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训练转变,是时代发展和军事变革的客观需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军军事训练工作的主题。后备力量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之一,必须积极适应军事训练转变的要求,在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训练体系下真功,用实劲。
搭建训练平台
推进后备力量军事训练转变,必须以一定的平台为物质基础。要按照信息主导、综合集成、系统配套的原则,搭建起以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为主的信息化训练平台。具体说,一是要完善基地建设。近年来,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基本上具备了开展基地化训练的硬件条件。但是,软件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充分满足训练需要。因此,要进一步搞好配套建设和开发利用,以全面普及基地化训练。二是强化模拟手段。模拟化训练成本低、消耗少、效费比高,对于缺装少器的后备力量来讲,意义非常重要。要重点抓好装甲、炮兵、高炮、工兵、通信等兵种部(分)队的模拟手段建设,推进模拟化训练深入发展。三是拓展网络系统。应进一步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组织首长机关指挥训练,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指挥能力;采取物理隔离的方式,将地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引入省军区系统,建立军地兼容、互联互通的快速动员信息系统,并加强训练演练,着力提高快速动员能力。
优化训练内容
总体上,就是要按照未来作战需要什么就训什么的原则,不断优化后备力量军事训练内容。一是突出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着眼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强化信息战、联合作战等理论及有关技能的学习,积极探索后备力量军事训练转变的方法途径,不断深化战法训法研究,提高信息素养,搞好思想和头脑的武装。二是突出非战争行动训练。当前,安全威胁日趋多元,有时以军事行动为主,有时以非军事行动为主,有时军事与非军事行动同步展开、整体联动。为此,要适度增加非战争行动训练内容的比重,以适应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客观需要。三是突出使命课题训练。民兵预备役部队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坚持缺啥训啥、用啥训啥,切实抓好使命课题训练,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训练方式
在训练方式的创新上,一是要积极开展军政军民联合训练。未来军事行动,将是党、政、军、警、民等多元力量共同参加的联合行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着眼诸军兵种联合、现役与后备联合、军队与地方联合,积极研究探索军政军民联训联演的方法路子和有效机制。二是探索一体化训练的路子。一体化训练是基于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全新训练形态。要积极研究探索后备力量一体化训练问题,在要素集成、单元集成上下功夫,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三是进一步深化挂钩训练。开展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挂钩训练,是促进两支力量有机结合、提高协同作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坚持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双向驱动的原则,重点在调动双方积极性、健全长效机制、提高层次质量上下功夫,推动挂钩训练深入发展。
完善评估机制
当前,民兵预备役部队虽有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但质量评估和素质认证机制还不健全。为此,要按照面向信息化、着眼实战化、坚持标准化的思路,建立健全后备力量军事训练评估机制,重点抓好“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后备力量担负的任务,开发军事训练考核系统,实现由定性分析为主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转变。二是结合后备力量建设实际,系统制定联考联评实施办法。三是结合整组及分队成建制训练等时机,抓好民兵分队及预备役营、连的检验性拉动演练,以检验民兵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集结和遂行任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