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01指挥员李本琪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5月下旬,在我国又一颗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前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有人问该中心01指挥员李本琪:“‘01’指挥员跟播音员有啥不一样,不都是按照准备好的稿子‘走程序’吗?”李本琪回答:“卫星发射如同战斗,‘01’指挥员就是前敌指挥员,必须敢于负责,果断决策。”火箭测试发射的整个过程由他组织,发射场上数千名航天专家和科技人员由他指挥,火箭“点火”命令由他下达。这对年仅37岁的李本琪来说,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

  7年组织指挥5种型号火箭发射

  这是李本琪担任01指挥员的“处女作”。

  科技人员在测试中发现,长征三号火箭的关键设备———平台出现异常摆动,直接危及火箭飞行安全。由于征兆信息不足,尽管大家增加了大量监测和记录手段,但故障均未再次出现,更谈不上查找原因。此刻,李本琪有两种选择:推迟发射,将设备送回研制部门返修,自己不会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主动牵头分析查找问题,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李本琪决定:有意识恶化加电条件,继续测试。经连续加班,故障复现,测试人员终于找出了故障原因。此次任务中,李本琪还先后组织排除了控制系统某计算机遥测数字量异常等故障,为任务圆满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点火!”“起飞!”随着李本琪的口令,长征三号火箭拔地而起,怒刺苍穹。李本琪完成了担任01指挥员的第一次精彩亮相。

  2003年12月,李本琪再次出征,担任长征二号C火箭01指挥员,成功的将中国与欧空局合作研发的“探测一号”卫星送入太空。这使中心发射的运载火箭增加到5种,并能将重量从数十公斤至数吨不等的卫星送入太空,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在国际航天商务市场的竞争能力。

  此后,李本琪“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担任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等多种型号火箭的01指挥员。这当中,既发生过暴风骤雨导致发射延迟的险情,也遇到过关键时刻火箭仪器故障频发的危机,但均被他一一化解。

    李本琪本人也作为胜任指挥5种不同型号火箭的01指挥员,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心头号“多面手”。

  今年4月14日凌晨,发射场区大雨滂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矗立在发射台上。进入负4分钟程序,测试人员报告:一个为火箭供气的连接器未按规定脱落,若不在3分钟内脱落,火箭点火升空时必然被其拉扯住,火箭、卫星乃至整个发射场都可能不保。此刻,百余号人的远控大厅鸦雀无声,所有首长、专家和参试人员的目光全部集中到了李本琪身上。他临危不乱,1分钟内连续下达7道口令,相关岗位人员心领神会、默契配合。终于,1分钟后故障排除,火箭顺利升空,整个大厅内欢呼声、鼓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10次成功将火箭送入太空

  15年前,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的李本琪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短短两年,他翻阅了历次发射试验任务资料,向老同志学习,与大家一起跑图纸、钻技术,全面掌握了火箭测试发射相关知识。随后,他担任了发射控制台操作手,开始独立执行发射任务。

  至今,他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参加发射任务的经历:手脚发抖,汗如雨下。“发射完才发现衬衣都湿透了。”他笑着说。

  10多年来,他坚持从火箭研制初期开始,学习火箭结构原理,研究测试发射的各个分系统。发射场区的每台设备、每个系统,他都了然于胸。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在火箭上使用低温燃料发动机的国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用的就是这种燃料:低温高能、推力巨大,同时易燃易爆、危险性大,任何一丝意外都可能导致星箭俱毁。因此,发射安全成为李本琪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次发射前,火箭三级发动机在做气密性检查时,涡轮废气排气口出现少量丝质多余物。按程序,清除该多余物即可放行。李本琪却想得更多:丝质多余物虽小,哪怕是一根毛发,也可能给星箭带来灭顶之灾。多余物是怎么进去的?其他部位还有没有类似状况?他提议,把整个火箭所有活门和发动机管路全部检查一遍,确信没有任何问题后,他才在放行通知书上签字。

  李本琪10次担任01指挥员,组织参试人员排除故障、消除薄弱环节300多处,最终赢来了历次发射任务的全战全胜,被大伙儿誉为发射“幸运星”。

  未来数十颗卫星将由他下令升空

  一次发射前夕,已连续工作一个多月的李本琪,因高烧昏倒在发射阵地上。这让指挥部领导心痛不已,他们一边安排医护人员护理,一边请来专家会诊。

  迈入新世纪,中心迎来了年均发射8—10颗卫星的高密度发射期,仅“十一五”期间卫星发射数量将达前30年发射总和。李本琪的责任更重了。

  为适应高密度发射需要新建的三号发射塔,建设周期只用了一年,这里面太多的工作需要协调,太多的设备需要磨合。预计一个月的全航区合练,因发射任务来临不得不缩短为10天。就在这些日子里,李本琪带领参试人员一举解决了200多个问题,并重新编制了新的火箭吊装对接程序,确保了航区合练顺利进行和三号发射塔准时启用。

  以往,中心二号发射塔完成状态转换需要15天,经过李本琪与大伙儿优化程序,改进设备,创新方法,最快5天就可完成;在他和参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火箭测试发射流程缩短了12天,为高密度发射赢得了时间。

  航天远距离测发系统建立过程中,李本琪运用现代项目管理技术,将工程设计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仅半年,一个信息化程度更高、可靠性更强、安全性更大的新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工作效率提高1倍多,收集火箭测试发射信息量增加数倍,地面设备的可靠性有了质的飞跃,促进了中心综合发射能力的稳步提升。

  与中国航天结下不解之缘的李本琪,已成为专家型人才。他主持研发的《发控台监测系统》等两个科研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他本人也多次荣获“优秀人才奖”,并荣立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