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生:现代流通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助力
来源:联商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张广生,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终身名誉所长、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农民可以向城市自由流动,农村发展多种经营走城市化的道路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因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还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多数农民的生活仍然没有摆脱“贫困”,城乡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关心“三农”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很多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久前,党中央又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定位,即要求改变农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用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文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促使农业和农村摆脱传统,走向现代。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流通产业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小商小贩是几千年小农经济的产物,传统商业束缚了农业现代化
  
  漫长的封建社会和连年的战乱、灾荒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地区分割、信息不畅、土地资源分散、水利资源利用落后、机械化水平低,再加上农民的科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始终没能改变。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不乏有识之士,力图改变这一现状,但是均未彻底解决问题。例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土地革命等等都属惊天动地之举,但到后来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农民贫困的局面。几千年来,虽然人类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民的收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农村的商业形态不无关系。小商小贩是基于小农经济条件下而产生的流通业态,小商小贩适应了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但是,小商小贩又阻滞了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的步伐。
  
  几千年来,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农村,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商业形态。类似“林家铺子”式的综合经营的小店铺,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商业业态的主流。在农村、小城镇,则还以走街串巷的“货郎担”,流动摊贩来补充商业网点的不足。每逢初一、十五农民能参加城镇的“庙会”,“赶集”对农民来说就是大型的商业活动了。商业的发展,脱离不了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是产生小商小贩的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重工抑商、重农抑商”思想,阻碍了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商业的发展。
  传统的小商业,在信息化的21世纪,无法完成时代赋予的推动现代化农村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宏伟目标。商业的运行方式会直接影响与他同在的经济运行效率。因为,商业运行模式,不仅会带来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的流动,更会带来这些流动方式的变化。恰恰是这种变化会引起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业产业链的变化。现代新农村的建设,必须率先考虑改革农村商业的运行模式。

  长期以来,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与流通业的改革和发展没有很好配套,没有人认真地研究农业产业与流通产业的内在联系。历史上,我国虽然搞过农业合作化运动,也搞过农村供销合作社,当时力图通过供销社来解决合作化后的农村产、供、销问题。但是,在计划经济下,大流通,没有大市场是一事无成的,行不通的。

  二,大商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必须要引进大流通
  
  20世纪初,欧洲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出现了百货商店,流通业态组织形式出现了大的飞跃,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发展。这种百货业态到20世纪20年代才刚刚传入我国,当时对推动我国民族资本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欧洲先后出现了连锁商业经营业态,超市、便利店、大卖场,连锁商业的出现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方便,更推动了信息产业、冷藏保鲜业、物流配送业、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更有大型购物中心出现,商业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空前完善,不仅改变了大、中、小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也创造了一系列新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加工工业、房地产业也得到迅速提升。因而,现代流通业,为城市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为城市居民生活改善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促使农民大量进城,寻找就业机会,我国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的移民潮。当然,这也是增加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必经之路。但是,这仅仅是给农村减压,并没有帮助农村换血,并没有从根本之处改变农村产业单一、农业落后的状态,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贫穷的困境。
  
  像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第二产业向郊区梯度转移,把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实现农业人口城市化的措施,彻底改变了上海郊区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目前从全国来看,具备上海市这样条件的地区并不多,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农村变成城市,让所有的农民变成城市居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采取鼓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加快农村产业升级的步伐。农产品产业升级,首先就遇到产成品的市场出路问题,这项任务很自然的就落到了现代流通产业的身上。迫切需要解决现代流通产业与现代大农业实现产业配套,形成第一、第三产业对接,促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配套成龙,协调发展。
  
  当今世界,开放市场,推进国际化合作和交流,共享资源和科技成果,依靠的是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农副产品,如:棉花、玉米、大豆、水产品、水果、鲜花、生猪、禽、蛋等都是国际贸易中的骨干产品。不少农产品还成为大宗交易的对象,有的产品还能进入期货交易所,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实现套期保值,锁定价格,维护了农业产品生产者的权益。现代商业、流通产业的发展,给农业产品创造了市场机会,但同时也要求农产品必须规格化、标准化,农业产业必须高度的组织化。

  三,现代流通产业以信息、科技为支撑,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强大推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什么样的流通业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农业,为了实现市场配置农副产品资源,市场决定价格,市场形成物资流动的方向和形态。就必须依赖现代大流通、大市场、大商业。
  
  现代流通产业是以连锁商业为代表,大量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应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农产品保鲜、保质、保值;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完成农副产品的集散,节约社会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现代流通产业面对大市场,在需求不断提升,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必须要求农产品实现标准化、规格化,这就要求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要由过去的小农经营的方式改革成高度组织化的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
  
