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信息化建设助推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阜阳日报 更新时间:2008-03-15

  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恒山村“蔬菜大户”岳振启异常高兴:通过村里的“农民网吧”,他的几十亩蔬菜远销到广东、上海等地,一亩地多收入了上千元。如今,村里其他几户种植大户也和他一样,通过上网与外地商贩签订常年收购合同,不用再担心蔬菜卖不出去了。

  农民用上电脑,如今在阜阳广大农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04年7月,我市以阜阳先锋网为载体、安徽农网为依托,在全市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接收点,有效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被群众形象地称为“农民网吧”。目前,我市统计在册的“农民网吧”工作站有800多个,惠及农民近100万人,使30万农民走上致富之路。阜阳农民正实实在在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益处。

  通过“十五”期间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初具规模。来自市信息化办公室的消息称,全市172个乡镇均建立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8738位农民创业带头人分布于9大类农业行业中;农业专业协会230个,会员19833名。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头,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循环发展。2006年底,经过国家信息产业部评估,我市被授予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示范市。

  信息化建设带来益处的并不局限于农业。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重点骨干企业中信息化从业人员329人,企业内部网络已建或在建达15家,企业门户网站已建或在建达18家。其中,金种子集团的信息化应用经过多年建设,已实现生产、销售、仓储、运输、财务的自动化管理;太和医药系统已通过光缆连接各种经销网点450多个,实现了整个系统购销、财务、存储的电子化管理,网上交易额每天达到2000多万元,年网上交易额近百亿元;阜阳医药集团2004年投入使用的“LM医药流通联盟管理系统”,获得省食品医药管理总局的认可,是目前国内医药流通领域的创新和技术革命;商厦的ERP(企业资源计划)、阜阳市公交IC卡信息应用系统、阜阳汽车厂的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等项目,也为社会和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如今,阜阳信息化建设大潮澎湃。据了解,近几年,我市以信息网络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统筹规划,协调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取得明显成绩,有力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个重要的成果是,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目前,我市已建成覆盖全市的以光缆为主的本地传输网,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到8G,主干光纤网长度4000余公里;移动通信容量6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08万户,互联网用户6万余户。CHINANET的宽带接入网络覆盖全市三区五县市所有城区范围及部分发达乡镇,实现了窄带ISDN和宽带ADSL功能,并推出了“一线通”业务和“网络快车”ADSL业务,利用固定电话将宽带网络从市、县延伸到了乡镇、村庄。有线电视网络的主干线基本实现光纤传输,建成光缆线路总长度160公里,视频传送达到传播32套节目。

  与此同时,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框架基本形成。我市在全省首家采用ASP模式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政务外网平台,采取运营商投资建设、政府支付租金的ASP模式,整合现有资源,统一与电信运营商谈判,通过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的方式连接全市各县市区和市直60个单位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集中统一出口,内部协同办公。以此为平台,各部门和县市区之间实现了进行非涉密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协同为企业和市民开展服务;电子政务各类应用系统迅速发展。市政府把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进行多次改版,设置了政务公开、网站集群、政民互动、公众服务等专题栏目。同时,逐步建立了连接各县区及市直各部门的网站集群,保持政务信息及部门网站的动态更新,以统一的门户为社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目前,全市各级党政部门已全部连通了互联网,60%的单位建成了网站,20%的单位不同程度地使用了OA系统,其他各类办公业务系统如财政、税务、水利、技术监督、科技等领域的信息化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成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基于国际通行的标准,通过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连接各县市区和市直55个单位,既可以召开市县两级视频会议,又可以参加全国和省电视电话会议,避免了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