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南视窗 更新时间:2012-04-15
5月25日下午,海南省电子农务网正式开通,全国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应邀出任海口市电子农务高级顾问。26日上午,海南大学信息学院“电子农务研究所”揭牌成立。
这是令人欣喜的一步,特别是在领导干部执政思维层面,具有前瞻的眼光。
3月底到4月初的海南“香蕉致癌风波”使海南蕉农损失近亿元,原因之一就是海南省农业部门对互联网信息的不够重视,反应迟缓。经此一劫,在应对近日“海南香蕉含类似SARS病毒”的短信谣言时,海南省立即作出应急处理,对谣言予以捕杀,收效很好,海南香蕉基本未受影响。
互联网蓬勃发展,本身是没有道德属性的,只是一种便捷的信息工具。中国网民已经超过1亿,网络封杀,早已被证实是不可能的。你不用,不等于破坏分子也不用。那么,何不积极去占领信息阵地,为我所用,为民造福?海南省电子农务网的开通,以及用设立“电子农务研究所”的方式,将之引入科学研究,是重视互联网上涉农信息对海南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有益尝试。
目前,海南农业获取外界市场信息的主要办法是外派常驻信息员。信息员眼见为实,信息较准,但他们毕竟是前信息时代的产物,难以全面掌握日益细分的市场变动信息,而网络,则恰恰有此优势。网络信息虽庞杂,但原始信息不会被中间环节截留、篡改而导致损耗,这就利于专家远程分析,作出准确的市场判断。
互联网信息的生产,由于基本没有成本,这就成为涉农信息“长尾”收益的基础条件。“长尾理论”是美国《连线》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新商业理论。他认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大宗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过去被视为“失败者”的那些产品——也就是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当然,这是基于互联网迅猛发展、且网络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成本趋零(只有这样,以前不划算的产品才会划算,因为现在基本不花钱就可以买到产品),而且个性化程度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每一种冷僻的产品都有人买,反正不花钱)为前提的。
在海南农业获取外界市场信息的过程中,如果说,外派常驻信息员是“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那么,互联网信息就是那条“无穷长的尾巴”。而且互联网的发展一日千里,信息日益细化,一个人(外派信息员)与千万人(涉农网民)之间,尽管后者的信息需要分析、过滤,但二者的力量仍是悬殊的。政府收益,主要是涉农市场信息的有用度收益。可以说,未来涉农市场信息的主导,必定是通过互联网,以及当前已经广延到了移动上网、手机上网等方式来实现。过多地依靠外派信息员,成本将不堪重负。
笔者曾在《海南蕉农何时才不再害怕“谣言”?》中已经引用过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农民上网的事例,现再度引用:2006年,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农民通过登录“秀英电子农务网”发布菠萝蜜供应信息,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的销售商闻讯,纷纷前来订货,干包菠萝蜜收购价从2005年的每斤0.1元骤然涨到1.2元。永兴镇2006年产出500万斤荔枝和650万斤黄皮等上网销售,收购价也全部翻番,永兴镇农民增收1200多万元。曾经帮助永兴镇农民增收1200多万元的“秀英电子农务网”,其投资成本不足10万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120。
这是海南涉农信息的“长尾”实证。可这种效果,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太过于显著了?原因何在?这是由于海南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本身就高,一旦有了灵敏的市场信息“鼻子”,其反应效果,自然也比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的内地要大。
温铁军曾说,有着先天特色优势的海南农产品,本身就具有了商品化程度高的显著特点,所以,农民种植出来的作物很大程度上也有着商品化的性质,也因此,农民了解市场需求的愿望非常强烈。海南在信息化对等试点方面完全有可能走在全国前列,与内地低门槛的农产品流通不同,外界对海南农产品的需求一开始就是大宗的,这不是“夫妻店”式的农户经营方式能满足的。内地信息化对等的试验是不成功的,而海南则很有可能成功。
不为海南农民所及时知道的市场信息,是没有意义的。海南农民吃“信息亏”,早已不是第一回。没有互联网的强力支撑,海南农业总体上仍将处于信息稀缺、而不是丰饶的状态。市场的频繁动荡和海南农民的焦虑,也就不可避免。
当然,恰如温铁军所言,电子农务下一步发展是否成功,取决于政府部门之间是否能够有良好的配合,使过去大量投入的和潜在有利用价值的资源都得以激活。比如怎么将涉农信息需求的“头部”(信息员)和“长尾”(互联网)整合利用,并推而广之,让农民真正获益。这也正是笔者所关心的。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了“三农”现状的快速改善,海南农业,请别忘了互联网的“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