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街,曾是旧时长安的显著特色。今天,网络技术的应用,万米网格的规划,让城市管理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
拓展万米网格规划城市管理
北京市东城区副区长王佩立
运用网格化思想和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自主研发的信息采集器,建立监督中心和智慧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高效、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在新城市创建中采用的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1592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实施全时段监控,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提供了基础和载体。
新模式还创建了城市部件管理法,把固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通过创新双轴化管理体制和管理流程再造,为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提供组织保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就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变革,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轴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使专业连接产生协同效应,克服多头管理,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病,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提供监督保障。通过科学设立评价指标和利用系统自动生成的方式得出评价结果,减少人为因素,使评价更具科学性,有利于百姓的参与、监督,从而真正实现了对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保证了新模式的科学、严谨和可持续发展。
自2004年10月22日实际运行以来,新模式软硬件系统和信息资源运行稳定、可靠,反应快速、准确,数据精确,有效解决了政府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促进了政府进一步履行职责,初步建立起改善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强化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效果和政府管理水平。新模式精确、敏捷,高效管理方法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管理监督员多次发现地表塌陷等突发事件,由于报告及时避免了重大事故发生。
新模式首先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运用网格管理思想实现信息化支撑、网格化布局,将全区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网格,使之负载均衡。按照城市管理新模式的管理思路,建立新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和管理机构,再造社区卫生服务新流程,并加强了与住区医疗单位的合作,实现了区域化合作多元化模式。
依托东城区政府外网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网上办公应用系统。47个单位建立了内部办公OA分系统,完成了全程办事代理制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了247项全程代办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建立了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搭建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社会救助工作由传统型向一体化、全流程、智能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转变。实践证明,网格化城市管理思想和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用于城市管理,而且对于奥运会的安全工作也同样适用。
东城区将依托信息化专网,以需求应用为导向,搭建更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信息化平台,建成一批重要的信息系统与资源数据库,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政府管理的创新,进一步加强新模式扩展应用方面的探索。
改革政府体制,撤销冗员编制。城市扩展下,社会需求大量增加,需要创新的机构设置来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海淀区公共委的成立使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打破“政事一体” 职能部门“瘦身”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臧桂武
按照中共中央十六大提出的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北京市海淀区以“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为切入点,打破了政事一体化的体制格局,解决多次机构改革没能实现的政府职能定位问题,运动员和裁判员不分的问题。
2005年,海淀区政府首先在卫生、文化领域启动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组建成立了海淀区政府工作服务委员会,为正处级的特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接受区政府的授权,监管政府公共服务资源,负责存量资源的整合和参与增量资源的规划,代表政府举办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并管理事业单位的人、财、物,推进事业单位管理机构改革,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效应,最终实现将所有公益类事业单位纳入到公共委,实现统筹管理,实现两个分开。一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分开,分别由不同类型的政府部门承担。二是将政府职能部门管行业和办事业的职能分开,政府职能部门不再举办公益类事业单位,不再直接参与事业单位人财物的具体管理,只承担依法对事业单位行业的监管。
推进三项改革。首先是推进卫生、文化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使卫生、文化部门集中精力履行面向全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改善薄弱环节。
其次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分类的基础上将区卫生局、文化委所属的29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划入公共委,3个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撤销,4个行政类或行政辅助类事业单位保留在原政府部门。
再次,推进事业单位管理机制改革。改革后的公共委积极地探索是有别于原来行政隶属关系管理的新模式,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严格用人绩效考核、法人治理、资产管理等机制。
