发了检验联网工作系统,实现从检验申请、标本采集、标本识别处理、报告阅读到临床科室打印报告的整体流程网络化。

  该医院放射科主任王健介绍:这种通过网络传输的数字化影像,所包含的信息比传统的影像胶片更加丰富全面,有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且,网络系统还能有效地保存影像资料,以便随时调阅查看,特别是检验工作全流程的数字化,不但节省人力物力,降低医疗成本,还有效地保护了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

  服务体系数字化促使医患双方和谐交流

  在医院门诊分诊处,患者李某提供完个人资料,很快得到一张“健康一卡通”,一刷卡,他的个人资料立即显示在门诊医生杨占宇的电脑上。李某就方便地进入就诊过程。

  据悉,这是该医院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专门建立了军地通用的“健康一卡通”系统。病人凭该卡,便可在医院综合查询系统触摸屏或在家中、异地通过因特网查询个人的健康信息,如各种检查结果、就医费用信息等。目前,“一卡通”系统已覆盖挂号、收费、取药、检查、入院及综合查询等各个环节。

  同时,该医院还开通了独具特色的网站,除医院信息介绍外,突出了与访问者的交流,突现了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网上医院、网上挂号、医患交流、公共卫生及病人个人诊疗信息查询,将医院服务的空间拓展到了病人家中。

  该医院政委陈征友告诉记者:数字化运作的效果十分明显,据今年1—4月份的统计,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日比去年同期下降1.01天,手术病人术前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0.78天。住院病人人均费用较去年同期下降346.2元。数字化服务体系,真正体现了“零距离服务、人性化科技服务”的新理念,受到了广大患者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