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龙卧虎在军校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和地方很多高校一样,不少军队院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强大的师资,他们培养了大批的杰出人才。以位于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国防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中先后有36人被评为两院院士。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周建平,神舟六号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邓一兵,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副总设计师潘腾,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副总指挥崔吉俊,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副总设计师盛捷、张忠华、陈长贵,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韩振宇,这些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担当重任的科技帅才均毕业于军事院校国防科技大学。

   在这里,我们选取了一些军中英才,讲述了他们的成才经历,从他们的故事中,广大考生和家长可能会有所收获。

    曹雪涛 问鼎世界免疫学巅峰

    曹雪涛教授的名字总是和年轻、优秀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

    1986年曹雪涛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26岁那年,曹雪涛由于硕士论文水平高,被提前授予博士学位,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28岁从讲师破格晋升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3岁成为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揭晓,41岁的第二军医大学教授曹雪涛榜上有名。

    曹雪涛院士还担任着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国家“973”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头顶的荣誉更是无数,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总后“科技金星”等奖励,首届国家青年教师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十五”、“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

    近年来,曹雪涛和他的同事们,在免疫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在《免疫学》、《基因治疗》、《自然医学》、《中国科学》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31篇被国际权威机构SCI收录。

    曹雪涛以抗原提呈细胞(尤其是树突种细胞)为重点的基础免疫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刘鹏 军事网格的领军人物

    1988年,刘鹏从老家四川绵阳考入解放军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接触专业后,他渐渐迷上了计算机。

    大学三年级时,刘鹏主动要求参加了学校VSAT卫星网络控制中心的研制。他成为项目组里少见的本科生。

    VSAT一做就是5年,刘鹏从本科读到了研究生……一直到1995年,整个项目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电子科技成果之一。

    1995年,网格技术诞生。网格被通俗地称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与未来网格时代的网络相比,现在的互联网还处在手工作坊阶段,“很多人认为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先进了,其实我们还生活在原始社会。”刘鹏说。

    他决定把网格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新生的中国网格界,清华大学的李三立院士是网格相关项目研究的首席专家。2000年,刘鹏来到清华大学读博。

    读书期间,刘鹏下部队调研发现,某业务车中的存储器容量只有5000亿字节,价格却高达20万元。他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了升级产品,容量两万亿字节,造价却只有5万元。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刘鹏的发明脱颖而出,获得特等奖。随后的科技成果拍卖会上,北京一家公司开价800万元要购买这项成果,这创造了“挑战杯”历史上成果转让的最高价。

    按照清华的校园文化,学生们把“牛人”也分了三六九等,从“小牛”到“大牛”,“学术新秀”被归结为“牛人”的最高级———“巨牛”。

    刘鹏的故事惊动了高层,军委一位高级首长对他说:“你要把根扎在部队,谁要也不能去。”

    钱立志 改变炮兵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

    高考状元的下一步几乎是顺理成章地迈进清华、北大的门槛,1980年8月,17岁的钱立志成为安徽枞阳高考理科状元。一个月后,在亲友们诧异的目光中,他踏入了解放军炮兵学院的大门。

    学习了4年火炮知识之后,钱立志留校任教。在当时的世界兵器家族中,火炮已经被边缘化。钱立志认为,火炮的前途似乎不应该是这样。

    1989年3月,刚刚硕士毕业的钱立志,担任了学院“炮兵快速反应演练”的技术总指挥。

    钱立志发现,空中侦察可以发现70%~80%的战场目标,而传统的地面侦察可以发现10%~15%的目标。他开始投入到无人机的研究中,在国内,当时无人机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6年后,无人机的研究已是炙手可热。钱立志却开始用另一种目光审视它:无人机技术复杂,造价昂贵,战争中时常有被击落的记录。如果让炮弹长上“眼睛”怎么样呢,它造价低廉,战场突防能力强,这样岂不是可以突破无人机的软肋。

    2001年7月22日,中国首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炮弹诞生。

    2002年的一天,钱立志与一位专家聊天,他们说,现代战场5至30公里是战术盲区,也是步兵死区。战争中,为了减少伤亡,必须先打通讯设备,使其瘫痪。

    这句话触动了钱立志。2002年,他提出了某型特制干扰弹的构想,两年后研制成功。

    钱立志的信息化弹药渐渐形成了家族。有专家评价:“他潜心传统炮兵的信息化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军炮兵在未来战争中的作战样式和地位作用。”

    余争平 痴迷高新技术武器损伤防护

    余争平是第三军医大学“校宝”级人物。第三军医大学虽然坐落在内陆山城重庆,但是它的军事医学研究一直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不少项目处于世界前沿。而高新技术武器防护研究则是前沿中的前沿。余争平虽然年轻,却迅速成长为这个领域的主要学术学科带头人。

    1978年,16岁的余争平从家乡湖北黄梅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二次高考,以湖北省第二名的成绩被第三军医大学五年制军医系录取。

    上世纪80年代初,两伊战争爆发,伊拉克对伊朗使用化学武器,造成2000多位平民伤亡。这是二战以后第一次使用化学武器。“我预感到这些新武器对未来军队的危害甚至可能超过原子弹,我对军事医学研究的兴趣不断增加。”余争平说,“外人看来,这种选择有点傻,但是说不出来,我觉得可能是一种军人天然生成的使命感。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做这件事。”随后,余争平主动申请到同样急需人才的军事医学防化医学教研室工作。