  上世纪80年代末,我第一次去日本考察东京水产、蔬果批发市场时,看到清晨的东京中央批发市场,来自四面八方的水产品、蔬菜、水果都是按照不同的品质、规格、品牌分别排列整齐的推进拍卖厅,转眼之间就在激烈的竞价中物归新主了。交易是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效率非常高,但是,产品的组织确实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当我到东京郊区农家考察时才恍然大悟,那时,日本人生产蔬菜、水果大多采用大棚技术,种子经过严格的筛选、培育,秧苗从培养基移栽到生产基后,就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和营养,从而控制花期,控制蔬果的成长期。因此,他们能培育出长、短、粗、细、外形、规格基本统一的黄瓜、西红柿、番茄、辣椒。从而,选择市场最受欢迎的规格,申请品牌、商标,装箱、上市,当然会卖个好价钱了。购销商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负责技术指导,营销管理。
  
  上世纪90年代,我去荷兰考察花卉市场。大家都知道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市场集散地,最大的花卉生产国,最大的花卉供应商。在花卉拍卖市场,有拍卖厅,花卉加工、整理厅。荷兰式的拍卖不同于日本,报价是由高向低,花卉样品装载在一列列陈列车上,从拍卖台前走过。很快就被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的商人购买,标上送往目的地的标签,分发全球。这是什么样的效率啊!没有现代化的流通产业支撑是不可能的。当我去花卉生产基地参观时,更令我惊叹不已。那里简直不像是农村,是地地道道高档居住区伴随着生产花卉的加工厂。生产花卉的流程,一切都是在人的科学控制下进行。包括开花时间、花的颜色、花茎的长度、甚至花粉是否脱落等都通过科技加以控制。我问过几位花农,他们大多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数是大学本科、研究生,可见荷兰花农的基本队伍素质如此之高。花农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更是勿须质疑,创造性的工作和色彩缤纷的生活氛围,其质量比城市更上一层。
  
  类似的情况在我国也已经开始出现。今年5月10日,中央电视台为山东寿光“国际蔬菜节”举办了一台特别节目,介绍寿光新农村建设,农民过上了快乐、幸福、和谐、美满的生活情景。2000年,我曾经到寿光去学习、考察,了解到寿光“中国蔬菜之乡”始建于1984年3月。当初仅17户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土胚玻璃暖棚,土法上马,搞温室蔬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整个寿光地区,温室蔬菜已经遍及千家万户。汽车开进去,一望无际到处都是“土胚玻璃暖棚”,情景无比壮观。寿光地区经济繁荣的秘诀是什么?我认为,得益于1984年3月,17户农民创建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该公司,先后在国家开通的蔬菜运输绿色通道中,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搭建了10万平方米的批发市场交易平台,设有冷冻、仓储、市场管理、信息网络、交易结算等服务体系,同时还设有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行客户会员制,带动了当地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热情,建设了规模达600万亩的蔬菜大棚,形成蔬菜供应链的源头,形成我国蔬菜生产、供应的重要产业基地。今天,人们都公认寿光是中国的“蔬菜之乡”,以寿光为源头,形成的采购链、批发链、运输链、服务链、加工链、科研链、冷藏链、种植链、养殖链等现代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造就了寿光的蔬菜大产业,造就了寿光的现代新农村。寿光人并没有满足,2003年又建设了拍卖中心,有2.7万平方米的理货大厅,两个430平方米的电子拍卖大厅,采用荷兰式电子钟拍卖系统,这还是国内第一家蔬菜电子拍卖市场。现在,寿光的蔬菜品种不断改良,从以色列、瑞士等30多个国家引进种子,实行科学种田,标准化生产,培育出无公害新鲜蔬菜、加工成冻干蔬菜,不仅供应全国,而且出口香港、日本、俄罗斯。
  
  推动农业产业化,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必须不断坚持,才能取得成效。记得,在1998年,我和联华超市集团的领导到吉林省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时遇到的情况。我们一行受到吉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长春市、吉林市的领导也非常支持,上海采购团一下子就订购了500个品种,包括蘑菇、木耳、玉米、大豆等农副产品和山珍、土特产品。吉林的农副产品进入联华超市,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产品采购链和供应链,为吉林的农副产品找到了一个进入主流市场的端口。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吉林的农产品开始由粗加工向进一步深加工转化,生产的农产品,由粗放型开始向标准化、规格化方向转化。有的专家曾测算,农副产品每经过一道加工,其价值就会提升八倍。吉林选择上海的联华超市作为进入现代流通业的一个渠道是十分聪明的举措。吉林的农产品,通过上海这个现代流通业的平台,可以把吉林的农产品输往全国。
  
  把农民组织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也不可能仅靠行政推动就能完成的。我认为,依靠大市场,利用服务业配套,形成产业链,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共同推动,才能形成真正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