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取得成果
来源:云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首次建立了一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可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创新制定出一套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

    祭场、神坛、鬼寨、署寨……东巴文化中濒临消亡的“祭署”仪式过程、“署”神的由来,都通过动漫的形式得到了完美演绎,国内外首部以数字化解读少数民族文化的作品,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纳西族的“文化基因图谱”。

    由云南大学云南电子计算中心历时两年多完成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项目在对我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摸清家底、探明储量、鉴别品质的基础上,首次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一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可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提出了适合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计划、大规模的数字化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系统性技术平台。5月28日,该项目通过由北京和云南两地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鉴定验收。专家认为,该研究技术手段先进,数字化信息积累丰富,创新性强,所创作的数字化作品形象、生动,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在东巴文化数字化同类研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3年5月,云南大学云南电子计算中心在国内外率先展开了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系统研究。力求通过数字化对象研究、技术研究及实例研究,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可借鉴的技术和经验。项目组在对我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资源历史、规模分布、资源价值、资源特征等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对文物古迹、建筑民居、民族服饰、民族文学、手工艺、宗教文化、民歌民乐等我省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可数字化资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得出了一组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分析数据,并建立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可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提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中特有的“署”文化为切入点,制作出了数字化实例研究成果——“祭署仪式”和“署的传说”二维三维数字作品,形象生动地再现和解读了东巴文化中已濒临消失的祭祀场面。

    目前,该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到省内多个文化、研究部门,并应用到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国际合作大型工程建设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