文化委从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入手,探索建立新的行业管理机制,加强行业自律。
公共委成立后以卫生服务为重点,大力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盘活存量资源方面成效明显。整合资源填补空白,按照卫生规划建成了有158张床位,全国首家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优质服务的政府公益性评价特别医院——北京上地医院。目前该医院日均门诊量700人次以上,门诊人均费用73.58元,缓解了该地区长期以来卫生医疗不足的情况。
海淀区在探索新模式的运行机制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促进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关系格局的调整。正确处理好公共委与部门关系:公共委与政府职能部门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建立经费拨付机制,明确保障公共委所监管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和明确规定其由公共委所监管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专项财政经费,直接拨付给公共委所属事业单位。建立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机制,为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效果,研究制定了海淀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试行办法,明确由职能部门按购买流程要求,提出购买事项和预算,经费则直接由财政拨付给签约提供服务的单位。
海淀区进行了深化管理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打破了政事一体的传统体制,下一步将着眼于建设新体制、新机制和新体系,把改革工作推向深入。
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中,构建统一高效的环境建设和城市运行指挥系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利用奥运契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城市的有效管理保障奥运会的胜利召开。
利用奥运契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主任陆海军
2005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组建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其主要职责是统一指挥、组织协调、督促落实本市城市环境景观建设,奥运会期间负责指挥协调城市运行保障工作。经过一年半的工作磨合已经能够运转自如,初步形成纵横通达的指挥地形。
目前,18个区县都完成了分指挥部和办公室的工作,并且按照市指挥部的总体部署开展工作。指挥系统虽然是为了迎接奥运会而设,但是它改变了以往城市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的局面,在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中发挥了统筹协调、统一指挥的作用,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整体效益。
加强规划管理,科学指导城市环境建设。长期以来首都城市市容景观存在着建设无规划,设施无标准,审批无程序的现象。开展环境整治和环境建设要规划设计先行。同时,不间断地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创造优美清洁的城市环境。
北京市连续3年对171个城中村进行了彻底整治,腾退了大批规划市政用地,建成多处城市景观和居民休闲场所;并增加了卫星查违的频率,加大了查处违法建筑的力度;加强户外广告的设计规范,完成了全市544条大街两侧户外广告的规划;整合全市各类执法力量整治非法小广告、黑车、制造贩假及假冒伪劣商品;对五环以内的105个行政村开展环境整治和环境建设;对我市内铁路沿线两侧、航空走廊以及奥运场馆周边开展了环境整治。环境整治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与,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中,广大市民为改善城市环境出主意、想办法,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效果。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运行状况。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满足举办奥运会的需求,也为首都的长远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交通运行方面场馆周边道路建设进展顺利,近半数已经具备通车条件,并完成了公交奥运专线的规划初步方案,启动了奥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城市治理维护方面积极推进了防控体系建设,开展奥运立法研究,实施对涉奥法规、规章的审查,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和涉奥版权公共服务平台的前期筹备工作。
科技领先,搭建城市运行指挥平台。根据北京2008年奥运会城市运行纲要,修订了城市运行子纲要,编制了3C服务运行纲要,初步形成了奥运会和残奥会赛事城市运行指挥、控制和联络体系。
2006年夏,在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召开相对应的时间段,采集了对城市运行有重大影响的供水、排水、电力、燃气、气象、食品、交通等13个部门的基本建议,在市级信息化城市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正在搭建奥运城市运行指挥控制平台,实现关键指标数据在同一平台上的采集和分析,以便及时、准确掌握城市运行总体情况,为决策提供支持,达到城市运行管理的统一指挥,覆盖全面、反应灵敏、沟通顺畅、运转高效的总体要求。
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二、三、四、五环穿区而过,丰台属于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以南部发展新区和西部生态涵养区的接合部。在“合”字上做文章,建立接合部地区“无缝隙”的管理机制,是丰台管理的创新之举。
以“合”为贵 建立无缝隙管理机制
北京市丰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王苏维
区位的独特性是丰台区进行管理创新的基础。丰台辖区面积305.87平方公里,位于北京的西南部,东西长,南北窄。丰台区与崇文、宣武等8个区县相连,16个街道、3个乡、2个镇、69个行政村、296个自然村、254个社区分布区中,相互交叉,相互包容,形成了区与区之间、街道与乡镇之间、社区与村之间大量的行政区划接合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接合部地区城市管理的主体缺失、城市管理的对象复杂、城市管理的机制单一等问题日益显露。
