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7日,第十届北京科博会“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主要围绕“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城市管理的具体规划等话题展开,分别从科技创新、媒体责任、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等多个角度来阐释城市管理创新。腾讯财经独家网络直播本次论坛,本文为国务院参事、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先生的演讲实录。
牛文元: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下午好!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我分三个问题向大家说明。第一,中国城市的发展,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将会接受重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在如果我们先看到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每一天的代谢就是它需要供应的和需要排出的一个基本数据概念,也就是每天输入的水、食物、煤、石油、天然气等等,输入和输出留下来的我们大致给出一个表,北京不是百万人口的城市,城区人口已经达到600-800万左右,它每天的代谢是相当大的规模和数量。
中国城市面临的压力大致表现为七个方面,一是人口与就业;二是土地资源的供应;三是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四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五是基础设施的配套;六是社会保障的体系;七是提升公共管理能力,因此所有这些都表现在我们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对城市的管理所必须应对的基本方面。
大家知道中国从1947年开始,也就是整整60年之前,当时中国的城市只有69座,以后经历了1949、1960、1965、1980、1990、1993年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城市已经达到了660座,中国地级市的空间分布的密度在全国也是不均衡的,全国平均每3.69万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地级市,总共有200多个地级市,400多个县级城市,再加上4个直辖市,这就是现在城市的总量。
中国城市人口的密度跟世界进行一个对比,东京都每平方公里1.3万人,我指的都是城市密集区,纽约8500人,伦敦6300人,巴黎8500人,香港6100人,上海的浦西区3.7万人,北京的城区1.9万人,广州的城区1.6万人,中国人口密度像中国的总人口一样也是占据了一个相当大的份额。城市的环境问题、城市的固体废弃物、城市的交通拥挤,北京的沙尘暴,天津的热岛效应等等,20世纪的前100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0.6度,但是由于热岛效应使得大城市的温度高出约4.5倍,如东京上升了3度,大坂上升了2.5度,纽约2.8度,孟买2.9度,北京2.6度,上海2.9度,这就是热岛效应造成的。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专项统计,从1999-2003年全国新增城镇和工况区的用地1404万亩,其中耕地将近800万亩。1998年全国人均建筑用地52.9平方米,2005年人均到了98.3平方米,将近100平方米,7年期间人均用地增长近1倍,年均增长约13.9%,中国城市住房的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占住房的能耗,住房的耗水以及住房用钢都已经占据了一个相当大的比例。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住宅能耗平均高3.5倍,住宅建设耗水30%,每平方米建筑用钢现在中国55公斤,高出世界发达国家20%。
这是哈佛大学进行的中国和加拿大高层公寓的热损失比较,其中以北京和多伦多的比较为例,城市住房高层公寓的外墙热损失、屋顶热损失和窗户热损失分别是多伦多的4.4倍、2.2倍和4.3倍,平均3.5倍,也就是中国能源紧缺,但是我们的热损失又是巨大的。因此给我们提出了管理,提出了怎么通过科技创新来改变这样一个现实的挑战。
第二个问题,中国城市发展战略正经历着重大的调整,这个调整就表现在城市发展在区域中的两大基本转折,一是向心集聚,二是反哺效应,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都进入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第二个阶段。总之由于第一次转折的结果造成了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指数居高不下。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比例从1978年2.6:1,1985年下降一点,由于农村的发展,但是到了1994年上升到2.9:1,到现在已经是3.3:1,巨大的差异引发了贫富之间、社会公平之间一些巨大的问题。
截止到2005年中国有330万个自然村,有62万行政村,有3.7万个乡镇,有2.1万个建制镇,有2600多个县市级单位,有660多个各级城市,目前整体结构就是这样一个基本状况。而农民本身的收入除了农业的土地之外,大约有一半以上是由每年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所得,实际上也是另外形式对农村农业家庭的反哺作用的一个表现之外。
我们做过外来人口占本市人口的百分比,上海25.6%,北京将近1/3,广州44%,珠海56%,东莞300%,深圳390%,实际上城市的管理已经不限于户籍人口范围了,有的城市超出了本市户籍人口的2倍、3倍,甚至于4倍,这种状况给城市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信息时代的城市管理,这个城市管理我们必须按照信息化时代对城市管理的科技创新,特别体现它的严肃性、精确性以及可管理性。首先它表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又表现在政府的决策、市政管理、公众监督和廉政建设的革命性进展,而我们的城市管理如果达不到这两大基本要求就不太符合新的时代对于城市管理最低的要求。中国数字城市的管理有三大战略意义,可以全面提升中国的现代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城市管理的水平。数字管理的战略准备必须进行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以及表达信息高速公路完善程度的数字覆盖率、数字分辨率、数字传输速率以及数字鸿沟差异率等等一系列指标来进行衡量。
数字城市的信息基础的设施是一个重要的联系到航天(外空间)、航空、地面、地下的立体网络的基本建设,而现在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这方面的缺口还非常大。信息城市的关键技术涉及到超大容量,超高速的计算机,科学计算的技术,虚拟现实的技术,图像分析与3S技术,宽带传输工程,卫星通讯技术,ATM以及网络分布互动的操作系统,数据挖掘以及智能数据的管理等等。数字城市的基础数据库表现在从源头上分析取决于这个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容量、速度、便捷性、可靠性、数据加工的深度、数据挖掘能力等等。
数字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十四项,包括数字人口管理、地籍管理,就是土地管理,数字的资源管理、环境管理、金融、经济、交通、社会等等,一共十四项。其中包括电子政务,数字城市建设中电子政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市政水平,优化政府服务功能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提高政府办公的透明度,实现公正廉洁和有效监督的重要工具。然后就是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的电子商务集中表现在如何完成物流、信息流、货币流三者之间的有机匹配和统一的网络化。然后是电子经济管理,主要集中体现了如何调控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生产与消费的平衡,管理与发展的平衡,数字的社会管理包括了集中体现在生活实现社会公平和提供机会平等,建立城乡社会保证体系的全覆盖,对于就业、住房、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环保等市县又好又快的响应。
还有数字城市的应急管理,城市应急管理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立体多维协调体系,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急管理必须涵盖“事故管理、灾害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和社会安全管理”。然后是数字交通的智能化管理,这是一个高度动态化的立体空间的网络体系,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城市交通智能化应当追求路程最小化、时间最小化、成本最小化的最高目标指数。
随着数字城市的实现,将能更加优化地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生产资本,加强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达到大力节省资源和能源,提高整体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态质量等等一些基本要求,从而将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大大的向前推进一步。由此世界上都这么认为,城市管理的成功就是国家管理的成功。
美国《新闻周刊》2000年6月的一期以《超级城市》为标题,就千方百计的提到如何对城市进行优化,进行科学的管理将会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紧要的一个命题。世界银行在2000年曾经测算,一个500万人口的城市它的信息城市管理,当它基本达到实际应用程度的80%的时候,这个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1.5-2倍的财富,这意味着信息化城市管理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一番,完全可能实现城市管理的可持续目标。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就向大家汇报这三个方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