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的路要走,而且要走得健康,走得长远。陕西“电子农务”走的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道路,搭建信息化平台,并努力实现平台的长效运转。
刚到陕西,就感受到“电子农务”带给农民生产生活的变化。
在渭南市华县毕家乡,刚到乡里的“电子农务”信息站,信息员胡华锋就拉着记者的手说,“你们早就该来了,早上一位瓜农刚跑来换了联通的手机卡,并且订制了‘电子农务’服务。”
原来,今天是个大太阳天,信息服务站从气象局第一时间获得了消息,并通知订了联通“电子农务”的农户。但那位瓜农因为不是联通用户,没有订制信息服务,没能及时揭膜通风,5亩大棚西瓜苗全“烧”了。
电子农务确实管用
毕家乡位于华县东北角,东接华阴,北顶大荔,总人口16717人,下辖9个行政村。芦笋、西瓜、黄桃、棉花,是毕家人的主导产业。北拾村是毕家乡最大的西瓜种植村。
前年夏天北拾村西瓜大丰收,但当地的西瓜销售价格却持续低迷。眼看着西瓜烂在地里,村民们将西瓜拉到西安,在街头拉起了横幅,结果影响市容被罚了200块钱,相当于2000多斤的西瓜。
去年夏天,西瓜成熟前,设在乡里的信息服务站及时将当地西瓜成熟信息发布到联通“电子农务”网站。立竿见影,短短几天,内蒙古等地客商陆续致电或上门采购,销售价格节节攀升,不枉农民半年来的辛苦劳作,农民们高兴地说:“电子农务真能为我们解决问题!”
联通“电子农务”信息站在毕家乡成立后,发展的第一个客户是该乡黄桃协会会长毕铁炉。黄桃上市时间一到,“电子农务”网就把销售信息发送出去,邻近的山西客商闻讯后纷纷争夺货源,销售价格足足比上一年高了两倍。毕铁炉当时还挺纳闷,消息发到陕西省,山西客商怎么知道呢?后来他才明白,联通电子农务网传播的信息是面向全国客商的。
毕家乡只是陕西联通“电子农务”推广区域中的一个试点。这套新型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中国联通陕西分公司在建设短消息系统、人工座席系统、WAP系统等多功能综合信息平台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拨打24小时专家咨询热线、登录互联网、手机上网等方式,向广大农民用户提供准确、及时、权威、专业的农业科技信息、供求信息和专家咨询等服务的立体商务平台。
陕西联通凭借“电子农务”的策划推广,积极参与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的综合优势。与此同时,“电子农务”项目也为陕西联通提高公司品牌形象,维系老用户、发展新用户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突破点。“电子农务”成为陕西省推广农业信息化的精品项目。
早在2004年3月,陕西联通就敏锐地捕捉到农业信息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在与陕西省农业厅有关专家的密切配合下,陕西联通工作人员走访了大荔、澄县等45个乡镇,对农业信息市场需求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最终确定在渭南地区开展“电子农务”项目试点工作。
依托渭南联通公司的网络平台和农业部门的技术资源优势,渭南联通公司与渭南市农业局联合组建了渭南电子农务服务网络。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短短一年时间共建成市县级农务信息中心(站)198个,并在全区各乡镇建电子农务推广站,市县乡三级联动的电子农务网络基本形成。
在2005年春季的渭南“大荔绿色瓜果节”
上,陕西联通“电子农务”品牌首次亮相。参展厂商及到会农民在亲身体验了该平台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供求信息、市场行情价格3大类信息服务后,反响热烈,当场办理用户达1000多人。随后的3个月时间,“电子农务”网在渭南地区口口相传,近2万名农村用户办理了业务,利用电子农务平台达成的农产品交易额达150万余元。
大荔县伯士乡就率先尝到了“电子农务”的甜头。该乡近年来发展水果等特色农业,引导村民携手创建了“伯士乡瓜果菌协会”,并以此为基础与联通公司合作开通了“电子农务”。每年6月是哈密瓜成熟的季节,由于客商少价钱低,村民在“电子农务”上发布了哈密瓜成熟的信息,吸引了众多的外地客商————广东、上海、湖北、湖南……价格信息、成交信息和瓜果质量信息凭借“电子农务”网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沟通,伯士乡赶在瓜果成熟的宝贵时机内完成了销售。
政企实现良性互动
在总结渭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陕西联通于2005年6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推广“电子农务”项目。为了能使该项目得到有效的实施,公司组织了一支3000多人的“电子农务”服务队伍深入基层,定期组织专家下乡扶农帮农,并建立了300多个农业信息采集点,在政府和农民之间、专家和农民之间架起了联络的纽带和桥梁,在农村生产和市场之间建立了快速通道。
2006年以来,为更好地满足基层用户信息上传、下达、订制的要求,陕西联通把电子农务的业务机构进一步向乡镇下移,放置到农民用户触手可及的地方,建设了大批乡镇级电子农务信息站,这一举措使电子农务网的推广体系得到有力扩充,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多层服务网络。
此外,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广泛性,陕西联通采取政企合作、协议建站的方式,坚持“联通建站、政企共享”的原则,积极与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合作。与省农业厅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了陕西省“电子农务”推广与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并与8个地市农业局、70多个县区农业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项目的实施。联通负责建设网络、搭建平台,农业厅负责组织协调,宣传“电子农务”的作用。按照陕西联通总经理李俊义的说法,陕西联通“电子农务”的最大特色是信息站设在乡政府办公室,信息员主要由负责农业的副县长或乡长等人员担任。
“我们把乡政府里最好的房子挪出来办‘电子农务’信息站,并希望把它建成乡里最热闹的地方。”渭南市华县毕家乡副乡长高鹏说。
李俊义想得很清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建设,一是要考虑农民到底想什么、缺什么,老百姓想的是挣钱致富,缺的是致富门路和信息;二是要考虑平台是否贴近农民,原有农业信息站点设在乡镇里,信息到不了农民身边;三是考虑农村基层干部做什么,基层干部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致富。“电子农务”项目恰好能解决上面的三个问题。
通过两年来的实践,“电子农务”项目有力推进了陕西省农业信息化进程,帮助农民进行科技致富。项目所涉及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种植养殖技术、分析预测、市场供求等信息受到了广大用户的热烈欢迎。随着平台信息内容的不断扩展、丰富和应用,“电子农务”网越来越多地解决了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在陕西农村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据初步统计,全省通过电子农务牵线搭桥,促成农产品交易上万宗,实现交易额近6亿元。
下一步陕西联通将投资5亿元继续展开“电子农务”的建设,这个决定是陕西联通在深入了解农村市场需求和政府大力支持下做出的。“目前‘电子农务’用户已近80万,当达到100万以上时即达到收支平衡点,按照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最迟到今年6月就能达到这个目标。”
今天的陕西农村已经做到了“三网合一”,此三网是“电子政务”、乡镇门户和“电子农务”,它们正在为当地农民造福,农业信息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乡信息员的帮助下,毕家乡北拾村党支部书记吕长友建起了蘑菇大棚。一个大棚一年可收入1.5万元,相当于种20亩西瓜的收入,当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摸着自家的新蘑菇大棚,吕长友心里美滋滋的。
在信息超市,记者(前)正在浏览陕西电子农务网上的信息。
村支书吕长友(右)边走边不停地说着去年的事。他利用网络农务信息,将地里的西瓜卖了个好价钱,多收入了几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