接合部地区既有本辖区的住户,又有外辖区的住户,既有农民又有居民,既有本市住户,又有外省市人口,人口混杂居住的现象十分普遍,街道与乡村的管理界限伴随着征地拆迁、转居转工,农民与居民的身份转换不断发生变化,进一步增加了管理对象的复杂性,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接合部地区城市管理的机制单一,目前接合部地区的城市管理方法与辖区内基本一致,除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综合整治外,没有其他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特别是许多城市管理对象已经摸到了接合部地区管理薄弱的规律,如不能对广泛存在的接合部地区实施有效的管理,接合部地区的问题将不断逐步发展成城市管理的痼疾顽症,难以除根,而且将对整个地区的城市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丰台区加强城乡接合部地区城市管理的探索。丰台区委区政府对接合部地区的管理问题高度重视,不断强化。以城市管理无缝隙为目标,从“一”开始,从“合”入手,鼓励各街道、各乡镇积极探索接合部地区城市管理的有效途径,逐步提升接合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立一整套机制,实现管理契合,强化接合部管理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变分别管理为联合管理,实现管理契合,形成管理的合力。协作机制的建立不但有效巩固了集中整治的结果,而且为探索区与区之间接合部管理的有效途径提供了范例。同时,树立一家人观念,促进思想融合,接合部地区的住户归属不同,背景各异,观念多元,增强住户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才能够实现住户之间的融合相处。
接合部既是丰台区的区域特点,也为丰台区创新城市发展积累了经验,从丰台区的管理实践分析,抓好接合部对其城市管理必须做到坚持合作为先,“合”是抓住城市管理的关键,合则俱荣,分则俱损,通过确立共同目标,强化共同责任,实现管理合、服务合、人心合;坚持无缝隙管理,变“1+1小于1”的城市管理薄弱环节为“1+1大于2”的城市管理最强部位,同时将城市管理无缝隙的要求拓展到各个区域,彻底消除城市管理空白、盲区和死角,实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坚持和谐为本,改善和加强接合部地区的管理,归根到底就是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就是要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奠定基础,因此在接合部地区管理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并且始终坚持和谐理念,以合作求和谐,以合作促和谐,以合作谋和谐,建立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纽带,实现共建共享。
现代城市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信息交流中心,劳动力、资本、各类经济、生活基础设施高度聚集,人流、资金流、物资流、能量流、信息流高度交汇。城市管理无论是在管理机制上还是管理手段上,都在悄然间发生着深刻变化——
科技创新重塑城市管理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武利亚
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城市承载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心等多重功能,却普遍存在城市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方式粗放落后、管理信息不对称、信息获取与报送流程不畅。没有实现“科学进步”、“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对接,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习以为常的城市问题处置流程和采用的技术手段已经无法适应这样的状况。面对变化了的需求,需要走出一条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能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道路,需要在创新上做文章,建立北京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的创新是机制、体制变革的润滑剂。做好科技支撑下的城市管理,以科技创新带动城市管理创新,实现科学管理、和谐管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当代城市管理者的主要课题。
基于建立社会化的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以相关城市管理领域里的新技术推广为突破口。在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新技术,在大量论证、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发布技术公告,对城市管理领域内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全景式描绘,为科研计划的编制、科研资金的投入、科技交流与合作及科学普及等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和监督体系,搭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的桥梁和渠道。
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以技术创新推广为主线,以标准化工作为轴心,打造从用户需求到技术研发,到试点示范,到新技术推广,到以需求为中心的城市管理技术创新闭环回路,形成科技创新链条。建立以技术公告为龙头、专家为依托、标准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应用需求为导向,全社会广泛参与、依靠市场配置力量,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城市管理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全面引导社会力量提升市政行业科技含量。
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是一个业务需求推动城市管理创新的典型案例,新模式发轫于业务需求的变更,成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2006年,作为信息化城市管理建设的一部分,市政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开始启动,业务涉及多个主要业务门类。
社会公共事务向来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也是直接影响民生、具有极强示范效应的领域。在城市管理中,政府职能和公共政策不断调整,企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市民自觉参与性加强,必然会导致政府、企业、市民三者在现代城市管理中的重新定位,电子公务理论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依托信息技术,围绕公共产品的提供,充分考虑政府、企业、公众三个角色,展开全要素的公共事务管理。
电子公务理论对于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城市公共事务管理,推动建立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核心驱动力为公众的需求。政府监管与企业服务的目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电子公务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有利于发展和创建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电子公务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的深化,推动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化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