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应积极向信息化转型
来源:中国国防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的兴起,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正在进入一个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发展时期。作为民兵、预备役部队,只有以崭新的面貌和跨越式发展的步伐紧跟军事变革潮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才能适应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军委领导多次强调,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抓住信息化这个本质和核心,在新

的起点上谋划和推动我军现代化建设,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积极推进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作为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兵员征集、国防动员、交通战备、人民防空、保障战役军团机动、维护社会稳定等多项建设和保障任务,也必须着眼新军事变革要求和信息化战争需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动力,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指挥自动化为核心,通过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对国防后备力量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从整体上向信息化转型。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转型是军队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双重需要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推进整个军队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现代国防的实际举措。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向信息化建设转型,不仅要适应新军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而且要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后提高工作效能,强化指挥功能,同时为建设信息化社会培养更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因此,必须围绕信息化建设这个总目标,结合民兵预备役工作实际,将发展思路调整到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轨道上来,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是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不仅是作战部队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是军分区、人武部系统的中心任务。国防后备力量战时担负着战争动员、兵员补充、保交护路、防空袭作战、维护稳定等许多重要任务,需要协调整合信息资源,对军事领域实施全系统、全方位、全要素的保障,因而也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保障质量。国防后备力量进行信息化建设,目的就是要提高国防后备力量谋打赢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速向信息化转型。二是适应新编制人少事多的需要。我们知道,信息化建设以指挥自动化为主要内容,要从信息化建设中解放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指挥效能。新的体制编制条件下,军分区、人武部人员大幅度减少,人少事多的矛盾较为突出,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较好地缓解这一矛盾。三是培养造就两用人才的需要。军队信息化建设是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施行的,军队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社会信息化的帮助,同时社会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军队信息化的支持。社会信息化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军队作为一所大学校,就要充分发挥优势,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大课题,培养造就信息化建设的军地两用人才。军分区、人武部的工作对象主要是民兵,民兵分布在各个生产岗位上,民兵适应了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就能适应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譬如,近年来许昌军分区按照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先后建立了民兵计算机网络技术分队、民兵通信抢修分队、博士民兵班等基层民兵组织。通过这些高技术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科技练兵活动,提高了民兵队伍的科技含量,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型民兵,使他们既能在国防后备力量转型的建设中发挥作用,又能为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多做贡献。

  切实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组织保障工作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组织保障工作,是实现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军分区系统应结合自身的特点,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注重实效,打牢基础。充分发挥军分区、人武部双重领导的优势,整合地方信息资源,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一是应坚持党管武装工作原则不动摇。党管武装工作原则是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这一原则随着我军的发展壮大得到不断的加强和改进。尤其是和平建设时期,通过坚持党管武装工作原则,各级领导干部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大,广大干部群众的国防观念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更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在党管武装原则的指导下,要不断强化各级的责任意识,把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与社会信息化建设统一起来,在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上给予政策上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各部门的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协调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形成推动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整体合力。二是应推动组织建设平台上层次。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转型,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转型机制,为转型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应当看到,目前地方的信息资源技术力量和人才总体上优越于部队。要实现国防后备力量向信息化转型,就要把工作着眼点向地方转移,依托地方科技平台,整合地方信息资源,吸纳高新技术人才加入民兵队伍,建立和完善国防后备力量向信息化转型的组织建设平台。对此,我们应通过与地方党委、政府联合出台法规,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民兵工作的落实。如许昌军分区就在全国机电行业的“龙头”企业——许继集团公司建立了民兵“博士班”和民兵计算机网络技术分队,吸收8名博士和20名硕士参加,重点研究信息化建设中新的练兵课题,并参加了济南军区组织的重大演练,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通过信息分队的“龙头”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重视并参与民兵工作。三是应打牢国防后备力量向信息化转型的基础。实现国防后备力量向信息化转型,不仅要有转型的“硬件”设施,而且要具备转型的“软件”环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转型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就是纸上谈兵;缺少信息化的技术力量和人才,即使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也只能成为一种摆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所以,实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转型,必须“硬件”、“软件”一起建,设备、技术和人才一起上,把信息化转型的基础打牢。应加大经费投入,通过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及时调整训练课目,压缩没有对口的训练课目。在高科技训练课目上要舍得投入。

  多策并举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转型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也要有行业系统的配合和支持;既要培养专业化的军事技术人才,又要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只有多策并举,才能有效地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快速转型。一是应着眼“双赢”推进国防后备力量的信息化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关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通过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我们要实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转型,就要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上下功夫,谋求经济利益和国防利益实现“双赢”。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尽快实现信息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让企业经营者把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看成是企业的“包袱”,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既推进企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又推动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二是应抓住人才建设这个根本不放松。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没有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的知识型民兵队伍,实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向信息化转型就没有保障。因此,要加大对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与此同时,市场也在抢人才,如果我们不努力,就会造成人才流失,影响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我们应通过出台政策,完善机制,确保有知识的民兵干部不离队。同时,我们还应通过送出去学、引进来教等方式,培养信息化建设人才。我们还可采取岗位轮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学,抽调人武干部到军分区机关、专武干部到人武部机关进行岗位轮训,在民兵综合训练基地举办培训班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武、专武干部的信息化素质。三是应充分利用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成果。加速军队信息化建设,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实现军地共享,军民兼容,这样才能努力提高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的效益。要搞好军地协作,建立和完善军地联合攻关、合力转型的保障机制,构建国防后备力量信息系统与国民经济动员系统互相通联的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地方信息、技术、人才的优势,为推进后备力量建设转型创造有利条件。譬如许昌军分区就与许昌市网络通信公司进行对接,实现了军地通信网络互联互通,降低了通信资源的消耗。同时,地方通信部门还无偿帮助许昌军分区建立了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电力部门无偿援助军分区配电设施,有力地促进了军分区的信息化建设。另外,军队内部也要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实现军事资源共享。军队信息化建设也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实现向信息化转型,也要紧密结合军队信息化建设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要站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将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纳入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坚持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与作战指挥、军队管理、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同步进行、同步转型、同步发展。四是应建用并举,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促进战斗力增长。可以充分利用基础网络平台的作用,发挥网络平台的效能,以用促建,建用并举,改进指挥训练手段,提升训练层次,促进战斗力增长。同时,还可用基础网络平台为依托,改进动员手段。譬如,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利用专用服务器与地方政务信息网连接,协调地方职能部门,将动员集结所需要的有关战争潜力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建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综合数据库”,并对地方国防动员潜力及后备兵员、支前物资等情况进行统计管理,实现市、县两级信息数据共享,为国防动员指挥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提高快速动员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还可用基础网络平台为依托,构建军分区首长作战指挥和保障系统,从而逐步实现以自动化为核心,集指挥控制、情报处理、信息传递和电子对抗等功能为一体的指挥控制系统,平时能应对突发事件、维稳反恐、抢险救灾;战时能迅速建立临时指挥机构,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的要求。(本文作者系许昌军分区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