    1993年,全国卫生系统举行出国选拔考试。150道题,余争平答对了149道,在400人中考取了全国第一名,被公派到世界上预防医学最发达的国家学习。

    余争平回国接手的是我军“十五”的重要科技攻关项目,当时外军在这个领域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4年多的时间,余争平带着课题组的人员用现场试验与实验模拟致伤研究相结合的技术策略,经过多批次的现场实验和多批次的实验室模拟致伤研究,终于摸清了该新型高新技术武器的致伤特点,形成了我国对未来高技术战争中新型装备和高新技术武器损伤的卫勤保障能力。根据研究成果,余争平撰写出研究技术报告225篇、《中国国防科学技术报告》12份,为我军军事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

    2002年,余争平主持完成了性能优于外军的某型防护材料的研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整体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该项目很快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幼生 专攻外科界最难的手术

    南京大学和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委员,全军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医学重点人才,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很难想象,这一串长长的头衔都属于年仅41岁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李幼生。

    1981年,李幼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以他当年的成绩,可选择复旦大学甚至北京大学,但他却选择了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1990年,李幼生以优异成绩考取第二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如愿以偿师从著名普通外科专家黎介寿院士。

    导师黎介寿从事临床外科近60年,与肠子打了近半个世纪的交道,是中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李幼生考取他的研究生时,导师为他选定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小肠移植,这是在亚洲尚为空白、全世界也是刚刚开始的一个艰难领域。

    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耐不得寂寞,常常会颗粒无收。在无数次失败之后,一些同学转向了,李幼生在坚持。再后来,一些同学转向外科临床工作和研究,并有了一定的成绩,李幼生没有抱怨自己的选择,仍在坚持。

    他的坚持终于有了成效。1991年8月,在导师的指导下,小肠移植的动物实验终于获得成功。

    1994年3月12日。这一天,将被永远记在中国外科器官移植史上。李幼生与导师一同走上手术台,对一名短肠综合症患者实施小肠移植手术。手术整整持续了11个小时,一段250厘米长的异体小肠,被成功植入患者体内。亚洲首例小肠移植手术成功了!

    李幼生仍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做一位像自己的恩师黎介寿一样的“两栖医生”。所谓的“两栖医生”,就是能把临床和科研结合起来,并且两者都取得成功的医生。“有时候确实很矛盾,因为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李幼生不愿意停步不前,因为,他“不想做一个纯粹的‘开刀匠’。”

    战仁军 武警装备技术学前沿的“头雁”

    战仁军现任武警工程学院军械运输系主任、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项分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列为“152”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对象。2006年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8年6月,从战士考入军事院校的战仁军毕业,被允许到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成为部队在地方攻读研究生的第一人。随后又攻读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1996年11月,战仁军谢绝众多单位的高薪聘请,重返武警工程学院工作。挑起武警装备技术学这门新兴学科创建的重任。

    战仁军在调研时发现,目前国内外使用的防暴和非杀伤性武器,大多都是单兵便携式武器,难以满足震慑犯罪、打击恐怖活动的作战要求。拥有更先进、更具控制力、震慑作用的新型防暴装备,是武警部队官兵的迫切愿望,更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客观要求。作为科技工作者,如何才能实现广大官兵的梦想呢?战仁军不断地思索着。一天,他拧开水龙头,一股水流撞击了他的灵感。如果采用脉冲气压喷雾技术,利用水炮雾化水颗粒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他迅速召集人员,投入研究攻关,经过周密分析计算、检测验证,集灵活机动、刺激高效雾化、控制面积广等特点于一体的《车载脉冲防暴水炮》的伟大构想付诸实施了。它的诞生无疑将为武警部队处置大规模突发事件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这一课题的巨大进展,更加开阔了战仁军的思路。从此,他的触角开始伸向以光学、声纳学、电磁学为主导的驱散类非杀伤性武器、小型便携式精密制导武器和中远程高效非杀伤性武器等待开发的领域。几年来,以武警装备技术学科为支撑,战仁军和他的同事们先后完成非杀伤性武器和警用器材科研项目11项,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近百篇。

    罗海宁 网络“巡警”黑客克星

    罗海宁是武警工程学院电子技术系机要指挥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一等功臣,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他先后担纲完成18项科研课题,13项获全军或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

    青年教员罗海宁,是从地方考入军校的杰出代表,1991年从武警工程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0余年来,致力于武警部队计算机网络信息防护技术研究,先后有13个科研项目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鉴于他对国家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贡献,中共中央办公厅给他记了一等功,被评为第二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

    90年代初,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武警部队指挥执勤领域,刚刚建立的网络还没有与之配套的安全防护设施,电脑黑客一旦入侵,后果将不堪设想。1991年初,武警总部下达研制计算机网络防护项目的任务。刚毕业留校任教不久的罗海宁临危受命,从此成了橄榄林中的网络“巡警”。

    熟悉网络的读者都知道,在网上冲浪是很惬意的事情,经常让人流连忘返,但在计算机上搞设计、编制程序则是十分枯燥而单调的。可罗海宁常常在机房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熬通宵更是家常便饭。经过3年探索,终于研制成功武警部队保密通信系统,经专家鉴定后装备部队使用,使武警部队首次有了防御电脑黑客的“利剑”,该成果获1994年度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初,为配合武警部队“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罗海宁又受命研制与之相配套的“自动化保密系统”。整整一年时间,他奔波于部队与研究所之间,搜集资料,超前设计,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拿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成果,在武警总部举办的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的验收演示会上一次演示成功。从而使武警部队领率机关信息安全防护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6年来,罗海宁研制的成果先后有18项科研成果装备使用,一项投入试用。武警部队网络信息防护技术,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直到如今走进全国先进行列,其中每一个创建项目都留下罗海宁奋斗的足迹。

    作为武警部队信息安全现代化的开拓者,罗海宁经常利用到部队调研的机会,采取开设讲座、技术指导等形式,为部队官兵传授计算机知识。对此,他不止一次这样说:“网上运行着国家大量机密,如果让电脑黑客窃去,那将是我们永远无法弥补的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